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想曲

诗歌

 1

无论你对历史做什么

都将是一种嵌套循环

打开一本历史

里头必然坐着一个人

也在打开他之前

翻看历史的人


最里头的那个人

他关上了书本

去创造生活,正如

此刻的你合上书页

起身离去
 

2

登上历史的瞭望台

我看到的是

一个国王和他的一千次爱情

一个将军和他的一千次战败

一个圣者和他的一千次动摇

一个诗人和他的一千种孤独


此时的我,在这个唯一的星球上

只拥有上述立场中的一种

作为无数个一千次

最终的结果
 

3

一个在历史之外的人

生活在害怕丧失的恐惧里

因为他仅有一次生命

一种活法


一个与历史融合的人

也只有一次生命

但他历经了无数的国度

亿万种各异的人生


最使我惊讶的莫过于

人们竟对生命存在

如此巨大的差别

视若无睹
 

4

与历史对视也就是

与死亡对视

没有某日出生了多少

只有某月死亡了多少


历史是一场告别仪式

是生活的反面与逆行

是遗言,是铡刀,是疾病或毒药

含笑九泉或者遗恨千古


生活是新生临降的希望

是婴儿响亮的啼哭

历史则是死亡让出的空旷

是一个人没后久久的回响





2015
年3月15日星期日




文章评论

^ 羊 °^

嵌入,离去,归来。 思之重,一人与千人, 思之无,历史与虚空, 人,不过无数千次选择的一种。 人,一种偶然存在的必然面对。 我低头翻土,听到闷雷,初春第一响,尔后可能岿然静寂。 选择,承受,超越。 我们了然,从书房走了出来,再走回去,是好几段路要走。 (久未登空间,读此篇,禁不住留个言。特别喜欢前两首。感觉万千桶葡萄要开始酿了。琢月,路过,勿回。)

蓝星草

一个国王和他的一千次爱情 一个将军和他的一千次战败 一个圣者和他的一千次动摇 一个诗人和他的一千种孤独 [em]e179[/em]

蓝星草

最使我惊讶的莫过于 人们竟对生命存在 如此巨大的差别 视若无睹 [em]e160[/em]

蓑笠翁

这久诗性大发,憋坏了吧[em]e113[/em]

lixon/熊力

这首是非常具有哲思的。第一小节给我的感觉类似于太极拳的起手式;或者是一本小说的引子;接近多余。第二小节的三个类比着实喜欢。“人们对生命存在如此大的差别,竟视若无睹。”和“历史则是死亡让出的空旷”这俩句子,套用苏笛的说法,是“具有永恒气息的诗句”!问候琢月[em]e160[/em]

司马心

历史是个什么东西?是不是精华都会被记录?糟粕都会被遗弃?事实上不会这样精准。只是精华被流传下来的概率大一些罢了。

风语者

兄的诗往往都是如此厚重大气,充满着一种我的孤独以及我们的彷徨,足见兄的气度,兄的诗是满满的时代共振,令人久久品味,深陷其中!

风语者

拿兄的诗和一些朋友诗一起作为个案研究,不是比孰长孰短,不是为喧哗与宁静,而是为了一种书写自觉到生命激情中的关照,无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兄的诗的写作维度是可敬,它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群人。如果将这种差异性和共振拿来探讨,如果能为当下的诗歌写作带来一些启蒙,无疑意义是巨大的!

风语者

回到昨天的对话上来,我觉得方兄大可不必回避诗歌写作中的“我”之主体,虽然说现在文体之间的交互功能越来越强,但是散文、小说、诗歌以及理论我认为他们本身是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必用一种观念或意识去强行干预另一种语言或表达。我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是独立自足的,同时在其内部又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你在诗歌写作中提到“回避自我”我觉得大可不必,不如换成另一个词,“隐藏自我”,凡事写作上有回避自我倾向的人我觉得除了你上述学术中立的观点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应该是私语化写作的根本分歧,在当下,大多数私语化个人化写作,呈现出两种趋向:1、沉醉语言和自我精神的感官狂欢,不断往内挖精神;2、自我肤浅式的抒情滥觞;这两种都走了一种个体意识和共性经验中的极端方式,这几乎成为当下的大众化写作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它带着某种病态,与其说回避自我,不如说回避了一种姿态。当然我之所以说隐藏自我,其实表达了一种对话的观念,从内在书写空间中拓宽写作视野的理念尝试,隐藏自我,并不意味着回避,将“我”与“我们”对立开来,恰恰相反,它通过隐藏自我的个性、经验、情感,施加于事件或者现象身上,通过一种象征隐喻,让事件本身说话,这样说出来的话是具象的,但是却带着一种共时性的经验,通过“我”作用于“他者”,达到我们,我自始至终没有被过多地叙事参与其中,相反,它是通过一些场景对话,比如被动语态,我、你、他的对话使写作过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对话的空间,主体是饱满的,开放的,这样既不会使写作主体过于霸道,冷冰冰地叙事抒情,同时又能感受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所以这里引出来一个话题,写作主体的问题,我认为世人给诗歌艺术下的定义,规定的程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太过单一,就诗歌内部的表达空间来说,我觉得它是丰富的,为什么诗歌就不能引入叙事话语,为什么蒙太奇、意识流就一定是三流技巧,相反,它们通过多种组合,并通过情感共鸣和艺术观念的流变,可以发生很多奇妙的变化,甚至可以引导一种比较健康的写作之路。因此我认为兄有如此抱负和胸襟,无需刻板坚守某一准则,马拉美说:隐去诗人的措辞,把创造力留给语言本身。诗歌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它本身要说话,或者它要说别的话,我们不能制止,不如放开,打开各种条条框框,也许转身回头,可能会发现另一片天空,当然这个过程中或许会走许多弯路,但如果你我皆清醒着,那些弯路又何妨,沿途必然也有着许多美景!

风语者

我觉得你之前提到的共识和个性问题,以及个人与时代,民族与传统,经典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非常有价值,不同人给诗歌定义不一样,走得路也不一样,但未必是完全对立的,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声音弱,一个声音强的现象。但是如果完全排斥对方,显然不可取,艺术为追求真、善、美,对于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而言,阔大的胸襟和真诚的勇气多么重要!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眼中只有自己!

苏笛

“历史则是死亡让出的空旷,是一个人沒后久久的回响”,这两句犹如晨钟暮鼓之音,读后难以消弭。

方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