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司村的来源

天下杂侃

    荆山,位于现坊子区坊城街道南部,海拔158米,方圆8.5公里,它东倚灵山,西接七岭,延绵数十里,因其曾锁钥潍县、安丘、昌乐三县要衢,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拱卫北海郡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北脚下有一村庄——马司村,由四个自然村构成,经历代繁衍,全村现有1500多户、6000多人口,其中刘姓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据《马司族谱》记载,公元1369年大明洪武二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第三十八代孙刘颜成公从成都府内江县玉带溪村迁徙马思村定居。追溯荆山与马司村的人文和历史渊源,只能从残缺不全的方志、族谱等史料和诸多津津乐道的传说中寻觅,可谓智者见仁,各有版本,但提及最多的、最能被人们接受认可的版本,总离不开秦王朝时期的荆轲,战国时期的楚霸王项羽等历史人物。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才更加使得这块土地历史积淀厚重,更加富有神秘、生动和玩味的色彩。
义结金兰
    历史回溯到公元前232年,华夏大地正处于七国争雄的纷乱局面,当时。一名叫马思的人在秦国都城咸阳军营里当差,任承信郎。一天,他从秦国到齐国投亲不遇,病倒在齐国的一个小客栈里。最后盘缠用尽了,病情也不见好转,店主硬要赶他走,他知道身在异乡又疾病缠身,出了店门就等于进了鬼门关,任凭店家怎么喝骂他就是赖着不走,店主喊来几个身强力壮的伙计,拉起他就往外拽。恰在此时,进来两位店客,问明缘由后替马思付清店账,又找了间干净的上房让马思住下来,并请了一位郎中为马思治病。这两位店客就是战国末年闻名遐迩的游侠豪客荆轲和高渐离。在店中三人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马思病好后要回秦国,荆轲和高渐离要去燕国,三人结伴西行,一路上谈的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知不觉他们走上了一座环境优雅的莫名山岭(即现在的荆山),他们在一块巨石下撮土为香,三人义结金兰。
壮士魂还
   公元前227年,秦王赢政的横征暴敛激起了众怒,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讨伐之声此起彼伏。受燕太子丹派遣,荆轲毅然前往秦国都城咸阳,肩负起剪其元凶为天下百姓除害的重任。途经易水高渐离等人为他击缹作歌壮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荆轲与众人洒泪而别。紧随其后,高渐离也去了咸阳,在城外好友马思家中暂时歇脚。不几天,马思便带回了一个噩耗:“荆轲刺秦王未遂,被乱刀分尸。”高渐离听后没有过度悲伤,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给荆轲收尸。马思说:“荆轲被碎尸后抛在了城南门外的高山上,山下有重兵盘查,城墙上贴着告示—凡收尸者门灭九族,要伺机行事”。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个风大雨急的夜晚,高渐离和马思摸上了南山,费力四处寻找到了荆轲的一块骨骸,二人连忙回家用绸缎把荆轲的骨骸层层包好,放在了一个锦盒之中。二人痛哭一场,换上干衣服。高渐离让马思带上荆轲的灵柩远走找块净土安葬,他自己说出了要去赵国寻找勇猛之士再刺秦王的打算。是年六月的一天,高渐离借秦王在咸阳章台宫大摆酒宴之机,扮击奏艺人用铝块猛击秦王,被其躲过。众侍卫一拥而上刀剑齐下,高渐离血染金殿,壮志未酬。
    马思连夜离开咸阳后,直奔东去,风雨兼程,历尽了千辛万苦,究竟走了多少时日,行了多少路程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离开咸阳时是酷暑炎夏,而如今已是秋风拂面了。这天,他终于翻过了一道山梁,来到了一座似曾相识的山岭下,茂密的丛林中但见山涧里泉水潺潺,树枝头果实累累,林草地猴跃鸟欢。他突然眼前一亮,这不是五年前他与荆轲、高渐离三人结拜之地吗?旧地重逢带来的只是无限感伤,值得庆幸的是,这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鼓角争鸣,远不见炊烟,近不闻鸡犬,也算是块清净之地。于是,马思决定就在此长期住下去了。他在山岭上找了块“风水宝地”,用佩刀挖了个坑,把灵柩放进去,又用一块石板盖好筑起了一座坟墓。安葬好荆轲后,马思便下得山来,在山脚下找了一块平坦地块盖了一间茅草房,从此,自开天辟地以来这里便有了人烟,这天纪年是公元前二二七年八月十八日。几年后,又有几户逃荒的难民携儿带女也在此落户安家。
赐名留念
    光阴荏苒,暴秦的统治被推翻后,是相持4年的楚汉之争。这年夏天,西楚霸王项羽冒炎日征战至一座山岭下驻扎。霸王带随从策马奔上山来,发现在繁茂的荆树林中有一棵巨大的荆树格外引人注目,荆树的一面被剥皮刮平,上刻有“荆轲冢”三个大字,下落款为马思立。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但字迹仍非常清晰。霸王感到大惑不解,堂堂天下第一杀手的荆轲怎么会葬于此,他命随从到山下村子询问。不大工夫,随从带着一个须发斑白的长者来到了霸王面前,此人就是马思,他把事情的原委向霸王叙说了一番。霸王听后不禁肃然起敬,叫随从拿酒来,他亲手浇奠荆轲坟冢并敕封荆轲为“荆王”,令其永震荆山,呵护四方百姓平安。为褒奖马思的忠义,赐粮十担,令军中铁匠打造各种生产工具赐予马思,并给荆轲竖立巨石之墓碑,上面仍刻有“荆轲冢”字样(此墓碑毁于文革十年浩劫中)。念其荆轲和马思的功绩,将此山和山下的村庄分别赐以“荆山”和“马思村”命名,后经历代演变,马思村就逐渐被“马司村”(谐音)取代了,一直沿用至今。
   上文所述内容,  年代久远,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望读者且读而不可以一言信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