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政治传统的一点思考(二)

思辨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福山以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做为案例,揭示出这样一个观点:在西方文明崛起之前,维系古代政治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遏制强大而且世袭的宗族团体,但是除了欧洲之外,其它的政治传统在这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失败了。这个理论揭示出政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一个核心矛盾,即凭血缘亲族关系建立的政治秩序和以责任制为根基的政治秩序之间的冲突。中国的历史尤其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儒家传统历来宣扬国家秩序即家族秩序的放大版。(至到明末清初时才有学者开始公开反对这一传统)但是实际上,皇权政治从建立的初始,就一直在试图压制血缘亲族社会对中央集权的影响。秦始皇罢封建,立郡县,就是要用对皇帝负责的职业官僚取代对亲族负责的封建制。爵位、封地、权势、财富等,这些资本都是比较容易传给下一代的,唯独学问则不能直接继承,相比之下,科举取士和文官体制则能有效地预防世袭集团的出现。另一个几乎每个朝代都会使用的办法,则是地方官的频繁调动。这是为了阻止官员和地方的宗族势力结合起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延续苏联的教育模式,照搬了马克思的社会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但马克思自己就说过,这套理论只适应于欧洲历史。首先中国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奴隶社会,而封建社会在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结束了。此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专制历史,可以称之为皇权社会。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般存在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之中,例如黄河、长江流域,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波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等。大河冲积出肥沃的土壤,但同时也带来了洪水或旱涝的危害,因此这些国家时常需要组织防洪救旱、水利灌溉、粮食储备等公共事业,此外,还要组建军队,修筑驰道和边疆的防御工事,以此抵挡周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这些任务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控制。(马克思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我们中国,皇权的建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结束大分裂带来的混战。所以客观地看,皇权政治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并不是像一些五四先贤说的那样,持续毒害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何况真正做到削弱世袭阶层,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来,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建制,两汉到魏晋时逐渐形成的豪族和门阀,唐代的藩镇割据,每一次皇权崩溃之后,这些势力就会陷入无序的争夺,将国家带入悲惨的战乱之中,尤为明显的就是战国争雄、两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和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但是自宋代以后到辛亥革命之前,由于皇权制度和文官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大分裂时期了。
 
    秦朝试图定皇权于一尊,任用纯粹的职业官僚,通过焚书令打击士阶层话语权对行政的干扰,焚书令中惩罚最重的一条是“以古非今者族”,至于收藏百家语的人惩罚却轻很多,一经发现,不过是发配去做城旦,所以焚书令的重点不在于烧毁书籍,而在于阻止人们“以古非今”。由于秦朝废弃了封建制的传统,锐意革新,所以对拿传统的权威来反对改革的儒生非常反感。但秦朝的这一做法很快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汉武帝是秦始皇事业的继承者,他的所作所为和秦始皇颇为相似,唯独在文化政策上,保护文化典籍,搜集百家著作,并尊崇儒术,开以儒学取士之先河。自汉武尊儒以后,儒学开始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学术。这样一来,皇权和儒生相互支撑的局面便逐渐开始形成了。但是由于汉代取士是靠地方官察举推荐,这些人一般都会推荐能够给本地带来利益的人;又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传播不易,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条件藏书读书,因此到了东汉,普遍出现了凭借经学而世代当官的大族,经学和原来的豪强大户的势力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家族因世代治经学而至累世公卿的局面,此即魏晋门阀的前身。直到隋唐之后,科举制度取代了察举制,政府将网罗人才的权力从地方收上来,才打破了门第对官职的垄断。到了宋代,印刷出版的发达和“天子门生”制度的建立,更加完善了皇权和儒生的结合。
 
    北宋时的风气是士大夫的待遇特别优渥,当时的观念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就是说,皇权与文官体系之间达成了一种较好的权力均衡。虽然重文轻武导致中国此后外患不断,但是在国家内部,中央的权力得到了强化,降低了形成皇权之外的世袭阶层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皇权最大的掣肘就是文官体系本身了,在此后的历史中,皇权和儒生之间的裂痕逐渐增大。皇帝一旦想控制文官体系,就意味着皇权所代表的行政权需要将话语权也纳彻底纳入其掌控之下。我们在前面提到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征即政治权和话语权的高度统一,其在政治文化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皇权和文官体系的结合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它们视为同一个东西。但事实上,二者的矛盾却是中国自宋代以来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政治权和话语权一旦走得太近,就会相互干扰,其典型的历史症状是党争和文字狱:当话语权干扰行政权时,就容易出现党争,当行政权干涉话语权时,就会出现文字狱。这是贯穿了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历史现象(宋朝几乎没有文字狱,只有党争)。由于学术和政治越走越近,我们中国人便开始形成了诸如“知行合一”,“知易行难”,“实践出真知”一类的观念,认为学术必要由政治实践来检验,政治上的失败就意味着学术的错误。如此就很难形成西方那样的政党政治。因为一个政治家一旦失利,则他所代表的政治理念也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反过来一个政治家上台,必然要把其前任政敌的理念全盘否定掉,政治理念的分歧就被异化为政治力量的角逐。在西方,一个政治家失利了,他的理念还会由他所在的政党延续下去,还可以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却没有这回事,所谓“人走茶凉”,“一朝天子一朝臣”,后来者只恨不能将前头留下的一切痕迹斩草除根、消灭殆尽。这种危害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表现尤为明显:在西方,一次运动或革命后,总有若干主张通过宪法之类的形式保留下来,几次革命后成果不断叠加,社会便进步了。但中国的近代史上,一个政治主张在理论上尚未孕育成熟,就开始发起运动,运动失败之后,就被贴上此路不通的标签,其主张成就一概被否定,下一波主张又从头开始。因此立宪派否定洋务派,革命党否定立宪派,共产又否定革命派,弄来弄去,导致各次运动的作用相互抵消,总体的合力趋向于零。如前所述,话语权和行政权只能相互制衡而不能合而为一,“内圣外王”、“官师合一”不可能也不应该实现,真的实现了,反而会导致可怕的极权社会,一旦话语权和行政权掌握在一人之手,这个人就既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伟大的导师。直到现在,我们仍未充分反思这一传统的危害性。西方人谈到政治思想,就会提到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约翰•穆尔、罗尔斯等;但中国人的政治思想话语中,除了马恩列三大祖师爷之外,完全没有思想家的份,只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一套,一切政治思想都不是从思想家那里出来的,而是从国家领袖出来的,这依然是官师合一传统的延续。
 
    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是中国皇权社会的巅峰时期,从宋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开始缓缓地走上了下坡路。不管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两宋和明清时士大夫的待遇确实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宋朝的祖制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并且优待文人,“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王夫之语)。明朝太祖朱元璋则发明了庭杖,通过打文人的屁股来羞辱他们,甚至还让大臣“镣足治事”,他不但给官员开很低的工资,还为后世君王开了文字狱的恶例。在制度上,明朝废除宰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大大地强化了君权,此外还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这类特务组织,监视官员的言行。因此明朝士大夫和君权的关系很紧张,时常有文官被庭杖或者入狱,皇帝也常被文官的集体抗议迫得不得不做出让步。最荒唐的是万历皇帝因为臣子们不允许他改立皇后与太子,赌气二十多年不上朝。到了清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清代建立了总督巡抚制,地方大员直接向皇帝负责,雍正时又取消了六科封驳之权(从唐代开始,皇帝的诏令都需要经过门下省的复审,如有不妥,门下省有权退回诏书要求重议,称之为封驳,这一制度对限制皇权有重要作用),并确立了廷寄制度,皇帝给地方的谕旨无需再经过内阁或六部,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寄给各省官员,其中内容只有皇帝和收件人知道。明代虽然废除了宰相,但由于政务过于繁重,皇帝不能不依赖内阁大学士来协助处理,日后又逐渐形成内阁制,实际上恢复了大部分宰相的职能。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互不统属,直接由皇帝任免,这就大大削弱了内阁的权力,把所有事务均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因此君主专制的制度在清朝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汉族士大夫多加防范,在制度上施行满汉双轨制,确保满族大臣始终掌控权力。又清代施行酷烈的文字狱和文化高压政策,乾隆皇帝借修四库全书的机会,对以前的史书大加改动,而且大规模搜集和销毁所谓违禁的书,毁掉的书和修的书几乎一样多,可谓文化浩劫。文人学者对国事噤若寒蝉,不得不潜心于繁琐考据。晚清以前,清朝对乡绅阶层也多有打压。这些都说明随着君权的不断扩张,文官体系和君权的裂痕也越来越大,二者相互制衡的局面即将崩溃。




文章评论

免贵姓王

老师辛苦了[em]e160[/em] ,这个命题不是太好写,拜读中……。

李王氏

听你讲过了,还要慢慢看,才消化得了。[em]e113[/em]

张初尘『天朝第一女书生』

个人很同意你文章一句话皇权政治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不像许多五四先贤那样是二千年封建荼毒。你的这个观点感觉和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很像,他不同意革命派彻底推翻皇室。原因是建立在改良和优秀成果继承上的渐进改革的确要比彻底的挖地三尺,毁灭,再重建好的多。一个是稳定的渐进改良,一个则是激进倒退。但是我还是不能太同意五四精神本身是错误,而是救亡这个情绪压倒了启蒙与行政干涉了文化界的争鸣。更认同的是史官文化很难走出宪政。没有能力制宪就很难限制国家权力。中国的知识份子从来都没有独立出来过。方老师真是很认真,能这么仔细的钻研学问,好佩服。所以你文章基本读三遍,一遍看不懂。看懂了很有方向。虽然我发现你还远远没有把你的思想整理好,融贯起来,不要生气哦就是这感觉,好似有些芜杂。不过,嚯,好像顾准。努力!做一名好学者并继续带来启发。 [em]e160[/em]

昜覺融

由单身到成家,时间的流动见证了变化,延伸到文章让人看到一种萌芽,一种气象的开始。若说这是思考带给人气质的变化,有个词语很达表达这种自觉,贪狼是也(一种无形的变化)。很开心看到这样的文章,下一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