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人情”打包了
个人日记
别把“人情”打包了
“人情”也叫“世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生存关系,亦即世间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事理标准。同时也是人们众多感情的集中概括。诸如:亲情、恋情、儿女情、手足情,乡情、山水情等。在亘古绵延的史典里,先辈们把它放在了人格的天平上,并不断加大砝码,故而才有了“深情厚义、重情重义、感恩戴德”等等的事实词语。几千年的积淀,数辈人的传承,“人情”就像一条链接,连接起了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国家。
然而,在今天这个科技腾飞、经济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似乎把“人情”这一生存关系渐渐屏蔽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视、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有事打个电话,有问题上网解决,有时间了网聊一下。亲戚朋友之间同在一个城市里有的几年都见不了一面,模拟的“人情”逐步已成了主线。而真正的“人情”如杯水行舟,被搁置在了那里。
好多人在外地上学、工作,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父母家人渴望好好地跟他们说说话,可他们一进家门就有打不完的电话,除此就是玩手机(聊天、打游戏、看影片等),家人要想跟他们说话还得见缝插针。其实,这种现象已遍及全社会,地铁里、公交车上、候车室、甚至办公室、课堂上,都是一个镜头:手不离机,机不离手。
难怪人们把这种现象比作是新时代的“鸦片”,说:百年前躺着抽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又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手机、电脑等本应是通讯、学习、工作的工具,可好多人只把它们作为玩具。不仅延误了学习、工作,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成了独立的个体,都成了陌路,哪还有什么民族魂、强国梦可言。百年前的历史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清末的中国犹如一片散沙,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统治者对百姓强行镇压,对侵略者却一味的妥协割让,结果使清政府走向了腐朽,让国人成了东亚病夫。相反,三国时的刘备在读私塾的时候就很注重人情往来。他乐于助人,从不嫌贫爱富。所以在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中,他才能绝处逢生,幸得儿时好友石全冒险救了他一命,以至于后来他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实践证明,这“人情”是一个国家团结、奋进的脊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也是科学发展、经济增强的重要一环。浓重的“人情”不仅会让人感到温暖、温馨,也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还可以让人们去颠覆那些前所未有的不可能!
悠久以来,我国就被成称为“人情社会”。我们把“人情”看做是一种可以再生的重要资源,让它延伸出了无数的情分、爱心、义气、思想、道德等等正能量的东西。
几千年的文明、文化不都是建立在一个“情”字上,才得以传承的吗?可见这“人情”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网,也是一部时刻伴随我们生活的高端手机,更是我们电视、电脑视频内容的主菜单,所以千万不能“打包”啊!
文章评论
沁园春
欣读美文,写的非常中肯到位。 自古风云当际会,由来翰墨觅知音。问好![em]e160[/em]
天高云淡
现代文明带来的冷漠!!真担心!玩儿手机啊,真不是个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