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蠹记(永远未完)
笔记
《过秦论》
过秦论三篇,以现在的观点看起来,不免有点铺叙过度、头重脚轻之感。《文选》只选上篇,也还是有道理的。文章的特点是赋论杂陈,开阖而不失脉络,纵横而不乱法度。上篇铺叙可谓雄混浩大,墨采淋漓,但以赋衬论,最难的是放得出,兜得回。倘若一味铺张渲染,则容易发挥过度,喧宾夺主,最后把议论文写成了散文。《过秦论·上》的铺叙,可称之为“万流归宗法”,先把秦与六国的争斗写得支流繁复,浊浪滔滔,令人不敢逼视,但眼花缭乱处又潜伏着深水静流,纠结不散。结尾一句话,千头万绪如摄芥子,令人神凝气朗。文中多用虚词如“之”、“而”、“也”之类,读起来更有波澜跌宕、气势连贯的快感。
文章的议论也很有可看的地方,通篇就讲“攻守之势异也”这六个字。上篇写到这里,文势已如天河倒泻,跌到底了,后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议论提气,就会变成虎头蛇尾。这里作者的写法并不是直接解释上篇的结论,而是问:“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返回到秦为什么会得天下这个问题上去了。前面的铺叙,意在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和悬念,后面的提问,乃是一个停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也给后面的议论做了一个缓冲。林纾说:“此篇功夫,全在提顿。顿之下必有提,提之后必有顿”。文章如果没有提顿,一味平铺直叙,或者老兜圈子,都会让读者心生厌倦。接下来文章又辨析“诈力”和“顺权”,“攻”和“守”的差异,兜兜转转,又回到“仁义不施”这个核心论题上了。一番议论,清清澈澈。如果说上篇是“来如雷霆收震怒”,中篇就是“罢如江海凝清光”。
中篇前后,乃是所谓“虚实相生法”。前面讲秦因为不施仁政,结果导致灭亡;后面假设如秦施行仁政,又会是怎么一番光景,一实一虚之间,阐述的就是一个“异”字。
后篇余音袅袅,谈的乃是即使“仁义不施”导致动乱,秦国凭借天险地利,至少还可保有原地。这但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钳制言论,一意孤行,本末并失,终于酿成灭国大祸。这可称之为“退一步法”。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议论更见广大。三篇文字环环相扣,激荡相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另外,读文中一些警策文字,很有感慨。例如: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又如:
“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以古鉴今,历史总是在重复。
《原毁》
韩昌黎的《原毁》初看就像八股文,通篇排比,排比之内又嵌套着排比,读来让人想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类的公式。其实这是一种反讽法。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后一段又说“今之君子”,故意把古今两种人套在“责己”、“待人”两个方方正正的框子里,这两段语言和结构如此重复,简直是累赘,其实这正是有意为之。作者在画框里添上两句“其人曰:”,描绘两种人的内心的独白,俨然是一副君子肖像和一副小人嘴脸并排浮现: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今之“君子”则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两种人正好相反,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漫画效果。到第三段又以“我”的视角,描绘“今之君子”面对赞扬和贬斥的种种丑态,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世态纤毫,毕现于眼前。但古人写文章务求温醇稳重,最怕招刻薄轻浮之讥,因此讽刺的意图是不能太暴露的。袁枚不过刻了一枚“杭州苏小是同乡”的闲章,就被人说是寰薄无行,何况是以振兴道统为己任的韩愈呢?
这篇文章方中有圆,理中有趣,故意写得很笨拙,实则寓巧于拙,大巧若拙。尤其难得的是下笔极有分寸,既不偏于说教,也不沦为尖酸。因此吴汝纶评价说它“动中自然,与道大适,不善学之,则气易入于剽轻”。
古文里的虚字是很有趣的,可惜现代汉语里没有了。张中行先生曾说,文字的表达手段远远不如说话来的丰富,因为说话不但有语言文字,还有声调、神态、语气等等。但古文中的虚字有时可以模拟腔调。例如《原毁》这篇文章中的第一段说古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约以轻”。第二段说今人:“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两句中的“其”和“也”,都是虚词,是可以去掉的,但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话中的“也”字时,总免不了要稍稍拖长些,舔尝出一番揶揄的意味,好像我们平时说“今天的某些个人呀……”那种口气。去掉这些看似累赘的字,就变成纯说理了。
最有意思的是韩愈的排比能造成很强烈的节奏感,好像牵着读者一起跳交谊舞一样。你看他先说“古之君子”时是向前迈步,说“今之君子”时是向后退步,说“责己”时左跨一步,说“待人”时右踩一步。步伐又都是那么节制有度,岂不像在和绅士淑女翩翩共舞?
《讳辩》
韩愈也有很幽默的时候,如:“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呵呵……
辩者,争辩也。此文先说理,再举正例,继而举反例,最后正反相比。如此抑扬顿挫,反复剖析,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所以显得犀利痛快。曾国藩说此文太过快利,在韩愈文章里不算上乘,殊不知争辩文字,要的就是“快利”二字。说理太过,则成理论著作矣。
《获麟解》
学杂文应该读熟此篇。议论紧扣一个“祥”字,曲折反复,激荡而不失厚重,一百八十八个字,因小见大,以近喻远,深得杂文曲折精悍之要。
刘大櫆的评语最妙:“尺水兴波,与江河比大”。
开篇说麒麟为祥兆,“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此天地一大公论,接下来故意提出一翻惊世骇俗的怪论来推翻“公论”,有点像当代媒体的“炒作”手法,接下来正反颠倒,反复辩驳,最后巧妙地将麒麟与“圣人在位”牵上关系,麒麟到底是祥还是不详,要看圣人是否在位,这是暗喻君主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人才若得不到圣主赏识,就无法成其为人才。一段牢骚发得这样隐忍激托,不容易。
可见有时候杂文的议论,重点并不在于观点是否正确。韩愈《获麟解》中正反提出四种观点,看似论理,实为抒情,从观点的纠葛辩驳中展示其情感的愤懑和矛盾。杂文的议论不同于理论文字,不一定要全落到实处,耍耍花枪,也有锦上添花之效。当然,缺少真切深刻的观点,花枪耍再多也是没意义的。
《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好一段雄快议论!谁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世俗的?有时一篇文章有那么一句警策就足以流传千古。
姚鼐云:“用意反侧荡漾,颇似太史公论赞。”
《复性书》下
有人说李翱学识高过韩愈,确有道理。韩愈论道,文才虽高,内容却总超不出礼义廉耻、圣人之言,乃是一种道德伦理层面的认识。李翱这篇复性书,却能跳出经学的圈子,探究人性和生命的意义,这份眼光在唐人中是罕见的。
文章先论人,后谈生命,最后将生命的意义归于“志于道”,把散文笔法融入议论之中,虽然是说理,却说得委婉深长,不露痕迹,这是李翱胜过韩愈之处。作者先叹人生的可贵,人聚天地之灵秀而有异于木石鱼虫,极为难得,继而论理:以难得之身,却驰骛于心欲喜憎,空自糟蹋了上天赐予的禀赋,那么人又何异于禽兽虫鱼?
接下来进一步谈人生不仅难得,而且短暂,作者先感叹生命之倏忽,命运之飘旋,这段文字读来直如《兰亭集序》:
“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霆之惊相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耳矣,况千百人而无一及百年者哉。”
这种沉痛的语气,这种对人生处境的洞彻,却更能激发人坚毅卓绝的精神,所以看他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论:“故吾之终日志于道德,犹惧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韩愈论理,犀利痛快,混昊流转,一味刚阳,然而此文却委婉真挚,能够以情感人,以理动人,更有刚柔并济之妙。
文章评论
枫叶如丹
[ft=,,仿宋_gb2312]“最难的是放得出,兜得回。倘若一味铺张渲染,则容易发挥过度,喧宾夺主,最后把议论文写成了散文。”[/ft] [ft=,,仿宋_gb2312]“文章如果没有提顿,一味平铺直叙,或者老兜圈子,都会让读者心生厌倦。”[/ft] [ft=,,仿宋_gb2312]“这篇文章方中有圆,理中有趣,故意写得很笨拙,实则寓巧于拙,大巧若拙。尤其难得的是下笔极有分寸,既不偏于说教,也不沦为尖酸”[/ft] [ft=,,仿宋_gb2312]“最有意思的是韩愈的排比能造成很强烈的节奏感,好像牵着读者一起跳交谊舞一样”[/ft] [ft=,,仿宋_gb2312]。。。[/ft] [ft=,,宋体]真不错,那么难嚼的古文都能被你看出了这么多道道[em]e204[/em][/ft]
可可茶
[ft=,2,] 你是不是故意想让我这个当过语文老师的人惭愧啊?[/ft] [ft=,2,] 幸好当年我没有遇到你这样的学生,要不我的狗皮膏药就卖不出去了。[/ft]
嫣然花海
[ft=,2,]学习[em]e101[/em][/ft]
艾夏
[ft=,2,]我一向认为自己博览古今,才米不浅,今日领略兄台大作,真真令人汗颜。拜读!鲜花送给你![url=http://b22.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5cbdb08045763c16d9e0ce669d13a314a3edd7d811c80f99c36af8c75b7f3bda14e294326038c561f1b3a620aafb5740cee0152883091e81473cbe0b096b0bbf6e4aad37c335515242dd2f8ded176703a8c6f5d2][img]http://b22.photo.store.qq.com/psu?/49a31aa4-32f6-48fb-b8ab-d34da5214c58/kkKqsoN.zXnb6Qsx02aNvXv489dYXuCeQAklTytGUrk!/b/YcOjkwxHKwAAYn2VJA1ukgAA&ek=1&kp=1&pt=0&su=138744978&sce=0-12-12&rf=2-9[/img][/url][/ft]
森林女巫
[ft=,2,]以前喜欢古文,现在看不进去了,你可真行有耐心静功啊。[/ft]
小草
[ft=#009933,5,仿宋_gb2312][B]空间文章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看的懂,比如我,是不是更有意义呢?“动中自然,与道大适,不善学之,则气易入于剽轻”这样的评语能不能再进行解说?[em]e101[/em][/B][/ft]
天残鸟
[ft=,2,]学习了![/ft]
陈胖狗
“雄混浩大”里面是不是写错一个字了? [ft=,2,]该用“浑”吧!?[/ft] [ft=,2,]帮王奶奶提一把,哈哈……[/ft] [ft=,2,][/ft] [ft=,2,]逗趣逗趣,文章读不懂[/ft]
飞雪静谧的夜
[ft=,5,仿宋_gb2312]你家课讲得不错,跟百家讲坛有可比性,受益非浅好酒-----------------[/ft]
闲泊
[ft=,2,]年轻人,肯踏下心来啃读枯燥的古文,难能可贵,吾不及也![/ft]
一真
国文最妙,今之有承者寥寥,愿于君共免。
彭老师
[ft=,2,]能把书,揣摩的如此细腻,着实让我佩服,对于古文我可能都是走马观花一阅而过,实属多而不精的读法,你让我开了眼界,只有向你学习,细细读书了!![/ft]
僮儿
[ft=,2,]我读议论文,常凭感觉,其最重要的就是读起来是否“痛快”,能让我感觉痛快的,便视为好文。[/ft]
笋钻篱
[em]e160[/em][em]e163[/em][em]e179[/em]
似水/转圈流年
《过秦论》高中课文,记忆犹深这一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读来朗朗上口,记忆深刻。[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