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与诗化的散文
诗论
散文诗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他《巴黎的忧郁》中已称自己的作品为“诗的散文”,并赋予它一种定义:“我们当中谁没有在他怀着雄心壮志的日子里梦想过创造奇迹,写出诗的散文, 没有节律、没有脚韵, 但富有音乐性,而且亦刚亦柔, 足以适应心灵的抒情的冲动, 幻想的波动和意识的跳跃?”细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气质,同时又带着荒诞的寓言色彩,体现了现代人孤独、扭曲、压抑的个人内心。波德莱尔被本雅明形容为“游荡者”,他喜欢独自隐蔽在人群中,游荡、观察,捕捉巴黎街头的众生相,“似乎只有游荡者才想用借来的、虚构的、陌生人的孤独来填满那种‘每个人在自己的私利中无动于衷的孤独’给他造成的空虚。”(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诗人》)孤独、阴郁和强烈的疏离感,实际上也是冰心、沈尹默、许地山以及鲁迅所创作的“散文诗”所共有的一类底色。
波德莱尔恰巧也被认为是现代诗、尤其是象征主义的鼻祖。现代诗和新诗,是两个不同概念。新诗是中国文学范围之内的概念,是指不同于近体诗和中国传统诗歌的诗体,它始自胡适的白话诗《尝试集》。现代诗,从狭义上来讲,则是专门表达现代人生活体验的一种诗歌,无论中西。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是卞之琳的《断章》。所谓中国现代诗,则属于新诗的一种。它最典型的写作群体就是“九叶诗人”,至于以艾青为首的“七月派”和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都不属于现代诗。
现代诗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强调个人主义。现代诗的写作主体是,体制的放逐者,是文化的拾荒者,他在人群中持有着自己孤独的清醒,拒绝被大众化、平板化。所以它一开始就带着忧郁、孤寂的色彩。将现代诗这一特点融合到无韵律的散文中,特别适合五四的个性觉醒、自由解放的精神。与现代诗相反,中国的诗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群体意识,其写作的主题,往往是某种共性情感,例如游子思乡、书生落魄、志士忧国等。因此“散文诗”中的“诗”,与中国意义上的“诗”截然不同,它是西方的舶来品。
反过来看,“散文的诗化”或“诗散文”则是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的传统。散文中常会有诗一样的句子。例如赋就是战国时的散文与《诗经》、《楚辞》融合一种文体。南北朝时的骈体文,更是散文诗化的典例。我们读《洛神赋》: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样的句子,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更像轻盈流丽的诗吧?再回想一下《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若将它与王无功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放在一起比较,实在分别不出哪个是诗境,哪个是文境。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母体,可谓无所不容,诸子百家的议论酣畅,汉赋骈文的绮丽铺陈,《左传》、《史记》的跌宕雄厚,小说传奇的奇趣精醒,都可视为散文笔法。散文想要诗化,就中国文字的品性而言,则更如水中生鱼,空中过雁,再自然不过。
明清小品文,亦是散文的诗化,但它与汉赋骈文不同处,在于它“诗”的成分不是“诗语”,而是“诗意”。不是讲求对偶音韵,而是将诗的情趣品味融入散文中,显出散文一样的自由随意,又显出诗一样的光泽灵性。苏东坡评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这句话用来形容明清小品的诗意与文气,亦是贴切不过。例如袁宏道的散文《碧晖上人修净室引》有一段写道:
晖貌若老妪,儿童呼为碧婆。持具断荤,不饮酒,爱登山,虽猱宫鬼穴,务穷其胜。尝从余与天目白岳,以此知之。性喜收茶供宾客。听经三期,入西洞庭一,登天台二,步潮音洞三。余尝戏谓晖:“他时见阎罗,脚色甚好看,阎罗决然饶你。”
文中说碧晖和尚好登山探幽,所历美景奇观极多,故“脚色甚好看”,这五个字何等的有诗意!这双脚遍沾江山幽胜,顿时被赋予了空间和时间的辽阔感(让我们想起海德格尔写过的鞋)。不具诗人慧眼,断然看不出这“颜色”来。
由此,“散文诗”和“诗散文”貌似难以分辨,却可归入两种不同的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很大。尤其是在写作的旨趣上,散文诗更接近西方的“纳克索斯”情结,注重个体心灵的探索和独一无二的体验;而诗化的散文,则可表现一种普遍的、共性的情感,抵达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
文章评论
长篙
诗是文字的哲学。
村落
学习了,很受益。
俊子
不具诗人慧眼,断然看不出这“颜色”来。
漠漠
很棒
Emy小米
简直就像是教科书
苏笛
我从没有琢磨过散文诗与诗散文的区别,但读后认可你的观点。曾经我一直感觉当代的散文诗有点像个不伦不类的私生子,夹在诗歌和散文之间有点尴尬。
虚拟寂灭
此文以刊《沩水》,请与杨主席联系获取。又,再接再厉,期盼续篇新作。[em]e176[/em]
风语者
兄论述得很详实了。这里弟补充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太系统。布罗斯基曾说过:散文诗对散文而言,是一种幸运,无疑它增加了散文的深度,但是对于诗歌而言,却是不幸。它使诗歌变得矫情!(大意如此)我非常赞同布罗斯基的话,散文诗是起初为了迎合阅读趣味需要的“转移”,虽然整体现在的散文诗已经成熟,但是和诗比起来,内部还是羸弱的;不是所有非分行的都是散文诗,有些诗体不分行,比如昌耀、王家新和多多后来的诗,最明显的是泰戈尔,那是诗体只是出于诗歌原有的体制限制了表达的需要,而且诗歌写作到一定程度,必然脱离自身的限制,寻求精神上通透和表达上的自由,但这里有个本质的区别,这并非散文诗,这种诗意原生的精神气质是浑然一体的;就像许多写散文诗的人都以泰戈尔为宗,但模仿了语言,不代表就进入泰戈尔的哲学语境和美学感知,这是一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