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打不过刘邦?(一)
历史
历史的成败,在后人看来,似乎总是一目了然之事。例如刘、项之间的胜负,通常总结起来,便是“用人”二字的差别。这类答案,不唯迎合了“以史为鉴”的传统史观,也颇为适合拿来当现在的成功学案例。其所强调的,不过是当事人各自的主观态度。刘邦确实能用人,但用人需要有资本,有条件,否则人才何以甘愿为他所用?项羽确实自负横强,迷信武力,然则毛主席也说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很多时候问题需要靠武力才能解决。在灭秦的过程中,项羽的武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力取和智斗之间,应该还有一种比例,一种均衡,使得刘邦最终能够扭转形势。
有趣的是,不管后世说刘邦是怎样具备帝王的特质,但在刘项的争雄过程中,刘邦三番五次被项羽所败,几乎是仅以身免,最后又咸鱼翻身式地活过来了。例如在鸿门宴上,刘邦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靠拉关系逃过一死。在彭城之战中,刘邦有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汉军尸横遍野,睢水为之不流。他本人仅在数十骑的掩护下狼狈脱逃。在逃亡途中,刘邦还数次把自己亲生的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女儿推下车去,好让马车跑得快一点,可见其惶急的程度。在荥阳之战中,刘邦靠纪信当替身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得以与数十骑逃窜出城。项羽攻克荥阳之后,又围刘邦于成皋,这次刘邦又靠与夏侯婴共乘一车才脱身。在广武他又差点被项羽一箭射死。以上五次险境只要有一次不够幸运,就不会有日后开辟西汉王朝的汉高祖了。这个故事太传奇,因为刘邦是那样的接近失败,而他的对手则是那样的接近成功。连刘邦自己也觉得他运气太好,如有神助,他晚年病重时还对医生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史记•高祖本纪》)他相信自己有天命护持,不肯医治,终于因此而死。
反观项羽钜鹿一战,震惊天下,此后势如破竹,灭秦、平齐、围汉,所向无敌。在垓下之围前,凡是由项羽亲自领军的战役,可以说从无败绩。他自己也曾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纪》)。清代才女李晚芳评价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见《李菉猗女史全书•读史管见》)恐怕也不算过誉之辞。当时的韩信就形容过项羽的威猛“喑噁叱咤,千人皆废”(《史记•淮阴侯列传》)。可见这位西楚霸王身上有着辟易千军的气概,常令敌人心惊胆寒甚至不战自屈。《汉书•陈胜项藉传》中有记录一件事情,可说明韩信对项羽的印象并非他独有的感觉: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刘邦手下勇士楼烦箭法高超,数度射杀项羽手下的勇士。项羽大怒,亲自披挂挑战。楼烦举弓欲射,项目瞋目一声大喝,吓得他目不能视,手不能发,躲入墙中,再也不敢出来。《三国演义》中张翼德三声大吼吓死夏侯杰的故事,兴许便是取材于此。这样一个无敌之人,数次几乎至敌手于死地而不成,最后居然一败涂地,难怪在死前,他也像刘邦那样想到了苍茫神秘的天意:“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之自刎乌江,或者不仅是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是不败的,他太高傲了,从破釜沉舟的那一刻起,他便不许自己败,更不能容许败在他所轻视的刘邦手里,因此只有自尽的霸王,没有战败偷生的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如能读到这千载后的诗句,想来会引李清照为知音了。
史籍所载,对于楚汉成败,当时的人有过三种总结。刘邦得天下之后,曾询问群臣何为是他而不是项羽得了天下。高起、王陵首先出来总结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这番分析的要害在于“与天下同利”,即刘邦比项羽更懂得分配利益,人们觉得有利可图,便乐意为他效劳,这确属事实。刘邦得天下后,不但大封功臣,而且将大量土地赐予跟随他打仗的将士。据有的学者研究,受到赏赐的军功阶层及其家属,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0%,而这些人所获赏的土地,也占到全国耕地总量的40% 之多。(见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三联2003年版,P54)他在晚年的诏书里也自称:“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汉书•高祖纪下》)战争给许多人带来巨大的利益,而这利益的合法性均源自于刘邦,于是得利者当然要拥戴他。
对于这个说法,刘邦本人也是认可的,但他随即补充了一点,这就产生了第二种总结。他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能力都远胜于我,“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知道自己无能,便懂得看别人的长处,懂得识人才,用人才。刘邦看人很准,但他出身粗鄙,其实并不如何尊重人才。他喜欢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一边洗脚一边接见郦食其,而且特别爱骂粗口,“与人言,常大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魏王魏豹原本投效于他,最终又叛汉降楚,魏豹对前来劝降的汉使说:“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人才之所以追随刘邦,主要不是因为感觉受到尊重,而是由于有利可图。因此,懂得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只是他个人特质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他懂得通过人才获得利益,反过来又用利益笼络人才。
至于第三种总结,就是另一个当事人项羽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天之亡我”。这个说法,太史公是很不赞同的,他认为项羽至死不悟,不懂得反思自己的错误。从客观的形势来看,确实是如此。但从项羽自己的角度来看,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他几度差点将刘邦置于死地,就像捉泥鳅,明明已经抓到手上,最后却总被他滑脱而去,回想起来,自然是岂有此理混蛋之极。从另一角度看,刘邦得天下确有天意。一方面是他运气太好,另一方面,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时中国正好处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发展的大趋势,是人力不可逆转的,这也是另一种天意了。
把项羽和刘邦做一比较,会发现他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类人。项羽乃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从血脉上讲,是六国的贵族,他心中始终有种复国情结。因此他灭秦之后,自己并没有做皇帝,而是将天下分为十八个国家,这即代表他心中所向往的秩序,是回到战国争雄时的格局,甚至是回到西周时遍地分封的局面。而当时的历史趋势,则是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因此项羽完全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刘邦则不同,他是无赖出身,不懂过去的传统,对于天下原来是怎么样,既不清楚也不关心,所以便能跟着当时的潮流走。他得天下以后,除了为确保刘氏江山而封同姓王之外,执行的是秦朝的已经建构了的郡县制。郡县与封建的区别,在于封建是将国土分封给众多贵族,而且是世袭的,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郡县则是皇帝委派官员管理国土,而且是不能世袭的,如此权力便集中在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手中了。至于官员的任免,同样也打破了出身的垄断,更有可能唯才是任。封建对传统贵族有利,而郡县则对皇帝和平民有利。因此刘邦善于用人而项羽则不行,不独是个性的差异,也是由他们出身的不同所决定的。“善用人”这一结论的背后,隐藏着当时普遍的历史现象,即平民力量的不断活跃。
两人的作风也是迥然有别。前面已说到刘邦是无赖的做派,乃至“素慢无礼”,“拜大将如呼小儿”。(《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手下的猛将英布被刘邦的辩士策反,前来投奔刘邦,结果发现刘邦一屁股坐在床上,一面洗脚,一面接见他,英布见状狂怒,顿时后悔投汉,甚至想自杀,由此可想见刘邦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粗鲁。项羽则不同,“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同上),举止颇有风度。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刘邦憎恶儒生,乃至见到儒生便要羞辱一番。项羽曾被封为鲁公,而齐鲁乃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据《史记》载,项羽死后,楚地纷纷降汉,唯独鲁拒绝投降,欲为项羽殉难。直到汉军将项羽的人头拿过去,鲁地的人才肯降。可见项羽颇受儒生爱戴。因此刘项之争的背后,是平民与贵族两大社会阶层的斗争。
春秋战国漫长的时代里,一个主要的历史趋势,便是君权的集中和平民的上升。君主要成就王霸的事业,不得不借助平民中的贤士,而平民想要获取利禄与地位,亦需依附君权,二者自然会越走越近,而他们共同的敌人,则是封建制所留下的贵族阶层。这种趋势最终造就了刘邦这个历史人物——他既是平民也是皇帝。他手下的一众功臣,除了张良是韩国宰相的后代之外,也全都出身社会底层,这即是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至于项羽和田横,则属于贵族最后的精英分子,巧的是,他们两都是自刎身亡的。或者他们在潜意识里,已感觉到属于贵族的时代一去不返,而他们在秦汉历史舞台上闪耀的光芒,则是封建贵族最后的挽歌。在这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里,不会再有他们的位置了,所以他们选择了有尊严地离去。
文章评论
古道西风
读罢带给人太多的思索。曾读过《苦难辉煌》一书,里面对国共两党数次的交锋,都用了“命运”二字。“命运”,命与运,有太多的内涵。小兄弟的文章,如此的深邃,可见做学问是怎样的潜心。问好兄弟!
智甫
我最近也在关注这段历史
虞
我是喜欢从你的文章里获得知识与见解的,谢谢你的大气与舍得,使得我这这样学识少的人有了平等学习的机会。但我今日也想对你说,请不必对自己太苛刻,作为温良谦逊的学者,你已足够名符其实。
月月鸟
用阶层分析很好的视角!高华有一篇《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可以对比分析,作者主要讲蒋失败于军事,这个观点有别于人心论,有别于神化毛,我很赞同,因此,很想看看你在军事方面的方析
月月鸟
《吴起兵法》的《图国篇》云: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给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