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与道家

个人日记

 

四千多年前,“尧造围棋,以教其子丹朱。”围棋是中国智慧的独特创造,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壤,全息地映射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理性的根源而论,围棋发端于天地之“道”。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棋虽小道,品德最尊。”“小道”二字,它与“易道”之“道”,其义为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为“大道”,棋是“小道”,小则小也,但庶几也“无所不包”,它尺幅而有万里之遥。棋局虽小,可容天下。围棋开始是一种天文工具,棋盘、棋子是作为观测天文、占卜阴阳的道具而发明的。棋盘就是天,棋子是星星。它应该是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围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围棋本身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已成为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有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文化气息。

中国的哲学文化,大抵便是儒道佛三教相互交汇融合而成的哲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典型的代表,围棋与这三者之间尤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哲人常言:下棋有三种心态是最好的,其一为痴迷心,其二曰镇定心,而最后一种就是平常心了。痴迷心,则属佛家;镇定心,则属儒家;而平常心,则属道家。佛家尚无我无相,故对弈之时,可达忘我之境界,超然物外,追求围棋本身所包蕴之大道,自然能下出水平来。儒者尚镇定有度,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故下棋时不受局势之影响,优势之时不骄,劣势之时亦不馁, 自然能发挥水平。而道家尚无为,顺天而行,一切淡然视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超脱胜负之外,自然能将围棋之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此三者之中,我以为平常心为上。何哉?因为围棋的最高境界便是和谐。对弈又称手谈,即是要求弈者双方创造出黑与白的和谐来。只有以平常之心视之,顺天而行,超脱胜负之外,方可达到和谐之境界。可以说,围棋的精髓便是道家的精髓,它正是道家智慧的结晶,是道家哲学的最好体现。

既然说到道家,便得先谈谈道。何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道是一种象。而且是一种惚兮恍兮的很难把握的象。道家的“道”是不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象无形,大道希声,通过静观而悟道,得道而忘言。围棋,也是介于“说”与“不说”之间,它既是一种潜对话,但里面有许多东西,又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正如“道”一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手谈”双方,都只能用心去体会对手每一招棋所发出的无声的信息,会心处,悠然一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围棋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这正符合道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围棋诸子无尊卑高下之分,只有当某子在棋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时,它才具有领袖群雄的重要地位,而这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无为而不为”的思想。《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浑沌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的,围棋只有黑白对立,这就契合着简单与复杂、混沌与清晰的辩证运动。在宇宙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中,“无”蕴含着“有”,混沌蕴含着清晰,简单蕴含着复杂。围棋有大道至简的品格,围棋的内蕴体现着道家精神,隐世不出的“仙人”多悠然措置黑白对峙。围棋没有固定的阵地,棋子没有固定的路线和作用,表现着道家不受羁束、放达超逸的理想。而就棋理而言,围棋也体现着道家的内蕴。围棋的最终目的,便是围地,即围“目”。围棋的胜负正是以围地的多少来计算的。而要想围住地,你的棋便需是活棋才行,而活棋则必须有两“眼”,若无眼,则棋尽死。目,眼,相对于棋子而言,都是属于虚,即无;而棋子则是属实,即有。可见,显然在围棋中,“无”是比“有”的地位重要一些的。这正体现着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生于无”的哲学原则。《棋经十三篇》有云:善阵者不战,善胜者不争。围棋尚柔,是讲究“不争”的,自古以来,便有“争棋无名局”的格言。而这正符合道家“不争”的哲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围棋便是要达到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而在下围棋尤其是布局的过程中,还需讲求“无为”,也就是说你所下的棋子,既不可太偏于势,亦不可太偏于地,这样才能势地兼顾,不顾此失彼,“大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方为高手境界。这正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总而言之,围棋正体现着道家的哲学精髓,它是道家智慧的结晶。对弈之时,若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将道家的思想融汇到棋局中来,与棋友共创那黑与白的天地的和谐,追求其中所蕴含之大道,如此才可谓识了“手谈”之真义。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