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迈开腿
个人日记
健康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记者采访一位寿星,谈及养生之道,老人即兴吟了一首打油诗:“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适当吃点药,一定多喝水。”
老寿星寥寥数语,道理虽简单,可要真正做到,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衣食无忧的年代,身处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氛围里,要“管住嘴”是非常困难的:每天迎来送往,烟酒不离,吃生猛海鲜,身体发福总在不知不觉中。“迈开腿”的日子更是难得一见:出入有小车、地铁、公交车,上下有电梯,加上都市生活节奏快,想要抽点时间出来散步,成了很奢侈的事。
工作应酬,亲朋好友聚会,免不了胡吃海喝,而且常常一醉方休,长期伏案工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是健康的大敌,但如果仅是为了健康,牺牲事业与乐趣,该去的应酬不去,该来往的人情丢弃,该加班做的事不做,显然也不现实。
既然我们不可能改变社会现状和生活节奏,而又要维护身体健康,那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正视它,适应它。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又何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要“管住嘴”,减少盐的摄入,建议炒菜时,高盐量的调味品应尽量少放,每人每天只能加3克盐(包括酱油、咸菜等所含的盐),家庭最好逐渐养成吃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少买咸菜、酸菜、腊肉等高盐食品。加工后的熟肉、蛋制品和人工制作的食品含盐高应尽量少吃。如果长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心、脑、肾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大厨的锅铲我们无法左右,零食中的隐性脂肪我们也无法预知,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少上饭店、少吃零食。做菜时,少放几滴油,偶尔斋戒一下,也有助于清理肠胃,呵护健康。食用油是烹调食物的“润滑剂”。烹调食物时,应尽量避免食用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宜多选用一些有益健康的植物油,如玉米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最近市场上出现的植物甾醇玉米油也是不错的品种。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由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明确,美国FDA建议将其作为每日膳食必备营养成分,我国卫生部也于2007年将植物甾醇列为“新资源食品”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食用油摄入每人每天25~30克。虽然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及体力劳动情况不一,不宜使用唯一的标准,但25(或30克)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易记的。
“管住嘴”,就是要注重平衡膳食的理念,即多吃些低脂肪、低盐的食物及优质蛋白,粗细粮搭配,低盐限酒,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坚持低胆固醇饮食。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肉类的选择上,可多选择食用鱼肉、鸡肉、瘦肉。尽量别吃动物内脏、肥肉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一般建议,每人每天食用500克蔬菜,肉类的进食量不宜超过150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千古名句,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总免不了喝上几杯。然而,酒桌上流行的“酒文化”却在侵蚀人们的健康:“感情浅,一点点;感情深,打吊针”“酒场如战场,酒瓶看水平,酒风是作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戒烟限酒,大家也普遍认为饮酒应适量。这个“适量 ”到底多少?“喝到不舒服或者喝醉,肯定对健康不利。”这是老百姓的基本共识。而2010年5月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则建议:成年男性饮用酒精量小于等于25克/天(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高度白酒50克,或38度白酒75克)。成年女性饮用酒精量小于等于15克/天(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注: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X酒精含量(%)X0.8(洒精比重),注:1两=50克。数字很多,怎么记住?“简单地说,就是每天啤酒 1瓶,红酒 3两,白酒1两,女性还要减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解释道。这样看来,老百姓的共识和医学专家的共识之间,差距还真不小。显然,对于嗜酒人士来说,这个量实在是苛刻了些。但是,“如果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应该遵循这个上限”,胡大一主任指出。
“管住嘴”不吃垃圾食品。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专家指出,生活饮食不科学,经常食用烧烤、油炸、腌制、发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腌制食品含有亚硝酸盐,其是强烈的致癌物。油炸食品由于使用反复加热的油,使油炸食品中会含有醛、酮、低级脂肪酸、氧化物、环氧化物、内酯及热聚合物等诱癌物质。熏制食品含有大量的苯并芘、多环芳烃和亚硝胺等致癌物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海归女博士于娟在与癌症过招的一年里,她写下近10万字的《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日记”,值得人们深思。她生病后痛定思痛,开始深刻反思饮食习惯:“1、瞎吃八吃:我是个从来不会在餐桌上拒绝尝鲜的人。基于很多客观原因,比方老爹是厨子之类的优越条件,我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不完全统计,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除了鲸鱼是在日本的时候在超市自己买的,其他都是顺水推舟式的被请客。2、暴饮暴食:我是个率性随意的人,做事讲究一剑在手快意恩仇,吃东西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闻名中外,在欧洲的时候导师动不动就请我去吃饭,原因是老太太没有胃口,看我吃饭吃得风卷残云很是过瘾,有我陪餐讲笑话她就有食欲。3、嗜荤如命:得病之前,每逢吃饭若是桌上无荤,我会兴趣索然,那顿饭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觉没吃饭一样。我很喜欢吃海鲜。话说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头家,他家在舟山小岛上。一进家门,我首先被满桌的海鲜吸引,连他们家人的问话都言简意赅地打发掉,急吼吼开始进入餐桌战斗,瞬间我的面前堆起来一堆螃蟹贝壳山。公公婆婆微笑着面面相觑,我的战斗力惊人超过了大家的预算。”
于娟更多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关怀之情:“我现在是废物利用,希望我能够在生死临界处反观生活,让那些同龄人有反思”“我的写作,并不是想有人关注我。但是我希望有人关注我用命换写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我希望有人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偏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开始早睡早起,开始减少应酬,开始不再嗜烟酗酒......”于娟的《生命日记》在微博上,一时间,点击数竟达1000万人次,已让无数人悟出人生的真谛......
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萧伯纳,活了94岁。其晚年时期,应酬方面的烦琐概本不亚于年轻人,但他首先是“管住嘴”,这一切源于他的父亲—— 一生沉溺于烟酒,以致家中一贫如洗。即使出席盛宴,萧伯纳也是以矿泉水代酒,这一点从不含糊。
“迈开腿”崇尚自然,是促成他长寿的又一大因素。萧伯纳规定自己每天最多写20页文字,其他时间就爬山、打球、骑马等,尤其酷爱游泳。他说:“辽阔的大海使我心胸开阔,汹涌的浪涛给我无穷的力量。”到了晚年,为了摄取更多的阳光,他甚至在故乡的庭院里建造了一间装有轴承的茅草房,可随太阳转动,这样他在屋里写作,整天都可接受太阳的照射。
“管住嘴”还包括吃药。生病吃药,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药三分毒”,药并非万能,正确的服药方法应是 “适当”,最有效的药,是自己的免疫力。只有坚持锻炼,增强抵抗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记者采访一位寿星,谈及养生之道,老人即兴吟了一首打油诗:“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适当吃点药,一定多喝水。”
老寿星寥寥数语,道理虽简单,可要真正做到,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衣食无忧的年代,身处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氛围里,要“管住嘴”是非常困难的:每天迎来送往,烟酒不离,吃生猛海鲜,身体发福总在不知不觉中。“迈开腿”的日子更是难得一见:出入有小车、地铁、公交车,上下有电梯,加上都市生活节奏快,想要抽点时间出来散步,成了很奢侈的事。
工作应酬,亲朋好友聚会,免不了胡吃海喝,而且常常一醉方休,长期伏案工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是健康的大敌,但如果仅是为了健康,牺牲事业与乐趣,该去的应酬不去,该来往的人情丢弃,该加班做的事不做,显然也不现实。
既然我们不可能改变社会现状和生活节奏,而又要维护身体健康,那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正视它,适应它。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又何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要“管住嘴”,减少盐的摄入,建议炒菜时,高盐量的调味品应尽量少放,每人每天只能加3克盐(包括酱油、咸菜等所含的盐),家庭最好逐渐养成吃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少买咸菜、酸菜、腊肉等高盐食品。加工后的熟肉、蛋制品和人工制作的食品含盐高应尽量少吃。如果长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心、脑、肾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大厨的锅铲我们无法左右,零食中的隐性脂肪我们也无法预知,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少上饭店、少吃零食。做菜时,少放几滴油,偶尔斋戒一下,也有助于清理肠胃,呵护健康。食用油是烹调食物的“润滑剂”。烹调食物时,应尽量避免食用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宜多选用一些有益健康的植物油,如玉米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最近市场上出现的植物甾醇玉米油也是不错的品种。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由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明确,美国FDA建议将其作为每日膳食必备营养成分,我国卫生部也于2007年将植物甾醇列为“新资源食品”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食用油摄入每人每天25~30克。虽然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及体力劳动情况不一,不宜使用唯一的标准,但25(或30克)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易记的。
“管住嘴”,就是要注重平衡膳食的理念,即多吃些低脂肪、低盐的食物及优质蛋白,粗细粮搭配,低盐限酒,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坚持低胆固醇饮食。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肉类的选择上,可多选择食用鱼肉、鸡肉、瘦肉。尽量别吃动物内脏、肥肉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一般建议,每人每天食用500克蔬菜,肉类的进食量不宜超过150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千古名句,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总免不了喝上几杯。然而,酒桌上流行的“酒文化”却在侵蚀人们的健康:“感情浅,一点点;感情深,打吊针”“酒场如战场,酒瓶看水平,酒风是作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戒烟限酒,大家也普遍认为饮酒应适量。这个“适量 ”到底多少?“喝到不舒服或者喝醉,肯定对健康不利。”这是老百姓的基本共识。而2010年5月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则建议:成年男性饮用酒精量小于等于25克/天(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高度白酒50克,或38度白酒75克)。成年女性饮用酒精量小于等于15克/天(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注: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X酒精含量(%)X0.8(洒精比重),注:1两=50克。数字很多,怎么记住?“简单地说,就是每天啤酒 1瓶,红酒 3两,白酒1两,女性还要减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解释道。这样看来,老百姓的共识和医学专家的共识之间,差距还真不小。显然,对于嗜酒人士来说,这个量实在是苛刻了些。但是,“如果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应该遵循这个上限”,胡大一主任指出。
“管住嘴”不吃垃圾食品。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专家指出,生活饮食不科学,经常食用烧烤、油炸、腌制、发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腌制食品含有亚硝酸盐,其是强烈的致癌物。油炸食品由于使用反复加热的油,使油炸食品中会含有醛、酮、低级脂肪酸、氧化物、环氧化物、内酯及热聚合物等诱癌物质。熏制食品含有大量的苯并芘、多环芳烃和亚硝胺等致癌物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海归女博士于娟在与癌症过招的一年里,她写下近10万字的《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日记”,值得人们深思。她生病后痛定思痛,开始深刻反思饮食习惯:“1、瞎吃八吃:我是个从来不会在餐桌上拒绝尝鲜的人。基于很多客观原因,比方老爹是厨子之类的优越条件,我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不完全统计,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除了鲸鱼是在日本的时候在超市自己买的,其他都是顺水推舟式的被请客。2、暴饮暴食:我是个率性随意的人,做事讲究一剑在手快意恩仇,吃东西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闻名中外,在欧洲的时候导师动不动就请我去吃饭,原因是老太太没有胃口,看我吃饭吃得风卷残云很是过瘾,有我陪餐讲笑话她就有食欲。3、嗜荤如命:得病之前,每逢吃饭若是桌上无荤,我会兴趣索然,那顿饭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觉没吃饭一样。我很喜欢吃海鲜。话说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头家,他家在舟山小岛上。一进家门,我首先被满桌的海鲜吸引,连他们家人的问话都言简意赅地打发掉,急吼吼开始进入餐桌战斗,瞬间我的面前堆起来一堆螃蟹贝壳山。公公婆婆微笑着面面相觑,我的战斗力惊人超过了大家的预算。”
于娟更多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关怀之情:“我现在是废物利用,希望我能够在生死临界处反观生活,让那些同龄人有反思”“我的写作,并不是想有人关注我。但是我希望有人关注我用命换写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我希望有人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偏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开始早睡早起,开始减少应酬,开始不再嗜烟酗酒......”于娟的《生命日记》在微博上,一时间,点击数竟达1000万人次,已让无数人悟出人生的真谛......
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萧伯纳,活了94岁。其晚年时期,应酬方面的烦琐概本不亚于年轻人,但他首先是“管住嘴”,这一切源于他的父亲—— 一生沉溺于烟酒,以致家中一贫如洗。即使出席盛宴,萧伯纳也是以矿泉水代酒,这一点从不含糊。
“迈开腿”崇尚自然,是促成他长寿的又一大因素。萧伯纳规定自己每天最多写20页文字,其他时间就爬山、打球、骑马等,尤其酷爱游泳。他说:“辽阔的大海使我心胸开阔,汹涌的浪涛给我无穷的力量。”到了晚年,为了摄取更多的阳光,他甚至在故乡的庭院里建造了一间装有轴承的茅草房,可随太阳转动,这样他在屋里写作,整天都可接受太阳的照射。
“管住嘴”还包括吃药。生病吃药,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药三分毒”,药并非万能,正确的服药方法应是 “适当”,最有效的药,是自己的免疫力。只有坚持锻炼,增强抵抗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如果往深一点想,“管住嘴”, 还有另一番含义,即不该问的事不要去追根究底,不该说的话要“真话不全说”。保持一份理智和清醒,对修身养性尤为重要。若不慎因为一两句话伤了朋友间的和气,也会影响自身健康,是名副其实的两败俱伤。
其次要“迈开腿”,增加个人的运动量。古人说,久坐伤肉。久坐是办公族健康的大敌,可致百病丛生,例如颈椎病、腰背痛、骨质增生、关节病、高血压、胃病、肥胖、痔疮等,妇女还可出现盆腔淤血综合征。娴静曾看过一篇文章报道,30岁的电脑编程员小张,由于工作关系,每天要在电脑前坐上十几个小时。最近她总感小腿胀痛不适,起初并不在意,心想可能是因为周末骑自行车出游,活动量过大引起的。几周后,小张突发咳嗽、呼吸困难、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引发了肺栓塞,险些危及生命。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坐长途汽车或火车时,经常发现下肢浮肿。这是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易造成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血液淤积,血液中的部分水分从毛细血管网漏出到组织间隙,于是就导致下肢浮肿。同时,局部血液浓缩、血液流动缓慢,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有研究发现,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甚至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可产生血栓。
最近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已成为深静脉血栓发病的一大诱因,医学专家把这种病称为“电子血栓”,且随着电脑的普及,发病者数量与日俱增。记忆犹新,之前就有报道,说不少人坐飞机经济舱时,因为久坐和活动空间狭窄,下飞机后,因活动使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并导致死亡,即所谓“经济舱综合征”,实质上与“电子血栓”有异曲同工之处。
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为下肢和盆腔深静脉。深静脉血栓主要诱因是久坐、久卧和久站不动。为此,建议使用电脑或坐立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走一走,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与此同时,要多喝水,适当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迈开腿”,有氧运动乐趣多,锻炼身体益健康。有氧运动全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是指机体主要以有氧代谢方式提供能量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运动需要的氧气基本相等。有氧运动具有三个必备条件:1。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氧化体内的脂肪或糖等物质来提供。2。全身三分之二的肌肉群参与运动。3。运动强度在中低等之间,持续时间为15~40分钟或稍长。
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不中断、持续时间长。如果运动强度大,机体吸入的氧量不能完全和持续满足运动所需,这时机体就会靠无氧代谢获得能量,这种运动就叫无氧代谢运动,如短跑与长跑的冲刺。
科学研究揭示,在所有运动项目中,以有氧耐力项目最利于人们的健康。运动状态下,人体吸入氧量比安静状态时多8倍。氧吸入量的增加,不但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廷缓衰老,还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骨密度,减轻体重,塑造美好体形,缓解精神压力。
时下很流行的“万步走”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有氧健身运动,还有人身带计步器,以计算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是否达到锻练量。“这样是不够科学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黄光民指出。真正要起到健身作用的步行运动,不应以每天走多少步来计算,而应以步行时的心率来判断(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20~150次之间)。另外,还要看持续的时间是否够长。有氧运动维持的时间超过1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
可以说,同样一个人,慢悠悠地走一万步(活动的总时间约为2小时),其健身的效果远不如大步快速地行走30分钟那么好。当然,这里的行走指的是能引起并维持有氧心率的行走步幅和速度(约每分钟100米,按1步70厘米长计算的话,就是每分仲140步左右)。每周有3次以上的持续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心血管及肺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心肺功能的强壮是健康的基础,运动的基础,也是提高自身恢复能力的基础。” 黄光民主任指出。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锻炼。运动可以让人精力旺盛,改善情绪,在心里上减轻人体免疫系统的压力。专家建议,普通人每天至少要保证半个小时的运动量,大家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只不过,每个人都有很多“无法坚持运动”的理由。健康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运动是指有健身作用的有氧运动,健身性有氧代谢运动项目有:快走、慢跑、游泳、滑冰、滑雪、跳绳、划船、骑自行车、跳健身操、打羽毛球、打太极拳等。
一般人都比较习惯晨练,所以在晨曦朦胧的清晨,湖边、公园、林阴道上到处都是晨练的人们。但是,从医学、保健学的角度看,清晨并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因为夜间植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清晨阳光初露,植物的光合作用刚刚开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而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当树林里全是二氧化碳的时候,就容易中毒,容易得癌症。日出后绿色植物开始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空气方能清新。医学、养生保健专家齐国历教授受命于卫生部的指示在健康讲座中指出:“早上锻炼很危险,早上起来,人的生物钟规律是体温高、血压高,而且肾上腺素比晚上高出4倍,如果你激烈运动,就很容易出事,容易出现心脏停搏。我们不反对早上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中老年人早上激烈运动,有百害无一利,而且死亡率是很高的。”
那么一天中运动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是傍晚。因为一天内,人体血小板的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午和傍晚的血小板量比早晨低20%左右,血液黏稠度降低6%,降低了血液循环不畅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傍晚时分,人体已经经过了大半天的活动,对运动的反应最好,吸氧量最大。另外,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以下午5~6时最为平衡,机体嗅觉、触觉、视觉也在下午5~7时最敏感。
不过,运动是人性化的活动,融合了人的生理、心理、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人的性情、作息习惯及工作性质有别,运动的时间也会各有不同,关键是能形成习惯,持之以恒,都会对身体有益。而如果条件许可,形成在傍晚锻炼的习惯,将是最佳的选择。
“迈开腿”方面,除了生活中要勤动勤练,还有就是多游历名山大川,在天然的氧吧里,不仅空气清新,让肺部得到清洁,而且在阳光照射下,会释放大量氧气,在林边海边溪畔还有充足的负离子,使人精神抖擞,同时置身于绿色植物中,有助于消除视觉疲劳,绿色植物还能分泌出特殊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器官,令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徒步山水间,健康又时尚,让身心拥抱自然,真心体验山水之乐。
只有“迈开腿”,才能促进“多喝水”,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促进新陈代谢之必需。所谓流水不腐,于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每天饮用健康的水,对身体这台机器进行持续高效的冲刷、过滤,才能确保各部件鲜活有力。
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经研究表明脑部疾病其中一个死亡原因,是因为血液浓度太高引起血栓,将血管堵住所致。由于部分老人睡前过度控制水分的摄取,容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如果吃过晚饭后到翌日起床,期间都不喝水的话,血液中的水分便会不足,很容易会产生血凝的现象。所以脑梗死则是在天亮快起床前或刚刚起床后的时间最容易发生。
为了预防脑部疾病及脑梗塞发生,要养成睡前一杯水的习惯,高凝体质的人更要补足水量。什么样的人是高凝体质?答案是矮、粗、胖的人,特别是更年期的女同胞。而且血型AB的人更容易高凝血稠,还有脖子越短越容易高凝血稠。当人熟睡时,由于出汗,身体内的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的粘稠度会变得很高。专家还建议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瓶水,每次上完厕所后就补充水分,不仅是在睡觉时,而且在容易流失水分的沐浴前,最好也先喝一杯水,以免体内因长时间沐浴而缺乏水分。
许多人都有晨起喝一大杯水的好习惯,成年人每天需水量在2000~2500毫升之间。新加坡有专家提示说,如果将一杯水分为30~50毫升小口,每喝一小口时不忘提肛一次,对健康很有好处。专家解释说,提肛即是收缩肛门肌肉——不要以为肛门跟喉咙遥遥相隔互不搭界,实际上它们的肌腱是相连的,而喝水时提肛,锻炼的则是咽喉和肛门这两处的肌肉,要是能长期坚持下去,进入老年后就不大会发生吞咽或排便困难。
著名思想家孔子也是一位养生家,他的“食行有道”就是一种严格的“管住嘴”和“迈开腿”。“管住嘴”方面,他不反对饮酒,但以不醉为限。“迈开腿”方面,他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趋进,翼如也”,一生喜爱登山,醉心于旅游。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要做好。每天不忘提醒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注意平衡饮食,有氧运动,睡得好,想得开,长此以往,健康自然如影随形。
其次要“迈开腿”,增加个人的运动量。古人说,久坐伤肉。久坐是办公族健康的大敌,可致百病丛生,例如颈椎病、腰背痛、骨质增生、关节病、高血压、胃病、肥胖、痔疮等,妇女还可出现盆腔淤血综合征。娴静曾看过一篇文章报道,30岁的电脑编程员小张,由于工作关系,每天要在电脑前坐上十几个小时。最近她总感小腿胀痛不适,起初并不在意,心想可能是因为周末骑自行车出游,活动量过大引起的。几周后,小张突发咳嗽、呼吸困难、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引发了肺栓塞,险些危及生命。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坐长途汽车或火车时,经常发现下肢浮肿。这是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易造成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血液淤积,血液中的部分水分从毛细血管网漏出到组织间隙,于是就导致下肢浮肿。同时,局部血液浓缩、血液流动缓慢,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有研究发现,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甚至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可产生血栓。
最近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已成为深静脉血栓发病的一大诱因,医学专家把这种病称为“电子血栓”,且随着电脑的普及,发病者数量与日俱增。记忆犹新,之前就有报道,说不少人坐飞机经济舱时,因为久坐和活动空间狭窄,下飞机后,因活动使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并导致死亡,即所谓“经济舱综合征”,实质上与“电子血栓”有异曲同工之处。
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为下肢和盆腔深静脉。深静脉血栓主要诱因是久坐、久卧和久站不动。为此,建议使用电脑或坐立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走一走,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与此同时,要多喝水,适当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迈开腿”,有氧运动乐趣多,锻炼身体益健康。有氧运动全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是指机体主要以有氧代谢方式提供能量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运动需要的氧气基本相等。有氧运动具有三个必备条件:1。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氧化体内的脂肪或糖等物质来提供。2。全身三分之二的肌肉群参与运动。3。运动强度在中低等之间,持续时间为15~40分钟或稍长。
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不中断、持续时间长。如果运动强度大,机体吸入的氧量不能完全和持续满足运动所需,这时机体就会靠无氧代谢获得能量,这种运动就叫无氧代谢运动,如短跑与长跑的冲刺。
科学研究揭示,在所有运动项目中,以有氧耐力项目最利于人们的健康。运动状态下,人体吸入氧量比安静状态时多8倍。氧吸入量的增加,不但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廷缓衰老,还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骨密度,减轻体重,塑造美好体形,缓解精神压力。
时下很流行的“万步走”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有氧健身运动,还有人身带计步器,以计算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是否达到锻练量。“这样是不够科学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黄光民指出。真正要起到健身作用的步行运动,不应以每天走多少步来计算,而应以步行时的心率来判断(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20~150次之间)。另外,还要看持续的时间是否够长。有氧运动维持的时间超过1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
可以说,同样一个人,慢悠悠地走一万步(活动的总时间约为2小时),其健身的效果远不如大步快速地行走30分钟那么好。当然,这里的行走指的是能引起并维持有氧心率的行走步幅和速度(约每分钟100米,按1步70厘米长计算的话,就是每分仲140步左右)。每周有3次以上的持续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心血管及肺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心肺功能的强壮是健康的基础,运动的基础,也是提高自身恢复能力的基础。” 黄光民主任指出。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锻炼。运动可以让人精力旺盛,改善情绪,在心里上减轻人体免疫系统的压力。专家建议,普通人每天至少要保证半个小时的运动量,大家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只不过,每个人都有很多“无法坚持运动”的理由。健康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运动是指有健身作用的有氧运动,健身性有氧代谢运动项目有:快走、慢跑、游泳、滑冰、滑雪、跳绳、划船、骑自行车、跳健身操、打羽毛球、打太极拳等。
一般人都比较习惯晨练,所以在晨曦朦胧的清晨,湖边、公园、林阴道上到处都是晨练的人们。但是,从医学、保健学的角度看,清晨并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因为夜间植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清晨阳光初露,植物的光合作用刚刚开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而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当树林里全是二氧化碳的时候,就容易中毒,容易得癌症。日出后绿色植物开始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空气方能清新。医学、养生保健专家齐国历教授受命于卫生部的指示在健康讲座中指出:“早上锻炼很危险,早上起来,人的生物钟规律是体温高、血压高,而且肾上腺素比晚上高出4倍,如果你激烈运动,就很容易出事,容易出现心脏停搏。我们不反对早上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中老年人早上激烈运动,有百害无一利,而且死亡率是很高的。”
那么一天中运动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是傍晚。因为一天内,人体血小板的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午和傍晚的血小板量比早晨低20%左右,血液黏稠度降低6%,降低了血液循环不畅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傍晚时分,人体已经经过了大半天的活动,对运动的反应最好,吸氧量最大。另外,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以下午5~6时最为平衡,机体嗅觉、触觉、视觉也在下午5~7时最敏感。
不过,运动是人性化的活动,融合了人的生理、心理、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人的性情、作息习惯及工作性质有别,运动的时间也会各有不同,关键是能形成习惯,持之以恒,都会对身体有益。而如果条件许可,形成在傍晚锻炼的习惯,将是最佳的选择。
“迈开腿”方面,除了生活中要勤动勤练,还有就是多游历名山大川,在天然的氧吧里,不仅空气清新,让肺部得到清洁,而且在阳光照射下,会释放大量氧气,在林边海边溪畔还有充足的负离子,使人精神抖擞,同时置身于绿色植物中,有助于消除视觉疲劳,绿色植物还能分泌出特殊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器官,令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徒步山水间,健康又时尚,让身心拥抱自然,真心体验山水之乐。
只有“迈开腿”,才能促进“多喝水”,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促进新陈代谢之必需。所谓流水不腐,于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每天饮用健康的水,对身体这台机器进行持续高效的冲刷、过滤,才能确保各部件鲜活有力。
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经研究表明脑部疾病其中一个死亡原因,是因为血液浓度太高引起血栓,将血管堵住所致。由于部分老人睡前过度控制水分的摄取,容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如果吃过晚饭后到翌日起床,期间都不喝水的话,血液中的水分便会不足,很容易会产生血凝的现象。所以脑梗死则是在天亮快起床前或刚刚起床后的时间最容易发生。
为了预防脑部疾病及脑梗塞发生,要养成睡前一杯水的习惯,高凝体质的人更要补足水量。什么样的人是高凝体质?答案是矮、粗、胖的人,特别是更年期的女同胞。而且血型AB的人更容易高凝血稠,还有脖子越短越容易高凝血稠。当人熟睡时,由于出汗,身体内的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的粘稠度会变得很高。专家还建议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瓶水,每次上完厕所后就补充水分,不仅是在睡觉时,而且在容易流失水分的沐浴前,最好也先喝一杯水,以免体内因长时间沐浴而缺乏水分。
许多人都有晨起喝一大杯水的好习惯,成年人每天需水量在2000~2500毫升之间。新加坡有专家提示说,如果将一杯水分为30~50毫升小口,每喝一小口时不忘提肛一次,对健康很有好处。专家解释说,提肛即是收缩肛门肌肉——不要以为肛门跟喉咙遥遥相隔互不搭界,实际上它们的肌腱是相连的,而喝水时提肛,锻炼的则是咽喉和肛门这两处的肌肉,要是能长期坚持下去,进入老年后就不大会发生吞咽或排便困难。
著名思想家孔子也是一位养生家,他的“食行有道”就是一种严格的“管住嘴”和“迈开腿”。“管住嘴”方面,他不反对饮酒,但以不醉为限。“迈开腿”方面,他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趋进,翼如也”,一生喜爱登山,醉心于旅游。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要做好。每天不忘提醒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注意平衡饮食,有氧运动,睡得好,想得开,长此以往,健康自然如影随形。
文章评论
温婉娴静
对待健康,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病后求医问药,打针、吃药、动手术;一种是病前提早预防,尽量少生病、不生病。现代医药虽能治愈部分疾病,却不能使身体恢复到未生病时的健康状态,而且“是药三分毒”,药物会产生很多副作用,甚至引发某些新的疾病。预防显然是一种更聪明、更明智的做法,目的是让身体保持健康不生病,其关键是养生。《黄帝内经》说“治病莫如防病,防病必须养生,养生方能长寿”。
丁铃铃
感谢网络让我们相识!淡淡的岁月,相守一份友情的温暖;匆匆的时光,沉淀一份淡然的情怀…… 祝你夏安!
丁铃铃
感谢网络让我们相识!淡淡的岁月,相守一份友情的温暖;匆匆的时光,沉淀一份淡然的情怀…… 祝你夏安!
沧海一粟
网络可以使我们和千里之外的人侃侃而谈,推心置腹;但沉湎于网络,又可以使和我们同住了多年的邻居对面而不相识!
沧海一粟
养生与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话题,但由于年龄的差异而谈兴必有浓淡,这是对养生和健康的一种不能正确对待的态度!我们中国人,往往到了老年才重视养生,似乎醒悟得太晚了!其实,养生与健康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要认真对待,这样,才有成效,才可以达到目的。读此文,虽深有感触,但有很多已经做不来了,所以更有遗恨!
娟(久久)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