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和青年
随笔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叫做《少年中国说》的雄文,其中有段极有名的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夕,国势衰退,风雨欲来,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少年中国”已由一个瘦弱的少年,长成了健全的青年。当代的梁任公应该说一句:“青年强则国强”了。
然而青年的精神何在呢?今日的青年遍目所及,多是少年老成的世故和未老先衰的无奈。
青年摆脱了少年世界的懵懂无知,却又不屈服于成年世界的圆滑世故,青年的率真与热血,原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贵与保护的事物,否则我们用什么去抵抗世间的虚伪和腐朽?用什么去冲击旧权威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人们常把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德先生和赛先生 ,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口号,虽然对五四运动的酝酿有极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借五四的呼喊而得以传扬撒播,震荡了国人的精神,但它所代表的,更多是当时中国文化革新的需求,而不是青年独有的精神。至于五四运动本身,也是一场由学生所发动的救国存亡的爱国运动。它虽然体现了青年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却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是不是能代表中国青年的精神,我以为,是值得怀疑的。
若从中国的传统来看,总的来说,年轻并不被视为优势而受重视,有地位,有权威的往往是老者或长辈。但青年的锐气常见于史书诗章之间,无可掩盖。最为突出的当属青年学子尤其是太学生的请愿运动,它体现了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抵抗不公的精神。较早见于史书的,是西汉哀帝时王咸举幡的故事。当时司隶校尉鲍宣因丞相孔光部下驾车违反的交通规则,连人带马将其扣留,鲍宣反因此获罪下狱,一个叫王咸的太学生在学校里举起一面幡旗,上头写着:“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聚齐起上千学生,鲍宣因此而得免死罪。此后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儒家学子反抗黑暗政治的身影,如东汉的党锢运动,两宋的太学生运动,明代的东林党和复社等等。乃至于日后的五四运动,亦为此项传统的延续。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中国青年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特征,便是志存高远,报效国家的精神,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并不在意自己出身的低位。比较典型的如西汉时的终军。据说他十八岁时从济南赴京师,入函谷关时,关卒给了他一个入关的凭证,让他出关时带来,作为符信。他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之而去,果成汉代名臣。日后汉欲于南越和亲,终军不惧艰险,主动请命,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因而死于南越吕嘉之乱,年仅二十来岁。“请缨”一词便成后世锐身赴险的代名词了。
还有一种便是任侠的精神,那便是瑕瑜互见了。汉代不少名臣年轻时都有侠气,例如朱云就是“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所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任侠的风度在汉唐时尤为盛行,宋代犹见其遗风,后世却逐渐消亡了。但是那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迈洒脱,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掷地有声,却依然令人怀想不已。
现在的青年,当然该有不同于以往的精神风貌了。他们所拥有的选择,应该是更加多的。现代的人不见得要如以往那样,全靠肩负社会责任而活着。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青年一定要有属于青年自己的精神光谱,敢于怀疑,敢于反抗,敢于希望和畅想,敢于拥有个性与独立的人格。如果到处全都是成年人的圆滑,老年人的持重,职业化的理性,那便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监狱,一个绝无发展的社会,一个日薄西山的民族。
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文章评论
昜覺融
倒流是不会的,心灵声音的放喝就像我现在看到的,一个如君文末尾的描述在努力中,这种愿力谁也无法阻遏。
风语者
妙文,最后一节的希冀真好!敢于怀疑和反抗。拥有个性和人格。
上善若水
时下的各种节日,似乎都与吃吃喝喝有关,独与节日本身赋予的意义无关
长空孤雁
现代的人不见得要如以往那样,全靠肩负社会责任而活着。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青年一定要有属于青年自己的精神光谱,敢于怀疑,敢于反抗,敢于希望和畅想,敢于拥有个性与独立的人格。如果到处全都是成年人的圆滑,老年人的持重,职业化的理性,那便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监狱,一个绝无发展的社会,一个日薄西山的民族。 [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若水*笑忘书
现在青年的怀疑、反抗、希望和畅想,多在黑白颠倒的游戏中存在...
李王氏
“至于五四运动本身,也是一场由学生所发动的救国存亡的爱国运动。它虽然体现了青年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却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它是不是能代表中国青年的精神,我以为,是值得怀疑的。” 完全同意。即使对此推崇赞誉有加的当政者 ,如果遇到当今青年有当年之举(火烧,痛打.....),恐怕早就动用专政之铁拳了。 你是青年,自然比我更懂得当今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但是你所提到的五个“敢于”,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连想也不敢想吧。生活本身已成为重担,把他们压垮了。 [ft=#444444,3,宋体][/ft]
尋々著
你要不要考虑一下在one上投稿?稿费挺高的,我觉得你的文笔绝对没问题
Westwind
时代的主题有所不同,对人的素质的评价也异。我觉得当代青年像你说的“五有"还谈不上,也许期望有点高。但是精神面貌上多数都比我更强些。而我,大言不惭的说,比起我的父辈年轻时,至少更加理性平和。
Westwind
兄言之有理,愤青很可怕。危机来临时,人会分泌肾上腺素,调动全身储备的能量和资源,此时反应更敏捷,肌肉也更有力。但危机过后则感到疲惫,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你的“二则”说得好,历史毕竟还是对人有益的。
Westwind
新华社2012年9月20日报道:(广州)警方介绍,在抗议活动期间,绝大部分群众保持理性,自觉维护秩序。但其中也有极个别人员存在违法行为:如查某(男,18岁,江西省九江市人,无业人员)等人冲进花园酒店二楼某店铺,打砸店内物品何某(男,19岁,甘肃省天水市人,某公司职员)等人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区,推搡现场执勤人员詹某(男,17岁,广东省潮州市人,个体经商人员)等人在天河路万菱汇广场首层南门口,毁坏广告牌宋某(男,39岁,湖南省常德市人)等人在天河路丰兴广场和广梅汕大厦之间马路上对一辆日系汽车进行打砸、踩踏,造成该车严重损坏。 ————————————————————————————— 如果是大学生,17,18,19岁 还 应该在学校上学 ,似乎可以推断出 ,仅就此个案而言,文化程度还不到大学。 在1919年时,大学生似乎应该相当于我们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文化程度高,文明水平也应该高一些。而1919年之前的18年,义和团进京,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 。
司马心
赞赏青年人的血性、冲动与无畏,批判年轻人的圆滑、颓废与自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我欣赏的诗词。
风语者
回到昨天我们讨论的那个话题上来,我一直困惑。我们的写作如何保持与时代的一种共振,而这种时代性又将以何种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艺术,更是人文精神和思想的觉醒。如果说这个时代是羸弱的病痛的,外在平静的内在狂躁不安的,我们将该如何与之对视,也许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个呐喊、雷鼓式质问和抒情的年代,我考虑的是在和时代对话过程中,我们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将自我个性融入到一种时代的语境中,呼吁一种人文的、理性的共识精神。我觉得当下许多人对共识或者说时代性有着某种本能的排斥心理,往往把大众等同于共识,把质疑时代这种主体精神,理解为一种空而大的政治解说,随之而来,更多个体关注的是自我精神的完善和深度挖掘,诗歌写的越来越热闹,从本质来讲,却越来越脱离生活和时代。仿佛在一座精神的孤独,将自我囚禁,然后想方设法超脱,共性和个性的对峙最终还是要走向对话,在时代的脉息中,孰强孰弱,只是风格艺术的差异,但内质应该是融合两者的开放体系。
风语者
像琢月那种冷静地审视时代、历史、文化的态度,我是颇为欣赏的,它至少提供了一种路径,但我认为这种介入时代的方式应该有更多元化的表现,更广泛、或者深入地介入一些个体或共性事件,来拓宽艺术生活的宽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写“同性恋”,城市的边缘人以及政治商业化下的人性,在琢月那里看到更多冷静地观察,这种观察是个体的自觉,同样也是时代的一种共识性的聚集,但许多人,许多人也表达了个性和时代的关系,但确实十分决绝的,几乎充满了一种末日的沉沦气息,这又不是我所欣赏的,艺术最终的指向,教人以真、善、美,从悲悯的艺术生活中学会幸福和温暖,而不是一种形而上精神层面的自虐。如果这也是时代性的话,我觉得它是不健康的、消极的,生是大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