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前尘(九)

个人日记

                                                                              九、彩凤双飞翼  灵犀一点通

 说实话,六年的分居生活,不单是无法照顾家小,也不仅仅是受累于旅途奔波,更难为人的是,长期做业务风控使人精神紧张,又少有纾缓的渠道。天长日久,与外界互动越发减少,即便两口子通信互联,也很难创造持续和谐的交流。这,有悖于我们奋斗的初衷。
    
当时,太太在家乡工作上正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时候,特别是儿子上大学之后,没有太多的羁绊,日子过得潇潇洒洒。面对我的电话,感触我的心绪,她也是五味杂陈,茫然无措。毕竟,现实如此,如何取舍,如何修正彼此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的沉默、焦虑让她不安,权衡再三,她做出了来秦与我共同生活的重要决定。
    
话说回来,异地跨省调动,还是事业单位之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放一个人很容易,哪怕你再出色,干部还是不缺的;收一个人可就难了,哪里的学校都不缺人,尤其是中年人。应该说,我们集团的老板还是很给力的,集团在秦市公益事业影响力很大,税收很高,算是河北省的知名企业,在国内、香港的业内也是屈指可数的。听闻我的想法,老板亲自协调政府高层,花了一年多时间,总算确定了太太落脚的学校。这个人情欠得有点大,连一顿饭都没让我掏腰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呀。
    
20092月,新学期开学之前,太太义无反顾地来到秦市,开始一段令她终身难忘的异乡生活。其实,对于她的离开,有惋惜的,有点赞的,也有捕风捉影的,声称老伍在外面HOLD不住了,她不去没准就散了,更有甚者以为我们已经分道扬镳,人言可畏是也。
    
对于她的决定,我是充满敬意的,一个女人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容易,重起炉灶更非易事,遑论南北生活习俗的巨大差异了。记得来秦的第二天,她就上火了,也许是旅途劳顿,也许是心存忐忑,吃饭牙疼,脾气有点暴,直接就上医院把板牙给拔了一颗。新学校新面孔新岗位,这种适应是蛮难的;从领导岗位到图书管理,落差是大的;学校是郊区小学合并而来,女同志忒多,素质良莠不齐,人情冷暖,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两个人凑在一起了,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天各一方比那是好多了。周末出去爬山看海,品尝美食,摆POSE,拍靓照,有滋有味。为了丰富生活,太太买来钢琴,请了老师,竟然也叮叮当当搞得很是热闹。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要发光,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有段时间,校长希望把图书阅览和心理健康作为学校考核上等级的亮点,委托她来牵头,用了半年时间,她外引内联,动脑筋想办法,硬是把这一块整得规范而温馨,赢得领导同事们的真心赞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看得出来,她还是想做事而且也是能够做好的。
    
当然,也有让她伤心的时候,由于跨地区调动,在高职高聘问题上,出现了衔接问题,加上学校个别人胡搅蛮缠,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中间又掺杂了一些错乱的关系,使得她的职称没有及时兑现,很伤了她的心,用她的话说,所谓职务已经不重要了,一辈子下来职称上总是要有个说法的,不然对不起自己。我知道,那几个级差的小钱不是问题,是有些人有些态度伤了她。尽管我们都很努力了,结果还是未能如愿,冬日的朔风里,她独自在河岸边落寞抽泣,让我感到无奈和心疼。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她动了回家的心思,彼时,她已经在秦市呆了4年。
    
回家,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事情,为了她,我心甘情愿放她一马。其间,个中环节滋味难以言表(此处略去1000字),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时隔一年后,她如愿以偿。2013年的春天,我开着车,满载着欢快,千里迢迢把她送回家,送到她父母姐妹和朋友们的身边。一路上,满眼春色,满身轻松,犹如期满出狱的感觉。于她,是释放;于我,是释怀。不是解脱,也不是解放,是救赎,把一朵江南的茉莉花还回到氤氲缱绻的山光水色之中。你先走,我断后,这或许是当时的真实情境。
    
虽然太太不在身边,几年的幸福生活又让我回到从前,倒也让我没了后顾之忧。都说英雄总是寂寞的,其实,凡人也总有寂寞的时候。常常,在夜色里,我独自临窗问自己,人这辈子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当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若隐若现,始终如影随形却又难以坐实,也许答案在风中。。。
    
2014年的春节,我和太太一起赴美去看孩子,从办签证到旅行结束,我倒没操什么心,全是太太张罗,人呀,有山靠山,没山只能靠自己了。
    
此次重点跑了美东美西几个点,除了波士顿大雪未敢冒闯,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旧金山、圣迭戈、洛杉矶都去探了一下。与跟团不同,基本上是自由行,交通工具自主选择,飞机、大巴、地铁、轻轨、出租、自驾,怎么方便怎么来。最为重要的是,没人催促,深入市井,于细微处获得了不少对美帝国主义的真实印象。
    衣食住行游,是人的基本状态,与国内生活相比还是有些差异的。
    
相对于地域面积,美国人口是很显少的,在城市中心(downtown)闹市区人流涌动,其他区域往往只见车流少见人影。人车很是规矩,只要是人在穿行,车辆都是老老实实等着,有红绿灯管着是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怕是深入人心了。即便在小区附近的小道,只要人有穿行的趋势,车辆都是静静地等着,既没有按喇叭的也没有冒险冲刺的。在拉斯维加斯,一回,我们见着路上车在很远处又少,就抄了近道过马路,后来被身后一辆疾驰而过的车司机大声吼了一通,吓得不行。估计老美也在纳闷,谁这么大胆,不按规定走路。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地上会划有人行通道,只要人在通道上,再快的车也得刹住,在旧金山,面对如织的车流,我实在不能亲自挺身体验,不过,还是目睹了当地人自在穿行的场景。换在国内,估计得被司机骂死。
    
在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我们租了两次车,也不复杂,出示护照和驾照,刷了信用卡预授权,选好车型,直接去车库提车,要么先买油要么还车时加满油。轻轻松松按着导航就把景点逛完了。深夜还车,有人接收也就是解除卫星定位控制;没人接收你就直接把钥匙扔进铁盒子,也没人看是否有划痕破损,反正有保险么。路上也有好车,也没见着怎么横冲直撞得瑟的,都是规规矩矩走着,倒是见过若干漂亮的超级摩托车,音响震天,一路很霸气,这貌似传说中的摩托党了。
    
 所见的道路比国内差不少,有些颠簸;地铁,尤其是纽约的地铁实在看不上眼,快一百年了吧,简陋、脏乱,黑人尤其多,感觉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模样,白领蓝领都匆匆忙忙,绝没有咱们地铁亮堂大气,地铁口刷卡进站常常卡壳,逼你重新买票,根本见不着工作人员,实在没脾气。
    
出去之前最担心的是吃,中国胃么,生冷食物难受。所以每到一地,总是先摸清chinatown的位置,还别说,中餐滋味挺正宗,和国内小餐馆味道差不多,也都是华人去得多,老外也有,有别于西餐厅的就是人声鼎沸,不寂寞。也去了几处所谓吃大餐的地儿,人多,但相当安静,味道自是小餐馆和速食场所不能比的。一顿简餐一人十来刀,大餐一人总在四十来刀吧。牛排海鲜甜品甚是丰富。排队点餐没有小费,坐着点餐就得给小费啦,10%-15%。吃完先结账刷卡预授权,然后你再写个小费金额,店家直接就按你给的总额划卡了,真遇着小气的,店主也莫有脾气。
    
应该说亚洲餐饮总体上和美式快餐价格相仿,不过品质好些。牛肉面我也吃了几十年,没见过越南和中式牛肉面里那么多的牛肉,太奢侈哦;某天中午去秦市王将吃炸酱面,价格又上调了,那么一小坨浇头,目不忍睹,把大厨熊了一通,不好意思又给添了点儿。
    
美国人喜食生冷,纽约那么冷的天,除了咖啡、热水,其他饮料都是凉的,还拼命加冰。宾馆里不会有电水壶,会有咖啡壶和星巴克咖啡,免费的;想喝热水只能用咖啡壶来慢慢搞,洋溢着一股咖啡味儿。我那外甥,这次经阿根廷去南极玩,好不容易带个电水壶,万能插座忘了带,就差要哭了,最后经高人指点,在门缝里把八字腿别直了用,这算是中国特色。
    
在外面对环境印象最深的是除了市中心有些高楼,周边多是矮房子,有平房或是二层小楼。因此,天显得特别宽广,加之空气很好,蓝天纯净,感觉清新。他们所谓的郊区,多似国内的别墅,独门独户的居多,从飞机上看去,排列有序,密密匝匝,期间点缀着高高低低浓浓淡淡的树林煞是好看。放眼望去,树木粗大茂盛的特别多,有的瞧上去就有年头,枝枝丫丫发育自然、线条流畅动人;国内有些高档社区的树木,一看就是临时种下的,虽然也是大树,却少了浑然天成的精气神。
    
我特意在小舅子家那个社区逛了逛,白天见不着多少人,空旷寂静,干净敞亮;晚上社区活动中心里,有室内健身,有室外泳池,还有冲浪温泉,管理显得成熟稳当。以往,老岳父去了喜欢在那里泡温泉,有个日本老太太也天天来泡,两个人一个日语一个中文,各说各话,并不妨碍两人的开心。我仔细看了一下,住宅也没哪家装铁栏杆,院子敞着,报纸裹着塑料袋就扔在院门口,有晚上跑步的,光着大腿,挥汗如雨,似乎忘了寒冷。我问小舅子,社区里怎么少见杂人?他讲,原本社区是要通公共汽车的,后来大家认为,那样一来,流浪汉们会轻易过来,于是,集体给否定了。反正大家都有汽车,自然也就无所谓了。原本社区边上的道路装有摄像头,想控制交通违规,大家烦了,便要求取消,理由是妨碍司机专心开车,呵呵,最后竟然也给取消了。真搞不懂啊,搞不懂,居民哪来的如此霸气。
    
对人印象最深的是排队,真没想到美国人排队一点不着急,一个个稀稀拉拉排着,没人插队没人抱怨。有次飞机晚点,性急的就改签了,不急的在那里看着书听着音乐或是聊着天,也有问值班人员的,细声细语,绝无咆哮,佩服。排队的时候,我们让小伍一个人办手续,快到时大家再插上去,把小伍急得不行,说不可以啊,从后面排吧。那以后,只好自己排啦。不过,有次租车,好不容易排到了,开车时车况有问题,小伍还准备老老实实从头排队去交涉,那俺是看不过去了,让他赶紧招呼工作人员把问题解决了。这不是咱的错哈,从头排没有道理啊。
    
我认真琢磨了一下,老美估计是这么想的:只要公平,时间长点没关系,急也没用,插队就是抢别人的机会,这是万万不可的。公平这玩意儿,估计也是PK出来的,你想想,老美成人是可以买枪的,你狠有人比你更狠,所以大家就老老实实相安无事好喽。
    
在街上逛,只要是有人挡着你了,哪怕是你挡着别人了,人家都会来一句“excuse me”,客客气气;进店招呼热情;下出租车,临别来句“have a good day”,尽管都是客套话,听起来蛮熨帖。
    
老美做事认真我是领教了。去美国国会大厦参观,一个年近半百女士,带着我们一队人,在宏大的内厅里游览,一路上娓娓道来,绘声绘色,你要是开个小差看看别的,她必然要把你拽回来,静静地听她讲,还不时考问美国小盆友有关历史知识。圈子散开了,她会用手招着你,走近些再近些,太认真了。我注意到,形形色色的人种,高高下下的岗位,做事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认真执着,反正不闲着。那边自助的方式很多,买票、租车、吃饭、加油,工作人员显得很少,最多配个把咨询者,这也是减少成本的一种方式吧。
    
在公共场所,“EXIT”字眼最多最醒目,显然人命关天么;restroom里异味很少,手纸、坐垫纸齐全,也是人性化标志。一个国家富足到一定时候,礼仪和秩序就成为一种常态了吧。
    
回想起来,这半个来月,算是从细微处观察了一下老美的生活,论设施绝不比国内的高端大气,机场也罢道路也罢建筑也罢,但要紧的地方人性化更高;论历史比国内短很多,但陈旧的建筑或是风貌保护得蛮自然,纽约百年以上的建筑很多,时时整理翻新,很少推倒重来,处处显出底蕴。该管的地方,你不要轻易去触碰,比如机场安检,让你解裤带脱鞋子,你得老老实实照办;不管的地方,根本没人管你,比如你大包小裹进超市,哪怕买完单再进去溜达,也没人盯着你。
    
要说结论,偶尔观摩,为时过早。只是觉得,人少是大前提,好办事;富足是二前提,能办事;守信执着是小前提,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公平有序高效和谐啦。我们的领导二三十年前就扎堆去考察了,也尝试着改变了一些,我看还不够,对草根对台上的,都需要假以时日,所谓水到渠成嘛,呵呵。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文章评论

如是非雪

还有,美国人是不是也认为,两地分居是不人道的表现?[em]e120[/em]

变蝶

坐长途看老爷子的唠叨很是打发时间[em]e112[/em]

二泉映月

患难时,相互的体恤,理解和这份天真的随顺最令我感动!我就这样跟在才子佳人老师身后,体会着……[em]e163[/em][em]e160[/em][em]e163[/em][em]e160[/em]

大浪淘沙

她,是释放;于我,是释怀。不是解脱,也不是解放,是救赎,把一朵江南的茉莉花还回到氤氲缱绻的山光水色之中。 写的真好 [ft=,3,新宋体][/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