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
随笔
一
我认识一位老画家张维志先生,最爱画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门坊。他常常顶着烈日在院门口摆开画架,一站就是一整天,很辛苦。路人往往好奇,上前搭问:“老先生,您怎么不拍个照回去画?”“您这不累吗?”“您教画画儿吗?”张先生一概置若罔闻,闭口作画。我看他笔下的建筑,总觉得那不是画的,而是阳光晒出来的:光线不胜惆怅地抚摸着灰旧的屋瓦,时而在凹凸的路面上泛泛地淌着,时而悄无声息地拐过龟裂的墙脚,溜上那些磨光的台阶,变幻出各种色泽,那些水色光彩在画中久久漂浮、徘徊,低声地交头接耳,最终又缓步汇入画中央那张斑驳的木门里。四周的绿叶杂草在阳光下闪着黄色,在和风中轻摆。太阳翻开瓦片和墙砖,钻进屋顶的纹饰和裂缝,劈啪作响,释放出许多眷恋的气味,弥漫了整个画卷。
从来没有人物出现在他的画中。那些门或紧闭,或静悄悄地敞着,似乎是文明消亡后的遗迹。张先生是个爱说话的人,思想丰富、表达欲强烈,每次拜访,他总要情绪激动地向我畅谈一两个钟头,或议论生发,或苦笑、感叹。但他的画何以这样安静呢?在那画中的世界里,人类仿佛全体消失了,只剩他孤身一人,走过一条又一条狭长的胡同,阳光撑起空空的门坊,他孤零零的影子斜躺地上,屡屡回顾,欲说还休。我曾问他:“您画了这么多张门,在您的心中,它们究竟通往哪里?”他一时愕然。
二
北方的胡同,在南方叫巷子。但胡同通常是一条长直的线,而巷子则曲折幽深,四通八达。巷子的安静源于它的窄,道路那么狭小,汽车是开不进来的。人道是:“要致富,先修路”,路既不通,那些物质文明的特征,那些喇叭、电锯、推土机和商业的喧嚣,也就从这里销声匿迹了。而人的脚跟,自行车的铃铛和孩子追逐的笑声,却沉淀在记忆深处,像溪水流过石头,日常月久留下了刻痕。一座城镇最初往往就是一条街,外加几条巷子。巷子是留给人步行的,而且总是用慢悠悠的步子去敲打,地方这么小,绝不急于走到尽头。低矮的房檐紧紧凑在一起,像口腔里两排参差不齐的牙齿,而中间的巷子就是时光老人神秘的哂笑。平房不管是旧的土砖房还是新盖的红砖房,都是一般的简陋拥挤,那些有楼层的红砖房,往往是土砖屋的放大版,显著地体现出两代建筑之间的血缘关系。城镇的发展并不会完全摧毁这些小巷,它们是如此复杂和密集,盘根错节,就像小镇深埋于地下的根系,无法猛然拔除。人们在小巷的周围修出了宽宽的马路,摩托、汽车和冒烟的拖拉机便有了畅快奔跑的场所。再过一些年,马路两边长出了洋房以及更高的建筑,路变得越来越拥挤,于是,环城的道路像树的年轮一样向外生长,如今,小镇最外圈已经修出了六车道的通衢大路,车流如电,现代的建筑此起彼伏,日新月异。从年轮的细密宽松里,就依稀可辨认出每个年代生活的旋律。但是在树干的中央,在记忆埋藏的深处,总是保留着一份缓慢,一种无法入侵的安静。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凤凰的古镇,上海的周庄,都残留着这抹淡淡的画意——那些房屋的陈旧色泽,那复杂的平面间折射的光线,屋檐下的阴影,那剥落的墙角和绿苔,还有坐在竹椅上的满头银发的老太,全都不是人工装饰的结果,而是岁月在回忆的深处一笔笔涂上的颜料,永不退色。
也有很多小巷永远的消逝了。外祖父一家和父母都曾生活在一个叫“鸭脖巷”的巷子里,等到我记事,它早已不在了,但我常听父母回忆住在那里的生活,且总把它想象成《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那个“小羊圈”。外祖父七十岁时,还曾向我夸耀:当年住在鸭脖巷,称得上本地一号人物,打架闹事,向来一呼百应。前几日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她云游四海,最后回到故镇,她跟我说起是老镇民,小时候就住在供销社旁边,我说那不是鸭脖巷么?她说正是,你怎么也知道那地方,我说,我的外祖父母在那里住了多年……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穿过一条不复存在的巷子,抵达了同一块回忆的地域。
小的时候,在学校和家之间,是无数蛛网般的小巷。我们总是在尝试走出一条新的路径。那些小巷不断地拐弯、分叉、汇合,时而上下台阶,时而穿过厅堂,疑似无路了,又忽然钻出一条缝隙,通往另一条狭巷,它就像米诺斯的迷宫,虽曲折幽深,却永远丢不了那根回家的线团,最后头顶的一线天光忽然展开,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大道上。直至今日,小镇的深处还埋藏着无数条我从不曾走过,也不知究竟通向何方的小巷子。我一直惊讶,这样小的一块地域竟能容纳如此多路径,抵挡了少年时代的无数次的穿越、试探、冒险,却仍然保持了它小小的神秘。更小的时候,几乎刚开始记事时,我被寄养在巷子深处一位老婆婆家,正是镇上最古老的那种土砖房,地板是凹凸不平的黑泥土。拥挤的房屋相互遮蔽,乃至白天也是黑漆漆的,只有头顶留着采光的天窗。那时房屋、巷子和我的小小的躯体之间的比例,让我觉得布满暗影的屋子是如此巨大,乃至于深不见底,而我生命最初的光线,正是从那黑暗的深渊中吐出来,像一颗木珠在那狭窄的巷子里缓缓滚动,风穿过巷子的堂口,从大街上吹进来,带来各种各样嘈杂的声响。
三
成人后,很多次乘坐火车、飞机,跨越千山万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总碰到类似的街道、地铁、超市、商场,撞见同样陌生的脸孔、茫然的表情。我们离开了一个地方,来到新的城市,却像中了一个无法逃离的魔咒,遇见的是另一个街口,另一些地铁、超市和商场。我们只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来到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
曾经读过这样的故事:一位中国画家邀请朋友们观赏他的新画。画中有一方池塘,一条柳荫掩映的狭径,通往远处一张门,门后是一幢小屋,当朋友们四处寻找画家的下落时,他却不见了,他走入那画中,沿着小径悠然踱步,静静地在门前停住脚步,然后侧过身,微笑着消失在门缝里。这故事道尽了中国画的精神,古人画山水,建园林,或许并不重旁人的欣赏,却是为了找到从繁华之中折返淡泊的门径,在那里将自我放下,归于自然。
生命安歇的终点,是一种需要以年深月久来沉积的无形的家园,像海底隆起的山脉,像大河冲积的平川。生活在混泥土、钢筋和霓虹搭建的废墟里,常让人感觉既找不到远方,也找不到归宿。每当这时,我便想起小时候穿梭的那些巷子。想起北京的四合院,想起张先生的画,阳光敲着那些古旧的木门,在静寂的巷中深深地回响。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上图系北京胡同画家张维志先生作品
文章评论
旧香
好文章!有时候我真怀疑你是学中文的,呵呵。
源玥祸水
画的是一种时光,不同的是照片是静止的,而画是流动的。通往过去的就变成回忆,未来的成为希望。我们时时刻刻都从一扇门走往另一扇门,也许此门不通,但路都在脚下。
智晴
文章的魅力在于把我由浅入深的跟着进入你描写的意境氛围,有其是第三段。很美妙,妙笔生花~
何宓柯
这货是计算机系的 BS 啊
花开无寂
不错,不过周庄是苏州的哦
蓑笠翁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巷子不论多复杂,最后大家都能找到回家的那一条。
闲泊
出生在北京的胡同,对楼主的描述深深感受,并勾起我经年的回忆......
沙与沫
钢筋水泥的城市早已没有了巷子。归途在哪里?在梦中盘根错节的幽巷里。 琢月近期文风有变啊
闲泊
经年的记忆......
千卜
人们越来越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小辣椒
美好的文字静寂的巷,让我也想到了那个拒绝[ft=,,宋体]摩托、汽车等一切冒烟的交通工具、[/ft][ft=,,宋体]以电瓶车或自行车代步的鼓浪屿;城市的发展、地标的诞生,或许应该野蛮地掠夺一些古建筑,有书说过:变迁的进程,是流淌的‘制度之河’。[/ft]
歌行客
好文,好画。如同在故乡的屋檐下咀嚼掏自坛子里的老腌菜,那味道、、、很难想象你这样的年龄竟有如此的情怀。呵呵。
落花人独立
那些门都通过心灵的过往,那里有静好的岁月,有我们曾经拥有又被我们丢失的梦,恰若空谷中的幽兰绽放
一篮春水
写得真好!
千里
张先生的画,是有人情味的寂静。小方的文字是现实中的梦呓惆怅。都在现实中,都无奈,好文出自方琢月。 一句:[ft=,,仿宋_gb2312]“您画了这么多张门,在您的心中,它们究竟通往哪里?”他一时愕然。原来,做梦的人,无需惊醒。在门外画门的人,无需知道门通往那里。[/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