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何为打不过刘邦?(二)
历史
想要真正理解楚汉战争的格局,我们还需要将眼光放到秦朝,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个王朝为何会统一六国,又何以会迅速地土崩瓦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达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提出过一个命题:政治文化中心一旦崩溃,接替它重新称霸的,往往是位于旧有中心边陲位置的势力。例如秦之于六国,马其顿之于希腊,罗马之于欧洲,近代的美国之于西欧,日本之于亚洲等。秦原本是地处西陲的游牧民族,后来接受了周文化,逐渐转变为农耕民族,但仍然保存着粗朴原始的民风,所以每被东方六国视为未曾开化的蛮夷。然而秦能够统一六国,正因为它文化积淀较少,故而更易于摆脱旧有传统的桎梏,锐意革新。秦以法家思想治国,而法家则提倡崇今,反对法古,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前瞻性的学派。法家尤能把握时代精神的主张,乃是它的农战政策,即国家奖励农耕与军功,打压其它的职业;任何人,不论贵族平民,想要获得爵位、财富和官职,就需要通过这两种途径。因为农民和军人是最容易被君主控制的群体,其它如谋士、学者、商人、工匠等,流动性太大,不易掌控。这一主张的要害,在于将当时平民晋升社会地位的渴望,与君王的利益结合起来了,这就能将我们前面所述的社会大趋势——平民的上升和君权的集中——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转化为国富兵强的动力,君王称霸的资本。因此秦依靠法家治国,便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的崛起还与它所地理位置有极大关系。秦位于中国古代历来的王兴之所——关中,此处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河流网布,且与巴蜀富庶之地相连。最要紧的是它四面环山,地处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之间,故被称为关中。因此秦国出去打别人很容易,别人想打进来却很难,闭上大门能自给自足,打开关塞又可虎视东方。这种地理特征,是形成战国时代一大政治传统“合纵连横”的重要原因。所谓合纵,就是联合弱国之力共同攻打强国,其首创者是苏秦,他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迫使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所谓连横,就是与强国联手来侵吞弱国,其首创者是张仪,他出任秦相后,以“横”破“纵”,诱使各国纷纷争先与秦交好。此后合纵连横的情况变幻不定,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秦统一六国时间短促,因此秦汉之际,战国纵横游辩之风依然盛行,合纵连横的政治传统还在起着惯性式的作用。东方诸国曾有五次联兵攻秦之举,陈胜吴广举事之后,项羽率领东方各国的军队灭秦,即为合纵之余绪;此后刘邦居关中之地,消灭魏、齐、楚等势力,则可视为连横策略与秦灭六国之过程的重演。
至于秦朝覆灭之因,粗略说来,在于它过度激进地推行法家主张,超出了农耕社会以及当时形势所能承受的极限。一旦统一了天下,统治者若想要维护既得利益,就不能不缓解平民上升的流动,减少奖赏提拔。如此法家赖以维持统治的两大法宝“赏”和“罚”,就只剩下罚,好比原本靠两条腿走路,现在只能依靠一条腿。因此秦朝不但以严刑酷法治国、而且横征暴敛,大兴徭役,平民生活在惨酷恐怖的统治之下,最终爆发了反秦大起义。此外,秦虽然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但却不能彻底消除东方六国旧有的文化。法家没有文教的思想,粗暴地认为所谓文化和民俗都是多余的,只需用法令削平即可。秦朝的统治与六国后裔旧有的风俗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十分激烈的冲突。其中楚国巫风盛行、民性悍烈,与秦朝法令尤其格格不入,故楚人对秦的仇恨也是最深的。因此,秦朝把平民百姓和六国贵族的后代全给得罪了。在秦末战争中,有两种呼声最为高亢,其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代表着为秦国所灭的东方六国后裔的仇恨;其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它代表着平民对秦国暴政的反抗和获取地位的渴望。在反秦的初期,陈胜吴广首倡起义,六国后代纷纷响应,贵族与平民便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但这两股势力必将成为宿命的仇敌,暴秦覆灭之日,就是他们兵戈相向之时。
文章评论
fish
关于第二种说法:人才之所以追随刘邦,不是因为感觉受到尊重,而是由于有利可图,这观点恐怕太勉强。或许,刘邦觉得魏豹不值得他尊重。我估计、他对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懂得自重的人不敢轻慢的……说道名利、至少张良、萧何应该没那么肤浅的,可能、对于天下的责任、他们也许比刘邦理解的更深刻、且对自身的荣辱更能容忍些……
fish
说道历史的走向、历史总结往往也是马后炮,若项羽击败刘邦,又怎知他的分封制不适合?既然他如此强悍?另、又怎知底蕴深厚的贵族阶级不会镇压、分化、吸收、平民阶级……事实上、历史规律一向如此,而贵族领袖被平民拥护也非不可能、且应该更容易接受。勿忘、刘邦为了得到拥护、还要编织赤帝之子的神话,何况项羽已有既成事实的身份、且武功盖世、受人拥戴。 或者、项羽突然暴死、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的不可思议,又幸运的有更强力的继承人、继续争霸。或韩信提早另立山头,谁又知道中国的历史的走向会怎样呢……而这些可能都是有的。至于平民阶级是否能那么迅速的登山历史舞台、且有作为,恐怕也不一定的。更别说、是唯物历史论决定刘邦一定战胜项羽。也许历史会选择另一个平民皇帝、也许是韩信赢得天下、也仍符合这个规律。但你讨论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的……不是历史必然选择刘邦会胜利。若是这样的命题大概也不能成立,即使历史选择英雄、也不一定就是他。 说道历史人物真实模样、其实无从考证……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大众认可的人物形象给予评价。因此我们不如把视野缩小,只看这两个人。我个人倒认为,项羽是输在“政治觉悟”……也就是说“胜利者只有一个、天下只能由唯一的胜利者取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者通吃。这恐怕正是刘邦取胜的关键所在。所以,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他的成功。 而我们在项羽身上没看到那么强烈的消灭敌人的态度。或者他他认为世界格局可以有新的解释……而历史上、理想主义者往往被现实主义者击败。或者说、寻求新出路、想的稍微多一些的人,往往被更自私的、单一价值观的人击败。毕竟,同样的物质条件、战局的转瞬即逝、凡是多想一秒的就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刘邦项羽的故事、后世给人感觉也确实如此。 因此,刘邦虽然赢得天下、却没留下一个血性男人应有的尊严。至少、两千年来、大多时候、大多数人是这么评价的。而大众的内心、却又因此并不令人满意的真实历史、默然的相信、接受“不择手段”才是唯一的生存立世之道,虽然英雄形象常常萦绕心头、但仍选择狭隘奸诈、全无英雄所属的男人形象苟活……甚至诋毁自己不能成为的血性形象、以此自卫、仅保残严……我不得不说、我们祖先的胜利并不光彩,没有给后世开个好头儿,这或许也是导致愚民思想得以繁衍不衰的条件,可悲。
司马心
两位争论很精彩,让我们观众多多获益,谢谢!
司马心
能听到不同意见,不见得是坏事,听谓兼听则明,偏信则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