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传奇
追根溯源
很久很久以前。
那时候,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光没有热,正如《西游记》所说,“天地混沌”、“茫茫渺渺”。那是一场最纯粹的酣眠。
后来,大约一百四十亿年前,出现了一次大爆炸。
要说原因,也许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吧。绝对的安静向来只能终止于相对的运动。辩证法如是说。
这次大爆炸后,分子碰撞并产生光与热。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渐渐地太空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星星。
从此,宇宙就有了最基本最基本的雏形。
大约五十亿年前,一颗巨大的恒星在银河系里爆炸。
这颗恒星爆炸形成的星际云在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形成碟状气团,并进而形成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其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持续引发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很多的光和热,并且向外辐射出去。
这个气体星球,就是如今我们最最熟悉的太阳。
太阳形成后,吸引了大量星际气体、岩石和冰封碎片围绕它运转。它们,就是未来的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萌芽。
太阳系,就这样诞生了。
又过了大约五亿年,某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进而形成了一个行星。
这颗行星,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
这颗新生的行星距离太阳不远。太阳捕获了它。它开始追随太阳,既自转又公转(绕着太阳转),成为太阳的行星。
这颗行星,就是地球。
苍茫宇宙,浩渺无垠。银河系拥有至少两千亿颗以上的恒星,说太阳在其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绝对没有丝毫夸张。
然而,对于地球来说,太阳却绝对是意义非凡。
太阳通过核聚变反应不断地向宇宙空间辐射光和热,其中约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可以辐射到地球。而就是这些能量,让地球摆脱黑暗,成为一个被照拂在光明之中的星球。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对于地球而言,太阳就是这位上帝。
星子在坠落时带来了能量,再加上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缓慢地,形成了液态铁质地核。又缓慢地,表层地核(即最原始的陆核)又演化成地壳。
另一方面,氢和氧结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地球变热后,水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与其它气体一起形成大气圈,其余部分则缓慢地形成河流海洋。
在漫长的日子里,地球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成长蜕变。
某天,地球与类似于火星大小的一颗小行星相遇碰撞,爆裂出的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经由吸积(天文学术语,致密天体由引力俘获周围物质的过程称为吸积),渐渐形成了一个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
这个扁球,就是月球。
地球捕获了月球,使它成为自己的卫星。
月球与地球同步自转,且自转与公转同步。相同的轨迹与律动使月球近乎永恒地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浩瀚的宇宙中,有了月球相伴,地球不再孤独。想来,嫦娥与后羿,那千载相传的美丽神话,也许缘起此处?
被太阳捕获的地球,开始有了昼夜变化。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自西向东转动,地壳便自东向西地运动,渐渐地,形成了高山高原,形成了沟谷洼地以及平原。
被地球捕获的月球,也对地球造成了影响。首先,撞击力使原生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地轴也变得倾斜。其次,月球绕其转动,使地球形成了地极和磁极的移动。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地轴倾斜23.4°,周期为一年。月球又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两个因素叠加,地球上便有了四季的更替。
丰富的外援,促进了地球的发展。
据说,最初地球上只有一整块大地,叫盘古大陆。随后,它在漂移过程中破裂开来,逐渐形成了几大块,几经变迁,就成了如今海洋与陆地或相邻或相望的模样。据说,在遥远的将来,大陆板块还会重新结合成一个新的巨大板块。
又据说,曾经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它巨大的撞击力将地球表面分成了六大板块(岩石圈)——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其实,即便没有外力,地球的面貌也一直都在改变。因为,地球本身也在一刻不停地运动。地震与火山就是例证。
无论外力还是内力,运动从来都是改变世界的根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有零的美丽都要靠一的平台来展现。从宇宙的开辟,到太阳的诞生,再到地球的出现,都是遥远的传奇。然而传奇中仍然藏着传奇,瞧,它已经安静出场了,它便是生命!
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小于三十九亿年。
就在大约三十五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它是像细菌一样的东西,只有一个细胞,无细胞核,包括细菌和蓝细菌。今天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命,从它出现那一刻,就带着顽强的属性。
那个时候,地球上空旷寂寞,空气有毒根本无法呼吸。大气中没有氧气,自然也就没有保护生命的臭氧层,直射地面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只要一小时就足以杀死绝大多数生命。
而就在那样严酷苛刻的条件下,是温暖的海水以它广阔的胸怀孕育并存活了最初的生命。海洋就是生命的子宫。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这种单细胞的小生命开启了生命的新篇章。它们脆弱而顽强地在海洋里生活,长达二十亿年。
又过了大约十四亿年,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
二零零八年在加蓬的弗朗斯维尔发现了生物化石。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生物化石非常古老,它们已经有二十一亿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多细胞体。
这些多细胞生命体,名叫卷曲藻。它们看上去很漂亮,呈扁圆盘状,直径约五英寸,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
它们就像今天的植物一样,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种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小生命,用了漫长而又漫长的时间,才让地球的大气层中充满了氧气。
生物从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是生命的重大突破。
很长时间内,生命只局限在海洋里。
直到五亿年前,陆地上依然荒凉寂寥,除了石头就是沙子,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脉和大地,全然没有任何生机。
大约四亿两千五百万年前,地球大气中终于形成了臭氧层,暴露在阳光下的生命有了保护伞,生物才渐次浮出水面。
科学家推测,地衣应该是最早上岸的生命。正是由于地衣分解岩石,再加上自然的分化才为后来登陆的生物打下了一片天地。因为没有土壤,任何其他陆地生命都将无法生存。
地衣喜光、耐旱、耐寒,因此,能生活在峭壁、岩石、沙漠、极地等各种环境中,故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
有先锋开路,陆地渐现亮色。
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古生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那时候,陆地和海洋陆续出现生物并且发展。
海洋里,海生藻类生长繁盛,三叶虫经历全盛时期,海棉、珊瑚等出现并且繁荣。脊椎动物中鱼类空前发展。
陆地上,裸蕨植物(因无根无叶而得名)出现,并且盛极一时。现今世上所有的陆生高等植物(除苔藓外)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裸蕨植物。不久后种子植物也开始出现。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
植物的繁荣,动物的兴盛,让地球渐渐焕发出生机。
年轮推进到二亿五千万年前,地球进入中生代。
海洋里,凶猛的食肉性萨斯特鱼龙将偌大的水域设为它的“免费餐厅”,而加斯马吐龙(两栖动物,食肉类,鳄鱼的祖先)则在岸边耐心地等候前来饮水的动物——它的午餐。
密林深处,一种身高不到一尺、能后腿站立奔跑、有超强跳跃能力、速度闪电般敏捷,专以捕杀昆虫为食的小型食肉类——新巴士鳄正活跃于丛林的各个角落。它既能有效掠捕,又能迅速避开天敌,如此身手不凡,自然成为捕食冠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古今亦然。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身高不足一尺、善于在丛林中奔跑的小精灵新巴士鳄,将会给后世一亿多年带来影响。
三千七百多万年后,小精灵新巴士鳄的后代恐龙,无论在地球的陆地、天空还是海洋,它们都能自由穿行如入无人之境,遂成为中生代地球霸主——恐龙(意为恐怖的蜥蜴)。
自此,“龙行天下”的时代正式开始。
这个时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称为恐龙时代。在“龙的世界”里,没有其它任何物种的发展余地和空间。早期哺乳类动物只能生活在地洞里,夜间偷偷出来觅食。
恐龙家族种类繁多,体形和习性相差很大。
个子最大的易碎双腔龙,体长五十八到六十二米,重约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吨,是最大的陆栖动物。个子最小的近鸟龙,体长三十厘米,重三百五十克,是小型有羽毛恐龙。
就食性而言,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如巨无霸梁龙),有凶暴的肉食者(如王牌杀手霸王龙、陆地最大食肉动物棘龙等),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如原始祖鸟)。
就这样,恐龙一手遮天,让中生代成为了自己的时代。
恐龙帝国的统治时间长达一亿六千万年。
那样强势,那样长久,几乎要让其它动物完全绝望——这个大家伙,莫非它要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为地球之王乎?
距今六千万年前,恐龙,这个庞大的种族突然覆灭。
不是逐渐消亡,而是突然覆灭。原因至今未明。有小行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等诸多种说法,都有待考证。
迄今尚无明显证据可证明小行星撞击引起说。不过地球内部至今仍在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这次灾难中,不止恐龙,同时遭到厄运的还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也未能幸免。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生物属和几乎百分之七十五的生物种永远地消失了。
在生物史上,这已经是第五次大灭绝事件。距今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第一次,约百分之八十五的物种灭亡。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是第二次,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距今约二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期是第三次,约有百分之九十六的物种灭绝。距今一亿九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是第四次,约有百分之七十六的物种彻底消失。
触目惊心!
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美丽与磨难就如影随形。
南极零下二十三摄氏度的严寒冰层中,有自在生活的藻类和真菌;海底火山附近达到沸点的开水中,也有安详生活的生命——生命便是凤凰涅槃,要在烈火中永生!
恐龙消失了。那似乎要永远称霸的王者,再也不用长久地扮演孤独求败。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庞大而悲壮的背影。
据说,恐龙家族有一分支演化成鸟类,存活并繁衍至今。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哲人说的,不是飞鸟,而是流萤。世间,只要有消逝,便会有存留。我们相信,总有那么一种淡淡的忧伤,属于所有曾经的美丽。
年轮推进到六千五百万年前,地球进入了新生代。
这时,亚洲耸起喜马拉雅山,欧洲升起阿尔卑斯山,美洲隆起落基山,地球上的植被带分化也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和真骨鱼——所有那些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在地球这个温暖的大家园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第三纪,海洋中前期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后期则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出现大草原,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动物种类为历史上最多,犀牛和古象处于它们的全盛时期,森林中还有古猿在活动。
第四纪,大约开始于二三百万年前。此时期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大规模的冰期,一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
第四纪时的冰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持续时间不短,有"冰川时代"之称,动植物都受到很大影响。气候寒冷时是冰期,稍稍温暖时是间冰期。无冰川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干旱时曾退缩成岛状。
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地球进入了全新世。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进一步演化,分化为许多门类。
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
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科学表明,人类是从一种古猿类发展而来的。古人类学家认为,距今七八百万年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归因于特定的环境条件。
新生代第三纪时,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八千公里的断裂谷。第四纪时气候变化加剧,出现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双重影响下,原先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来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开始直立行走,并且制造和使用工具。渐渐地,人类祖先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进而又形成了人类社会。
人,学名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粒线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五百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天地经历漫长的演绎才出现了生命,生命通过艰辛的进化才迎来了人类。人在地球上称得上独一无二。在历史长河那一系列遥远的传奇里,人便是最年轻最灿烂的那个传奇。
人,最年轻的传奇。
一百四十亿年前,宇宙成型。五十亿年前,太阳产生。四十五亿年前,地球诞生。三百多万年前,人类出现。
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说,如果把天地间的历史比作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话,最后一分钟才悄然入场的就是人类。
人,最灿烂的传奇。
人会用火会穿衣会烹调食物。人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哲学、艺术、及科学。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
迄今为止,似乎,人已经成为最完美的传奇。
然而,果真如此乎?我们且回首再看——
全新世开始,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自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却造成了诸如过度施用化肥与农药、焚烧秸秆导致土壤有效元素缺失、大量畜禽粪便污染水体、新兴的温室农业产生各种废弃物等等众多问题,严重污染了环境。
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工业高度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废水、废气、废渣、噪音的污染却也与日俱增,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将近一万年里,人类建立了璀璨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是功;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过。
权衡功过,人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
人自谓乃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礼记》云: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尚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再看“人”字,甲骨文里它是弯腰侧面站立的人形,因此谦卑与劳作应该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人若失其本真,受害的岂止是人类自身?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那些不计其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样会受到牵连,甚至会遭受到灭绝的命运。若不知反省,继续一意孤行,又哪里称得上“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开篇如是说。
浩瀚苍穹,广袤无垠,我们将目光回返到遥远的过去,追溯天地之起源,探究生命之奥秘,所求为何?我想“情”字似可稍作代表。正是“情”才将人和其它动物区分开来。
德国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曾说过,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的家园。人,这个年轻而灿烂的传奇,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探询自己将会往哪里去,才会愈来愈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因为知道,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余秋雨老师在文章中说过:“在宇宙间无数星系的不息运动中,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证地球不消失,也没有一种智慧可以判断消失的时间是很远,还是很近”,而至今不断被我们发现的已经陨落的“史前超文明”遗迹,又不能不让我们反问“怎么证明,现在的人类能够破例长存?”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执着地追根究底,我们虔诚地参禅悟道——我们相信,当我们能够真正知道、懂得并且珍惜,一心一意地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关爱所有那些与我们为邻的可爱的生灵们,让健康快乐幸福延续得久远更久远一些,那么,即便N久以后地球也成为遥远的传说,人类也将会是那个传说里最美丽的一页!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哲人说的,不是飞鸟,而是流萤。世间,只要有消逝,便会有存留。我们始终相信,总会有那么一种淡淡的忧伤,永远属于所有曾经的美丽。
文章评论
月霓娉婷
读了两遍,好佩服芳草的学识[em]e179[/em],夜深了,和芳草道声晚安[em]e175[/em][em]e12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