徐培晨先生给我即将出版的画集作序:朴实的艺术道路
个人日记
徐培晨
沛籍书画家中,我比较了解周临溪先生。
他长我五岁,呼为兄长,比我习画也早些,中学时代得益于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著名水彩画家李生元先生的指导,奠定了很好的造型基础。他虽然无缘入大学深造而陷入失学的逆境之中,好在他没有消沉,反而在逆境中锻炼了意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凭着后来的孜孜追求,还是掌握了自己钟爱的绘画语言,特别是水印木刻这一艺术形式的作品,更是名噪四方。
上个世纪七十年初期,我和临溪兄在县文化馆美术班,餐饮与共,抵足而眠,有一段同甘共苦的日子,彼此团结互助,故而在艺术创作上能合作默契。因为那时我们都以坚韧的毅力、健康的艺术心态抵抗着青少年时代清苦平庸的生活压抑,特别是承受着因家庭出身、极左思潮影响等多层心理压力的他,常用不无幽默的调侃,表达当时内心的感慨与不平。当年我们在县文化馆组织下,共同赴农场写生,下微山湖采风。获得创作素材后,夜以继日地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合作成果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如工笔《九月棉乡人倍忙》、水印版画《金谷满场》为省美术馆收藏并在报刊上发表,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馆的表彰与鼓励。1974年我考入南京师大美院深造,他虽在基层,我们也从未间断联系和合作。
大概由于坎坷的命运际遇,他逐渐内向、孤傲,越发外柔内刚而犟气;他“中年好道”不事张扬、疏于交际。而后多年他在南京、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展信息等资料还是我寄给他的。八十年
代初,我的创作激情再度迸发出来,也未忘记再试图与他合作,可是曾经寄给他的多幅草图和构思,仅加工合作了一幅《白猴呼伴图》。面对他的忙于社会工作而疏于绘画我很无奈。而我在其后的艺术追求中,一发不可收拾,并一再向他表示:绘画更需智慧与勤苦相谐,我想画出一幅新作,要不间断地尝试在多种纸质上画工笔兼写意,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花鸟、山水、人物,力求做到以画写意的意趣画工笔。继续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举办展览、出版画集、著书立说……在现代生活中,在画家为作品参展、评奖宣传和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十字路口,原来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所以他当年曾一度放弃游历名山大川写生、搁置艺术创作,用自己绘图和设计制作工艺模型的精湛技术,倾其所知、尽其所能,为沛县的水利、城建规划等部门清绘、彩绘了大量的规划图纸及《沛县地图》。我看那清秀的字体、繁琐的图纸和精密的线条无疑消耗了他不少的精力。不过他致力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与业绩,也自然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他耐得住寂寞,注重艺德。勉力自强,还要以其自学的艺术门类进行业余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在我的印象里,临溪兄身体也不十分康健,常感疲惫力不从心,故他作品不甚多,但却都源于生活,用版画、工笔画、水彩画等艺术形式直抒胸臆、歌颂故乡美好的人和物。那些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比起我在都市看惯了一些靠翻资料、生拼硬凑、模拟古人,或者一味赶时髦、无病呻吟的作品要亲切得多。众所周知,我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力求作品多出新意,旨在法古求新,使之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这种艺风和追求就是从那个时期形成的,这也是我常回味与周临溪先生合作那数件处女作的原因所在。
数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周临溪先生选择的一条朴实的艺术之路,毕竟在以绘画及实用美术技能,为家乡、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奉献。
我从未忘记这位挚友,依依似有手足之情,在各种艺术场合包括画集的介绍中,也常提及我们合作的经历。好在近年又见到他间有新作问世,还依然坚守着严谨的写实风格,亦感欣慰。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诚挚的期望他还能东山再起、振作精神,凭他的才情再创佳绩。在其作品结集付梓之时,属我写上几句,不揣浅陋,聊作前言吧。
1999年3月于南师美术系
2014年3月再版
(徐培晨: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评论
卓越汉风
培晨写的情真意切,真实感人,周兄是从生活中走出的大家!
湖陵居士【3】
祝贺周老师!
桑榆
呵呵 老师好!刚从你的博客下来,又到你空间,看到徐老师在写序时对你的评价很高,敬仰你。 恭喜《画集》再版。愿创作之路激情、创新不断迸发 。祝您:夏季 安康!
%+~sw0¥od
【绿挛[em]e103[/em][em]e104[/em]【‘忍’是勇气、担当、奉献、负责的表现,有‘智’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