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云裳——古典旗袍
个人日记
上世纪三十年代,定格了旗袍作为符合东方美学和西方审美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时装,她含蓄而性感。
一九三零年代的旗袍特征:
一、高领
那时的旗袍,领子是单独做好的,在天气暖的时候拆掉衣领,天气凉的时候,再缝起来,所以只用很稀松的手针暂时固定。且领高普遍较高,直至下颚,上缀三五颗扣子,领口斜斜地切过两腮,使脸型变为瓜子脸。
二、箭袖
袖型源于清代初期女性旗装的马蹄袖,也称箭袖。箭袖旗装用于礼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代表坚韧和尊贵。而就在旗袍的一针一线,和每个细节中,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和信仰,这是一种力量。
三、版型
此时的旗袍特点是立领、斜襟、短袖、窄身、衣摆至小腿、两侧开衩,盘扣分布于领、襟和侧门襟。同时,此时的旗袍往往没有腰、胸等处的省道,结构线平直,衣身宽松。
四、熨烫
如袁仄《百年衣裳》中提到的:三十年代中期的旗袍越发合体,使娇小的东方女性愈发妩媚修长。
而在省略了“省道”后,最后采用了传统的“归拔”熨烫工艺,才使面料能够更加贴合人体曲线,才能使旗袍愈发合体。
中国的传统服装工艺,在于不去破坏面料本身,而是通过顺应事物本身的特点去制作,称为“天衣无缝”。
五、定型
传统旗袍的制作很多工艺都需要刮浆刀,刮浆糊的工作量很大,如嵌条、做盘扣、制领子、裁剪等。
六、针法
传统旗袍有很多让人惊喜和富有特色的工艺,主要有:镶、滚、嵌、荡、盘、绣等工艺,其中滚边工艺,有多种类型:窄滚、双滚、多滚、线香滚、花鼓滚等等。
而这系列仿古的传统旗袍,采用的是滚边中最复杂精致的暗滚,按照45度的正斜角裁剪成2厘米的斜条,然后滚于衣身,单独成线,转交的部位要求塑造成利落的三角形,使用饱满的锁边结。
文章评论
品尝人生
开了眼界,中国的服饰文化经你宣传也让我这老夫子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