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诗歌
我的外祖父是一位戏曲演员
害怕死
死老是把像他这样的小人物
和整个世界相提并论:
“是的,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是一种大到令他无法忍受的修辞
大于幸福到痛苦区间内的芸芸众生
大于太阳系、河外星系和宇宙的边界
这兴许就是葬礼的意义:
犹如黑洞边缘拥簇着光亮的吸积盘
吊唁的人们从各自的哀痛里,掏出
死者留在他们体内的各类音容:
一段年纪,一种身份,一场纠纷
一声大笑或者一次沉默……
徒劳地围拱起他所遗下的
空位
拿点什么,无论是什么
填进去,填进去,填住
那空在万物对面的席位
在那儿,他本该是唯一的观众,世界
是一整场关于不可能的戏,精心为他而排演
或许生前的他便是在戏台上
一次又一次地试图补上
王侯将相所空出的位子——
一种与死对质的艺术
2015年4月28日星期二 初稿
2015年5月21日 改 改 改
文章评论
今古万千
于是,悖论由此产生。在你写就这篇文字,不,在你开始动念酝酿这篇文字的时刻,死亡已经不是鸦雀无声了。
蓑笠翁
有些位置即使离去也没人能占据,比如佛陀、康德,有些人存在着也没什么位置,比如流浪汉,能用存在占据的位置注定都是难以长久的位置。
风语者
这首诗有说出来的喜欢,是主观的,呵呵,我觉得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过多阐释,问好!
意海法乐
撇开文学性来思考生死,哪怕是一闪念,都是走出迷茫和困惑的开始。[em]e100[/em]
李王氏
你妈妈很伤心吧?还没有看到你的“大礼”呢。哀悼。
Westwind
关于死亡本身的事实,如果不是生理学意义的话,实在没有太多好说的。 但关于死亡的意像,思维却喋喋不休,从古至今。
司马心
离死远远,可以从从容容去议论。假如接近了,弥留间,也许害怕、也许没有力气。生死很平常,谁都有一回!
苏笛
感觉改后更好了。
刘志辉(Angle)
这是才子灵魂深处对外公的怀念。
C./
小时候对祖母去世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时她得食道癌,熬了很长很长时间,我每天见她从发福的身体渐渐瘦成最后:一副骨头外面套着一层皱巴巴的人皮。她只要一抬起手,就能看到干瘪瘪的皮挂在一根骨头上荡来荡去。后来她死了,葬礼上大家都在哭,我也就跟着哭,仅仅是因为“哭”这件事情是应该的,好像葬礼上就是要哭的,但其实一点也没有感觉伤心,甚至连想念也没有。因为她痛苦的时间太长,长到对她的记忆好像就只有痛苦,已经麻木了
左城
死亡这个主题,让我感到世界的大和自己的小,感到生命之暖与时光之冷。对葬礼作如此客观的剖析和领悟,你的诗令我心肃然。虽然我对于死亡仍存畏惧。
彭老师
这个“世界”的意象是多变的。如果活着的世界,是一个生的世界。就有一些人,最恶的和最善的两极的人,活着也是独立于活着的这个世界。那么,他的死也就无法说出离开这个世界的意义,本就独立于之外,已经是离开,何必再用一个“死”再强调离开。希特勒选择自杀,其实他一直都在自杀,独立的精神实在是可怕。马克思不知如何定位,他能在读书的时候安静地离去,他在或不在,都在。这个独立的人一般的神或者神一般的人,一直是幽灵弥漫着这个世界(他先说有个幽灵在欧洲大地弥漫,这共产党宣言的语言,很多人一头雾水),这个意义,葬礼对于他,是封闭了灵魂的飘荡。然而,幽灵的迷雾葬礼之后的墓封闭的住么?
村落
悲伤之外,有诗,有思想明暗。 比悲伤的人更悲伤,比欢乐的人更欢乐。诗人,总是这样活。
大秦阿瑟
我的心里已经空了很多位
若雪如风
对死亡的诠释如此到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