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驰过华北平原

诗歌


 

一  

等到老了,才能理解

冬日平原的辽阔

一个人的呐喊如此微弱

像一声扑棱的鸟翅

在旷野的冷风里转瞬变凉

唯一的呼救是树

是无声地站立

 

这就需要承认失败

像那些树承认自己

无法挣脱土地

风从四面刮来

吹开了内部,终于

看清了自我的骨骼

看清了树与树之间的

空旷

 

偶尔有树尖上的鸟巢

像一颗孤独的心脏悬在空中

树是鸟留在大地的影子

鸟是树埋在天空的梦

否则那些从瘠土里伸出的手

还想递给我什么呢?

 

我如何用一根强劲的钢丝

穿透无边大地的荒凉之握

在它长满黄茧的巨掌上

勒出一道血痕?

 

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文章评论

lixon/熊力

“树是鸟留在大地的影子,鸟是树埋在天空的梦。”欣赏!

昜覺融

步履平实,坦诚有骨。一年年看着这些诗风与品诗相互影响,实在是件快事。

温小暖。

“一”里,第一段可以独立出来。后面两段是完整的了。个人阅读感觉。 先下班,等下接着评读。

五月平原

影像不多也不复杂,怎么这么有力道呢?

蓝星草

喜欢这两句“树是鸟留在大地的影子/鸟是树埋在天空的梦”,就是感觉抽象了点[em]e101[/em] 。

LF/善良的牙齿

这大概也是等到老了,才能理解。/理解巨大的精神里空洞的风,理解冬日微末的阳光,理解很多地方杳无人际。/理解站立的痛苦和笔直的存在,理解被赋予后丢失的意义。/然后,并未因此怜悯而产生结束。吹开内部,短小,断续,距离,最后伸展或压缩枝节。 反省能带来什么呢?每个生命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生命的增长,那个久久不能释怀的出处必然也是只属于他本人的个体。大概,这并不能产生永久性的追问。现实里,做出选择最为易事。所谓的追问和思考,只是并没有达到称心的结合。

村落

我无声地站立在东北的雪野里,是快乐又明媚的感受。华北,有太多故事,就容易让人沉重吧。

风语者

读了兄许多诗,特别钟情这首,写的大气浑厚,力透纸背,读完之后仿佛有一种无形的沉重力量袭来,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客观来讲,这首诗是一篇心理和精神的纪实,通篇的语言十分质朴,没有过多地依赖技巧和修辞的阐发,然而这看似朴素的语言,却屡屡敲重心坎,铁一样沉重,比如这句“风从四面刮来/吹开了内部,终于/看清了自我的骨骼/看清了树与树之间的/空旷”,以及最后一段“我如何用一根强劲的钢丝/穿透无边大地的荒凉之握/在它长满黄茧的巨掌上/勒出一道血痕?”若不是有深度的生活经历与敏锐的思想勘探力,当然还包括诗人本身强有力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这里作者理性抒怀,被加入了一种强大的生命感怀,“终于/看清了自我的骨骼/看清了树与树之间的/空旷”尤喜这句,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