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梦

随笔

 

格鲁吉亚的史诗《虎皮武士》,讲的是英俊神武的王子和美丽忠贞的公主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修成爱情果实的故事。其中有一节诗表明了一个人想要获得爱情,需有若干资格,我至今记忆弥新:
 

              真正的恋人应该比太阳更美丽,

              智慧、力气、辩才对他都适宜。

              他富有、宽厚,充满激情,永葆青春,

              没有这些天赋的美德,怎配称作恋人!
 

作者对恋人要求如此之高,不免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文学常常让人觉得爱情是一项极高端的活动。作家和诗人们总是倾尽辞藻,去赞美恋人们的美貌。金庸在《书剑恩仇录》写陈家洛和香香公主月光下骑马驰过战场,几万战士震慑于香香公主的绝世容貌,竟不约而同地停止了生死肉搏。海涅赞美他的恋人说:“你是姑娘当中最美的太阳/你是太阳底下最美的姑娘。”极尽夸张的能事。我们但凡读“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句子,只恨不能亲见冯小怜、杨玉环的倾国姿容。诗人笔下爱情和美丽高贵总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替后人的爱情观铺上了梦的面纱。很多时候,我们是靠着前人关于爱情的梦去爱:


                                我曾在百种形象百回时间中爱过你
                                从这代到那代,从今生到他生。

 

艺术家们不但歌颂爱情,而且倾力于塑造完美的恋人。后人很难分辨诗人所写的恋人究竟是如实的描写,还是出于他们自己理想的美化。男人和女人都有对于爱的梦,但这梦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常常造就了男女之间痛苦的情感错位。路易·比埃尔在《肉与死》这部小说中,借女主角葛丽雪之口说出了女人关于爱情的梦与不幸,她说:“如果有人爱我,我好像很乐意叫他受苦直到为我而死。”女人常梦想有一位恋人能为自己不惜一切,却又不是真的忍心想要对方为此受苦、牺牲乃至赴死,而是只要有那么一个瞬间,能让她感受到他是不吝惜如此去做的,能确证她所获的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则于愿足矣。因此当她见雕塑家但美朓爱上了自己,便设下三个刁难的条件,说若能满足,便让他得偿所愿。雕塑家费劲辛苦,不惜犯下偷盗、杀人、渎神三项大罪,终于达成了她的请求。然而他却做了一个无比曼妙的梦,梦见自己和葛丽雪相恋缠绵,极尽欢爱。这梦的记忆太过完美,美得让他不忍破坏。于是等到葛丽雪满怀热爱真要献身于他时,他便温柔地婉拒了,说:“我已在梦中得到了你,谢谢你的现实。”葛丽雪则最后因此而绝望自杀。这两人原本都是完美的恋人,却各自拥抱了关于爱的梦。
 

川端康成最能写男性的情欲,在他几乎所有的名篇里,都能找到两个女子:一个是真实而充满肉欲的,另一个是虚幻而又凄美的,后者似乎总是前者的影子,但她们又无可奈何地隔绝着,永远不能融为一体。比如《雪国》中岛村的情妇驹子,是个美丽多才而又热情上进的女子,为爱情和自己的命运不断斗争,可同时岛村却又总是莫名地牵挂着神秘而又哀伤的叶子。男主角第一次注视叶子,是透过车窗镜子的反射去观察的,那时他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雪国》)
 

这样的文字触及了男性情感深处最细腻的幻想。叶子一直是一个幽暗的镜中形象,是虚幻的、理想的、永远不可触及的画中美人。犹如《聊斋》中画里的散花天女,看着看着便觉“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最后叶子在一场火灾中诡异地死去,而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总有一个现实的伴侣和一个理想的恋人,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红玫瑰,他的文字因二者永不能重合而盈满着渴欲和哀怨。也许在所有男性的内心中都藏着这样一个神秘、遥不可及的叶子;而女性呢,却总渴望着证明自己就是对方心中的叶子,这样一来,男人和女人便在彼此间展开了恒久而永不可满足的爱欲的追逐。传说古希腊的雕塑家皮革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创作的雕像,神感动于他的痴情,便让那雕像活了过来,使她与皮革马利翁结合,这个神话正代表了所有艺术家的梦。但在现实的生活中,雕像永远不会活过来,川端康成最终因爱与梦的无望而自杀。
 

许多隐秘的情欲幻想,逐渐积淀为文化中的爱情的面具,比如:美貌,才华,高贵的出身。它们使得爱情能够生发出超越结婚生子的文化意义。从古到今,我们所称道的爱情都带着文化饰物,以至于亲身经历爱情的时候,终究无法摆脱这种渴求。若没有诗人、小说家笔下的可人儿,文学和爱情该怎么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没有男才女貌,两个人的感情如何超越芸芸众生的生理需要,又如何能在文字中产生一段天雷地火的相遇?韩剧、日剧中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当然是要彼此吸引的,若缺了巧克力、香槟、法拉利和玫瑰花作为花边,爱情哪里有爱的味道!每当我看到那些相貌丑陋而快乐的小女孩,我就禁不住悲哀地想:她们会不会永远快乐下去呢?她们什么时候会知道理想的爱情需要的条件?当我看到田地里粗壮的农村妇女,小饭店外洗碗的老板娘,她们粗糙的脸,肥胖黝黑的身段,几乎再也找不出任何性特征,我就想,她们的爱情何在呢?无数相貌平凡、出身寒微的男生和女孩,永远也不会有卢斯达维里所说的恋人的“天赋的美德”。因此人们想要寻找爱情的感觉时,并不是亲身去爱,而是要通过各种面具才能感觉到自己真的在爱,女生需要有献花、求爱等传说中的情节来证明其被爱。恋人们需要一起去看爱情电影,把自己代入到俊男美女的爱情传奇中,才能体验到何谓浪漫。更多的时候,爱的面具还被用来作为情欲的遮羞布。很多人也意识到这些东西是虚幻的,但若不能体验一次,假装一次,总觉得此生是白过了。因此现代人的爱情,看起来就像一场热闹的假面舞会,散会以后,却不知谁还认得谁?在复杂的文明体系中寻找爱情,似乎就是不断在无数他人的或虚构的爱情体验中游戏,但哪一种爱情才是属于自己的?每每听到老一辈人讲他们的爱情经历,我便觉得小说中至死不渝的爱情是真有的,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于是,所有的爱情都成了同一次爱情。

 

2013813日星期二






文章评论

异数

[em]e100[/em] 爱在爱中满足了。

采莲江上

非常深刻!尤其结尾之句,直可刺入假面。找到自己的人,才懂爱!

聊再致意

看着文章,回味着内容,在想如果由《爱情的面具》改为《爱情的条件》,个人认为更妥,不想作者也是此意。

娜小姐

爱有时会脱离真实……怎一个爱字迷人,恋人,伤人…怎一个爱字了得!

蕴秀

这篇文章极美,琢月果然才气逼人!

情似海义如山

金钱加减乘除美貌等于婚姻,类型于恋爱,约等于交易!愚以为古今中外除公案传奇极端个别外大底概莫外于此!不知我师意下如何?

我为诗狂

透彻的见解!犀利而睿智!老话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未见此花

喜欢最后一句。虽然谈了许久的恋爱,我却很少谈论爱情。我可以列出很多理想恋人的条件,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明爱情的条件。这是我心里的话。很多人跟喜欢的人谈了爱情,却跟合适的人结了婚。我也很可能会是其中的一员,转念一想这可能是大家服从了生活下去的条件。现在有着淡淡哀伤和非理性思索,是那种不由自主的漫无边际的游思。这皆因琢月大哥的文章。

竹 君

小方也是越来越深刻了。呵呵

荒园野雪

爱情虽是个人体验,却有着社会性。因为爱情观的形成受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必然有看似高雅却庸俗的成分。所以,所想有真正的爱情也需要有超越世俗的爱情观。然而相同爱情观的人并不多,也正因如此,爱情需要妥协。执着于爱情却也要完美爱情应持悲观态度,这样方能超脱。

荒园野雪

当然,爱情源于情欲,所以本能中男人爱好美貌,女人倾慕“力量”。许多老人之所以懂得爱情,因为在几十年地磨合中已经相互理解,脱去了浮华的外衣。

荒园野雪

而在心理上,男人都想拥有天下最美的女子,这是潜意识里的。我认为这个潜意识导致男人都在真爱上某个女子时出现幻觉或者自我安慰,认为自己爱的是天下最美丽的,一笑一颦皆动人。假如一个男人一开始就十分理性地认为自己爱的人没有什么好的地方,我觉得他一定只是为了找个结婚对象。

理性笼子爱情鸟

千里

[em]e160[/em] 爱无止境懂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