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打不过刘邦?(四)

历史

 
 
   执行这一战略的核心人物是刘邦、彭越与韩信,三人分别在三条线上作战:刘邦在荥阳防线的南北方向上不断跑动,拖住项羽;彭越负责游击攻打项羽的后方,牵制楚军,断其粮草;韩信则攻克魏、代、赵、齐、燕等地不愿归顺刘邦的诸侯。在垓下之围以前,楚汉双方各有一员将领从无败绩,楚则项羽,汉则韩信,汉军战略高明之处,在于始终不让两人直接交锋,而是借助地利,一面以汉之下驷对楚之上驷,一面以己之长攻人之短。相比之下,项羽属于勇将,而韩信属于智将;项羽是贵族,而韩信出身贫寒。因此攻灭诸侯是一件很适合韩信的工作。这些贵族后代习惯以出身看人,普遍轻视韩信,故而为其所乘。此外,韩信虽在战场上战必胜,攻必克,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他几度被刘邦夺走军队,后来当了楚王,又被刘邦略施小计,轻易俘虏,真所谓一物降一物。对于刘邦来说,这样一个能克敌制胜而又能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实在太好使了。
 
   刘邦逃离荥阳不久,项羽即追刘邦至成皋,并攻克之。刘邦逃回关中,听从辕生之计南出武关,流动于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之间(基本上处于荥阳防线正南方),又命英布收九江之兵,作出从南面攻楚的姿态。项羽果然中计,命其将终公守成皋,自己则率兵南下追击刘邦。刘邦一面坚守,一面令彭越袭击睢水地区以及彭城附近的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等地,大破项声、薛公之军。楚军从江苏彭城奔袭荥阳,战线拉得很长,粮食供应始终是大问题,而下邳则是楚军转运山东之粮的交通枢纽,项羽后方遭此重创,不得不弃刘邦而回击彭越,彭越见扰敌目的已达到,随即退兵。刘邦乘机率大军以及英布所收九江之兵,收复被项羽所占领的成皋。
 
    到了六月,项羽打跑彭越之后,听说刘邦到了成皋,马上又引兵回攻荥阳,杀其守将周苛等,乘胜围攻成皋。刘邦与夏侯婴共乘逃出城,成皋再次落入项羽之手,项羽想要继续西进,攻入关中,却被汉军阻于巩(今日河南巩义市)。此时韩信已经攻破魏、代、赵等地,屯军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刘邦清晨驰入军营之中,夺韩信之军,高垒深堑以谋固守,他一面让韩信继续攻齐,一面令彭越再次奔袭楚之后方,又令刘贾、卢绾领二万步兵,灌婴领数百骑兵渡白马津(今日河南省滑县,当时黄河从此流过),破楚军于燕郭西。彭越刘贾等配合作战,月余功夫即攻破楚后方的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等十七座城池;彭越又乘项羽南下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追击刘贾等人时,北上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旁二十余座城池,获粮食十余万斛,尽数输送给汉军。
 
   是年九月,项羽不得不第二次离开荥阳前线。他临行前让大司马曹咎与塞王司马欣共守成皋,并叮嘱他说:“汉王若来挑战,千万不要出战,只要死守不让汉军东进就足够了,我十五天之内一定能平定后方,得胜归来。”项羽随即回兵东击彭越,收复其所侵诸地。正当项羽被彭越、刘贾等人逗得团团转的时候,刘邦一面使韩信,郦食其谋取齐地,一面从修武渡黄河至成皋,向曹咎等挑战,曹咎按照项羽的指示,坚守不出。刘邦便使人辱骂曹咎,骂人本属刘邦的特长,而贵族又受不了被人辱骂,曹咎一怒之下,引兵渡汜水去打刘邦。汉军乘其半渡而击之,大破楚军。曹咎与司马欣等自刭于汜水之上。刘邦便再次占领成皋,并进兵围困守卫荥阳的楚将钟离昧,至此成皋已是三度易手了。与此同时,郦食其已说服齐王田广附汉,韩信因嫉妒郦食其的功劳,便听从谋士蒯通之计,袭击了齐国。齐王田广与宰相田横等以为既然已与汉谈和,则韩信断无发兵之理,举国毫无防备,竟被韩信轻易袭破。项羽闻讯,急派大将龙且助齐王田广收复齐地,自己则火速回军荥阳,解钟离昧之围。刘邦见项羽亲到,因而退守广武(今荥阳市广武镇),楚汉两军遂在广武对峙达十一月之久。
 
    楚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当时仍然采用秦朝历法,以十月为岁首),韩信以沙袋阻塞潍水,乘龙且渡河时决坝灌水,大破楚军,杀龙且,继而杀齐王田广,齐楚联军全军覆没。韩信此时尽有齐地,而楚汉两军则在广武僵持不下,他便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的人物,为汉则汉胜,助楚则楚强。双方都派遣使者拉拢韩信。当时有不少人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一代奇才,潦倒半生,尝遍世间冷眼,此刻一跃成为天下瞩目的人物,难免居功自傲。面对巨大的诱惑,他一方面忍不住想借大好形势,敲一敲刘邦的竹杠;另一方面,念及刘邦提拔之恩,又不忍心真的叛汉。这种蛇鼠两端的犹豫态度,便决定了他日后的悲惨命运。
 
    韩信破齐以后,并不急着配合汉军攻楚,而是派使者告知刘邦,说齐地靠近楚,齐人又反复多诈,希望刘邦给他个假王的封号,便于治理。刘邦正为项羽所困,闻言大骂韩信没良心,张良、陈平偷偷踩刘邦的脚,让他暂时答应韩信的条件,刘邦才会过神来,又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还当什么假王!”随即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吃下这颗定心丸,便派遣灌婴等攻略楚地。汉军有敖仓与关中的物资支援,楚军则后方屡屡遭袭,粮草匮乏,难与汉军对峙。项羽日觉郁怒,他威胁刘邦,不投降就把他父亲给煮了,反遭刘邦嘲笑。此时韩信对楚军后方一番扫荡,强如项羽也觉难以支撑,不得不与刘邦谈和。
 
    楚汉四年(前203年)九月,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于是项羽罢兵东归,刘邦亦欲返回关中。此时张良、陈平认为此时汉实际上占有天下的大半,诸侯都被韩信所降服,而楚兵疲粮尽,正是最脆弱的时候,提议乘此良机消灭项羽。刘邦遂撕破盟约,追击楚军。刘邦军走到阳夏停了下来,想约齐彭越、韩信共击楚军。等到了固陵,彭、韩之军依然不来,楚军听说汉军背约来袭,便进击汉军,大破之。刘邦用张良之计,封彭越为魏王,又许诺给他们扩大地盘,于是两人都率兵来援。此时刘贾、英布已攻克楚之寿春(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东北部),又说服楚的大司马周殷叛楚,周殷从舒(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起兵迎英布,屠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原为九江王英布的都城),并与刘贾等一同北上,共击项羽。楚汉五年(前202年)十一月,项羽率楚军约九万败退垓下,此时他的西面有刘邦,北面有彭越、韩信,南面有刘贾、英布、周殷,诸侯联军共计约三十万人,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围。韩信与项羽这两个不败之将终于正面交锋了。韩信分左中右三路阵营,自领中军迎战项羽,被项羽击退,项羽正待追击,遭左右两军夹击,韩信乘机回兵;楚军在三面冲击之下大败,于是筑壁垒以自守,被韩信三十万大军重重围困。接下来就发生了著名的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在今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内,还存有霸王城遗址,即当日楚军所筑,据当地人说,往年下大雨时,泥中还会冲刷出不少残剑和箭头,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楚汉战争实质上是战国七雄格局的余波,也是先秦平民和贵族阶层最后的决对。从刘项二人打仗的风格来看,刘邦属于流氓斗殴的作风,打不赢就跑,然后约齐人手重新再打。项羽则习惯于集中力量攻打敌人核心,锁定汉军首领刘邦为打击目标,试图一战而定天下,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项羽追着刘邦打,刘邦的追随者则追着项羽的追随者打。项羽虽然战无不胜,但他不懂用人,所以他的小弟都打不过刘邦的小弟。刘邦此人不会打仗,但对于逃命却很有一手,他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借助地利之便,在荥阳防线上跑来跑去,做吸引项羽的靶子,随着追随项羽的人逐一被追随刘邦的人所歼灭,楚强汉弱的形势便逐渐反转。项羽虽不断胜利,但他所打败的,不过是汉军中最弱的人而已;刘邦虽然屡次战败,但他以败求胜,在整体战局上赢得了主动。刘邦的战略之所以能成功,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他占有关中的地利。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评功论赏,以萧何为第一。原因正在于楚汉争雄之际,萧何保住了关中后方的稳定,并给刘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及兵员;而楚军之败正因后防不稳,补给匮乏,最终陷入强弩之末的境地,由此可见关中对汉军是何等重要。此外,关中给刘邦提供的不仅仅是地利与物资,也有秦的典章制度,因此后来便有“汉承秦制”之说,有学者提出,“韩信申军”便是汉军制度改革的分水岭,从楚制变革为秦制,因此它继承了秦朝先进的制度以及统一天下的形势,例如楚汉战争中对汉军至为重要的敖仓,便是秦始皇出于战略需要所设的。第二是刘邦代表了平民阶层的利益,他本人又恢弘大度,善于用人,故而能不论出身地提拔、封赏人才。当时正是平民崛起,贵族衰落的年代,刘邦身边能人无数,项羽虽骁勇绝伦,却始终只是一个人,当刘邦调动多条战线与之作战时,他便分身乏术,疲于奔波,终为刘邦所败。




文章评论

方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