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佛学常识

无量夀经解



图片


  元音老人:念佛要诀
 

--------------------------------------------------------------------------------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如梦、幻、泡、影,不可得而不去追求、贪恋它,反过来,全心全意地用“心念耳闻”的念佛法来勤勤恳恳地着力念佛,再大的业也不难消亡于无所有之乡了。


决不可马马虎虎地口中念念佛号,心里念着娑婆,敷衍了事算数。因为那样行,等于不行。口中念佛而心不转,妄念既不能断,妄心亦不能转,妄习更不能除,行来行去,还在老地方,未曾前进一步,徒然自欺欺人而已!有何益处?我们要行,就要遵照佛祖遗训,如救头燃,至诚恳切地把一句佛号蕴育在心中,念念不忘;要如推重车上山般,极力追顶,一步不可放缓,六字洪名,一字接一字,一句接一句,字字句句,历历分明在心里过;要战战兢兢地把一句万德洪名,当作金刚王宝剑来与我们的妄念、爱根、情见作斗争;更要二六时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果能如是着力用功,既勿求旦夕速效,亦勿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则一定能从初心念佛散乱纷扰的情况下,渐渐上路,消除妄念,而臻一心不乱。


摘自《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欲真生净土,正不待死后往生。必须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弥陀经》所说之“临命终时”一般皆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如按经的精义来说,盖所谓临命终时者,不是死下来的时候,而是“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什么是生死命根哩?就是我人的颠倒妄想啊!所以《弥陀经》在临命终时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别无他念,这生死命根——妄念,即将终断。到最后忽然根尘脱落,一心不乱,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净土了。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求次数,以免伤气耗血,亦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空可钻;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免妄上加妄,更不可认念佛成片为难,畏惧不前。我人果真看破红尘,知一切是幻,毫无系念,定能死心塌地地抓紧一句佛号,着力提持,而不致口念心乱,妄念翻滚不歇。念佛如能像推重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虽下下根人亦不怕佛念不能成片,心不开悟!因念佛功夫,不在懂得深奥玄妙的道理,而贵专一。心不外驰,便能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纯,妄心何患不融,佛性何患不见!故云:下下根人有上上智。盖看破红尘,一切放下,专心念佛,即上上智也。


念佛时,非但要观念一致,还要在阿弥陀佛这一佛念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岂不即是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及至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力极功纯,豁然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与下面一大段所描绘的悟后境相,岂不即是禅宗参究豁开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们现在对一般人不说参究提撕,只说心念耳闻,观念一致,极力追究,功夫纯熟,自能豁然脱落,证入三昧,与禅宗明心见性,完全无二。
 
摘自《略论明心见性》 

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成就的人,就活在当下

----------选自(净空法师)2010年净土大经解演义(无量寿经)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念顷就是一念,一念可以延长到无量劫,无量亿劫,这个话是真的。只要这个波动现象不中止,这个念头的生灭不住,念念不住,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后念怎么生的?前念,没有前念哪来的后念?念劫圆融。
      跟你讲真话,一切众生、诸佛如来没有例外的,活在当下,这才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那个意思讲得很深,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回来;现在心不可得,说现在,现在也过去了;未来心还未来,还没来。这都是给我们讲时间,时间是一个概念。

       我们明白了,善于运用,才知道,你不会着急,我这个功夫要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就?我求往生,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你能把时间搞清楚之后,你把这个念头就放下了,能不能往生在一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得很好,临命终那个时候,最后的一念是求生净土,你就决定得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学法?我就把现在一念当作最后一念,那我就念念在求生,哪有不生的道理!那些念佛往生的人就是这么个道理。不要等着,还长,这眼前还不要紧,到我临命终时再念吧!那你就错了,就在当下。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成就的人,抓住今天,不要想过去,也不要想未来,这叫活在当下。



 

 一、教理

(一)佛学常识

  1  问:什么是外道?
  答: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究竟来说,罗汉也是外道,因为他有法可得,法执未除。

  2  问:何为感应道交?
  答:此感彼应也。念佛持咒为“感”,佛菩萨加被行者为“应”,彼此打成一片为道交也。

  3  问:何为“不即不离”?
  答:不即者,不就是也;不离者,离开它也就没有了也。此乃说性相不二,色空无异也。

  4  问: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答:身内身即佛性,真身。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出来后还会有变化。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道教里有住著,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为之体,一是无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5  问:什么是无念?
  答: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

  6  问:什么是无住用心?
  答: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现实,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心中不可存丝毫功德相。脑筋里没有一点东西,空空荡荡地就像没有做过一样才是无住用心。

  7  问:什么叫无漏?
  答:修行是从有漏修到无漏。无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执著与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无善,无恶,无喜,无烦恼可漏了,这时就是无漏。有一点喜乐与烦恼在,还是有漏。你现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赶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没有东西再漏了叫无漏。所以应一切放下,一切不要执著。证到无漏时,十方圆明,道通具足,成就无畏妙德。

  8  问:什么是无生法忍?
  答: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无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用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9  问:什么叫微细流注?
  答:指微细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样不停地流。平时人都不能见,因为它流得快。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

  10  问:什么是见、定,行?
  答:见是见性,空悲不二;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无依;行是指度生的行为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圆照,六度齐施。

  11  问: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答: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但于无住中仍要圆现大悲妙用,开显无量功德。

  12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13  问:什么叫观自在?
  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14  问:什么叫起疑情?
  答: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15  问:悟个什么?
  答:三世诸佛也不识!还会么?宗下答语切忌说理,须意在言外。现在人根机太钝,修禅定不易开悟,唯有净密双修似较合宜,此诚无可奈何之事也。但遇有缘之志者,亦可摄受一、二以教之。

  16  问:什么是心中心法?
  答: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证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圆满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开真心,彻显妙心的无上大法。

  17  问: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若讲,指的是什么?
  答:成佛的资粮:(一)打坐入定,除障开智慧;(二)广做善事,积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圆满。

  18  问:什么是阴神?
  答:人家看不见你,但你自己知道。

  19  问:什么是密法?
  答:打开秘密宝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来修法的。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力量加持学人的身、口、意。身体不动,手结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静静听自己的持咒声音,是意密。能以无相密法打开秘密宝藏,见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  问: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答:灌顶是个仪式。灌顶可以给你种下消业障、开梵穴和菩提的种子。灌顶后修法,可以得到加持。所以灌顶后往往会拉肚子或呕吐,这是灌顶的力量。密宗要灌顶后才能修法。

  21  问:什么是现量?
  答:现量者,如实而现,没有分别。像照相机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是现量。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李四对我坏,这是比量。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牵转。离一切对待,当体圆现,现量分明,即是真现量境。

  22  问:缘从何来?
  答: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业感缘起,心动就是缘。缘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缘起,佛土庄严,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23  问: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答:佛性就是觉性。什么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还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大宝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
  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的大用。

  25  问: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答:不著相,念自性。内照念头起处,不跟它跑即名念实相佛。

  26  问:到率兜天还会退转吗?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答:没有退转,同样是阿鞞跋致。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难还没开悟呢。不管什么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27  问: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为主呢?
  答:对!

  28  问:何种情况是无记空?
  答:一念不生时,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无记空。

  29  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答: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30   问:“法性尽地”是什么意思?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答:“法性尽地”即修到最后,非但无法可得,连所谓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连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  问: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答:非也。真假皆不可得。中道义乃既不废假,亦不执真也。空假皆不住也,无取无舍也。

  32  问:有人问太虚:蛇斩二断,佛性在那一段?
  答:佛性无所不在。

  33  问: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
  答:太多就开杂货店了,这样就知解太多。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知见多了,不易得定。

  34  问: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答:可往生净土,也可再来投胎做人。要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成佛度众生。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35  问: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答:当然了!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萨还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  问: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答:说法度生,也是梦中佛事也。

  37  问:我们学生读书应如何起用?考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答: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听得清爽,记在脑子里,明白了,就是起用。如果读书时,你想别的事情,老师讲的你没听到,考试考不出来,那就不起用了嘛!不是死记,要懂。“得意忘言道义亲”,不能死在句下。

  38  问:做功夫有什么决窍?
  答:不要着神奇,玄妙,认识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当人的本性。以平常心,处理一切事务而一丝不可得。

  39  问:道理说来说去是这么简单,可做起来总是走失?
  答:佛法本来就这么简单,没什么玄妙复杂。但多生积习,非一日可除,因这积习也非一生所积,故除起来也须长时期的精修磨炼。学人只需时时觉察,损之又损,自有水到渠成,圆证果地之日。

  40  问:怎么能迅速成就?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还想成就个什么?一切无求无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归家稳坐。

  41  问: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
  答: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  问: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为什么?是习气未尽么?
  答: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无说之说:到雪山无人处,无话说时,看是什么?会么?

  43  问:近来对一切有相佛法难以产生恭敬心,看得见的世界尚属虚幻,看不见的世界又如何令人产生绝对信心呢?
  答:相虽属虚幻,但不是没有作用。所以说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边具不能住。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现代科学尚不能测其端倪。只有佛眼明净,一清二楚。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尘脱落时,所谓看不见的世界自然得见。

  44  问: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答:着相的人多,无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赶经忏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气。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  问:我想在师父出国前,与几位同修来拜见您,聆听教诲,可否?
  答:一切无住,潇洒自在是大神用。佛法精华全具于此。此外有说,皆是魔说。不见云门大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何必再徒劳往返,浪费精神?还是在家安养吧。

  46  问: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答: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  问: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答:是有用的。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48  问:《大集经》里说:“末法时代罕一得道”,这个得道是指什么?
  答:解决分段生死,断思惑,证无生,超轮回而常住。末法时代众生障重慧浅,恶习深厚很难做到。

  49  问: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答:无是无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  问: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
  答: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无可执著。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无”,落在空无一边。

  51  问: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答: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52  问: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答:不会的。佛经中形容它如出矿之金,不与泥沙矿石混在一块了。众生犹如在矿之金,不是没有金,但与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修行断尽了无明就是去净了沙、石的纯金。就不会再迷失了。

  53  问: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
  答: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愿能成事。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54  问:我确实感到周围的众生,有我的存在。佛感觉到吗?
  答:佛是圆觉遍照,圆证普利。如果他有此感觉,就不是佛了。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错了!

  55  问:兜率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区别?
  答:是一样的。兜率净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土。释迦佛是从兜率天下降的,将来弥勒佛也要从兜率天下降,而且将来的佛都要从兜率天下降。我们这个劫是贤劫,有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从兜率内院下降。所以许多禅宗大祖师都是上升兜率内院去。西方、东方都不出我们本性之外,西方的净土和兜率净土无二无别。

  56  问:有没有极乐世界?
  答:有。但非实有,乃真空妙有。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执著。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观世音菩萨继位。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还要好。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势至菩萨继位。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7  问:《净土十要》对修净土者很重要吗?
  答:《净土十要》实为修净土的重要典籍。惜今人多不重视,只贪便利,说什么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因之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不免手忙脚乱,不能生西。

  58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答: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理明,事跟不上,没用。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二者心空无住,证无生正定,了见思惑,则入方便有余净土。三者,以广大菩提悲愿,普行六度万行,四相顿空,实报妙现,则生实报庄严土。四者,果德圆极,三身圆证,四智圆明,寂光圆常,则生常寂光净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之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59  问:如何是戒?
  答:戒者,戒你心不妄动而易于入定也,故最要紧的是心戒。心不为境界所动,于一切境,无染、无著是一切戒的根本。再由不动的妙心起饶益众生的大悲方便,处处摄受利济,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  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开智慧。“佛”者,乃觉悟不着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修道上的增上缘。

  61  问:世上很多人不信佛,还讥笑学佛人。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是否很难或不切实际?是不是只救有缘众生?
  答:发愿要广,不可分别有缘无缘以及亲疏远近。至于能否得度,这就须看因缘如何了,佛亦不能度无缘众生啊!

  62  问:要度众生,首先自己要开悟,要有神通。否则谈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但如果只顾自己修法,又不度人,会被斥为自了汉。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你的观点错了。现在自己修法正是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为了自己寻快乐而修行,这就是菩萨心肠的大乘法。反之,只为了自己出苦海,不顾他人即为小乘法。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使人入歧途。假如以神通来度人,那么外道与魔王都有神通,他们都能度人吗?你们修法都著神通,这是大错!须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开发般若!

  63  问:请问师父理上悟的和亲证的体应该是一个吧?
  答:对!体虽无异,但事用不同。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则非,证悟的,则能遇事不惑,对境不动。

  64  问: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区别?
  答:等你定功深入,睡着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沉沉的。

  65  问:怎样才是真性妙用?
  答: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于没有做,这就是真性的妙用。乃至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体大用。

  66  问:我现在知道了,一切东西全是佛性的变化。但还会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时感肉体上的痛苦。碰到物质上有障碍时,亦作不了主了。
  答:你还是著相心未曾空啊!而且定力很差,你应该多打坐,培养定力。理解是妄识,不管用。必须将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真正保护心不随境界转,走路也会脱掉,没有个“我”在走路,没有马路,没有汽车,照样会到目的地。真做功夫时,睡梦中也会脱掉。解悟不行,一定要证悟。要透得过,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  问: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见解越少越好。只需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而不必广研经论,老实参禅念佛,必能大事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答:修法不是不研习经论。不懂道理,怎么修呢?这种说法是怕人着在文字里,钻牛角尖,不去实修,而耽误了修行。如能在精通教理后,一切放下,不再执文字相,而脚踏实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  问:请师父谈谈“意生身”。?
  答:意生身个个都能出,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时,它就出不来了。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乱动脑筋,见相着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净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来了。做气功做得好的,心清净了,也能出来。不过只能出一个,还不能够要出就出。入三昧时能出,不入三昧时就不能出。

  69  问:现在还没有见性,能不能起用?
  答:一切起用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否则怎么会讲话,听话呢?这就是起用啊!我们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不是坐在那里不动,不起作用。要灵活,要认真做事而不着相,这就是起用。

  70  问: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
  答:两者不同。中阴身是前身已死,后身未形成,还没有投胎时的阴身。而意生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是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的菩萨身,意生身有三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

  71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着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人身上都有阴阳,阴极、阳极。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将黑暗的一面,执着的习气化掉。纯阳祖师叫纯阳,即阴气都消光了。著相出不了三界,著了阳神还是有生死,须一点都不著才好。

  72  问: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无明,并能住六道里而度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尽无明住六道里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证深浅,随自己愿望往生净土以了手,或随众生住世度生。

  73  问:修到什么程度才能传法?
  答:修法人真正开悟证道,才有资格传法,“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你不是过来人,不知道路径怎么可以乱传人。修法过程中有疑问需要人指点,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哪里转弯,要人指点,你自己没过这条路,怎么能瞎指点人,岂不是以盲引盲,一齐走向地狱去了。

  74  问: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先将心死透了,还会活得起来吗?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执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用功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锻炼。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着了,当下神用就一起现前了。

  75  问:万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这样的话,佛性与万物岂不看作二物了?
  答:万法皆空,佛性不空是对初学佛人讲的;万法即佛性是对悟后人说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76  问:“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成佛了吗?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如果地藏王菩萨没有佛的资格,他怎能到地狱去度众生?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萨成佛呢?他有佛的资格而不取佛位。其实在地藏王菩萨看来,地狱本来是空的,《心经》讲诸法空相嘛!而且无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怎么理解?
  答: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水在哗哗地流,水尽管在流却没有减少啊。同样,月亮虽有圆缺时,但也没增减啊!这就告诉我们,事相就是如此,这不就是常住吗?“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一切事相离不开真性,真性常住,世间相也常住,世间只是因缘变迁而已,都是假相。

  78  问: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后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怎么理解?
  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时候,无所见,一切不著。反过身来,噢,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于是随缘自在任运无碍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断灭了。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那么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问:动念是妙用吗?
  答:是,动念都是妙用。具体说,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动念住相是妄想。“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就是妙用。正用心时也无心可用,要“常用恰恰无”,动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问: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眼睛能透过墙壁,见到屋外有人小解,这能说是开悟了吗?
  答:这不是开悟,是色蕴境界。不能执著,一执著就要入魔了。虚云老和尚在自传中写道:顿断疑根,庆快平生。这八个字才是写的茶杯落地,疑根顿断。

  81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象吗?
  答:它没有图象,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也可以用咒来保护它。禅宗大慧杲祖师就是用我们心中心法大随求陀罗尼保护自己。禅师都会念咒的。憨山大师说得很明白,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离不开密法。

  82  问: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对吗?
  答: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这种理解,遇事不得力,无用。见性悟道首先要将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后还须在事上透得过,如遇事透不过,亦不为见性。如果事上透得过,但住于空灵而不开显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见性。

  83  问:弟子认为上座按师父要求的心念耳闻,尽量多加坐;下座观心。知行住坐卧,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为,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对吗?
  答:对,又不对。对者,须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轻忽。不对者,在“尽可能让真心常现”一句,因为真心无隐藏,时时在你面门放光。你既知一切举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岂不是时时现前,还用什么“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呢?!

  84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
  答:不对!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着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叫真精进。

  85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着。须不着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灵知觉性亦不可着。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86  问:时时与自性相应,就是和上师相应。如法修行,上师、佛就在身边。这认识正确吗?
  答:对!

  87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88  问: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是吗?
  答:不对!不仅于无念时体会,更须于作用事相上体会。因作用与事相皆是自性的显现,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离。若仅于无念时体会,岂不落死水一潭么?

  89  问:古代禅师开悟偈中曾写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又:“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脚吗?
  答:不可一概而论。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须认清宾主,不可儱侗颟顸认为是不二。当证体时,一物不立;但起用时,物物显现而不住。证体起用合起来即是“山河大地是如来”了。证体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动,死在那里,而是活泼妙用,应物随缘而无所住的。


2楼 2009-12-28 23:43 回复 2楼

儒医 儒医 儒医

(二)关于禅密

  90  问: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问:《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已破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亦不立,这两句应该已到最高佛位,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
  答:说无无明尽者,正是扫其悟迹,去其法执,归无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问:我认为妄心无处所,真心有处所。
  答:不对,妄心执境,故有处所。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93  问:智慧是一下子打开的,还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呢?什么是后得智?明心见性与开大智慧有什么关系?
  答: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彻。但这也无一定的规范,不须渐进。后得智是对根本智说的,是起用的智慧。即于得根本智后,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习气,启发神通。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不同的法,是度脱众生之妙智也。

  94  问:明心见性后,是否八识田中的种子翻腾得更为剧烈呢?
  答:种子翻腾包含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到彻悟后,即无种子翻腾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为足,须慢慢在境上打扫习气,将这些污染种子去光,以臻彻悟之境。

  95  问: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答:难免的。师祖在《解脱歌》里讲:“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则又心动了。我们修法时有:“大悟十七八,小悟无其数”的历程。

  96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
  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97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98  问:见性后为什么还要打坐?
  答:那没有一定,假如执着的习气还在,定力不够,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关。(有人说我一打坐觉得妄念比平时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见妄念。不打坐时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见,打坐之后水静下来了,看见泥沙了)。

  99  问: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
  答:不错,这能知的是谁?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100  问: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
  答:大圆满中分二步:(一)“彻却”就是“立断”;(二)“脱噶”是顿超,身体化虹光。要住山闭关修。你们年青人往往好高鹜远,你们能于见性后,进一步刻苦用功修吗?

  101  问:本性不生不灭,是不动体。怎么理解?
  答:它没有来去,所以叫不动体。没有生死,没有方位,但能随缘显现。这个人要显男身才能得度,那就显个男身去度他;那个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显个女身去度他,随缘变现。真成道,牛胎马腹也能去,但本性无有变异。

  102  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弟子对见性一事有了较深的认识。从前以为开悟以后大事已了毕,除习气只是个次要的过程。现在才真正知道见性只是刚断了见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习气依然还在,境界来了照样会动心,透不过去。欲真了生死还需继续努力,万万松懈不得。待破尽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后大事方才了毕。如以为自己现在生死已了,那是自欺欺人,瞒那阎王老子不得。
  答:来函所说甚当,见性有悟与证之别。真正打开亲见本性者,只断见惑,未断思惑,故生死未了。须悟后用功,断尽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须上上升进,破尘沙与无明惑,方了变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近来人心多躁,以为开一点知见即为见性,不再用心修了,真是荒唐之极!

  103  问:“末等于初”怎么理解?
  答:即最后成道了与当初没有学佛一样。当初学佛时在六道轮回,最后也是在六道轮回,但不是被业障所牵,而是大愿所致。在六道中度众生,不著境界了。从现象上看是一样的,但实质不同。初学佛在六道里受苦,后来认识这些境界是虚幻的,不著相了就不受苦了。不受一切受,是正受,这就是三昧。其实本无生死,来去都是假相。又,初发心时所见之道与末后所证之果,完全一致,所以《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可见初见道的根本智对于末后成就是何等重要。

  104  问:末法时期,心密复出,犹如当空红日,殊胜无比。
  答:心中心密法是密法中的心髓部份,是大根器人才能修的。

  105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
  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106  问:我们心中心法靠佛菩萨加持,这不是心外有佛吗?
  答:佛是有的。如释迦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燃灯佛……都是有的。但千佛万佛共一体,法身是一个。学佛的人必须做到理事不二、自他不二。

  107  问:有人说从六识下手,易用功易成就,从八识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对吗?
  答:这话大错特错!从六识下手不易掀翻妄识巢穴,成功很难;从八识下手易于掀翻妄识巢穴,有事半功倍之效。净土宗有些人,不识其它宗的优点,而且叫人散心念佛也能生西,这不知害了多少人。我们修法并不一定修几种法,随人喜欢,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法专心致志地去修。心中心法是集禅、净、密于一体的大法。经文中说:修

文章评论

翔馨

师傅我把它转到我的空间学习。谢谢,您辛苦了。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摘自《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欲真生净土,正不待死后往生。必须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弥陀经》所说之“临命终时”一般皆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如按经的精义来说,盖所谓临命终时者,不是死下来的时候,而是“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什么是生死命根哩?就是我人的颠倒妄想啊!所以《弥陀经》在临命终时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别无他念,这生死命根——妄念,即将终断。到最后忽然根尘脱落,一心不乱,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净土了。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我们人,一天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少说一句话啊!就会多念一声佛,你把这个妄想的念头打死了,你这法身也就现前了,

锦华森林网吧

[ft=#009900,,][/ft]净土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转八识成四智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因为我们大家的习气重啊,烦恼种子多啊,一下子要把种子都消光啊,恐怕很难啊。我们五住烦恼,啊,都要把它消光是不大容易。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一下子能消光啊,也不容易做到。   第一,是见一处爱住烦恼。我们人现在,就见一样爱一样。哎,这个好啊,这个好啊,哈哈哈。我要要,哎,那个好啊,要。哦,比如是这个电视机吧,日新月异,是吧,现在有更好的电视机可以卷筒式,可以挂在墙上的式样,有的说是数码的,哎呦,这个清晰度,清晰得不得了,喔,赶快,赶快,我换一个好的吧。所以这个要求都是很高,哎,各个人的习气都是如此高。要把我们执著这个事物的,这个习气都消光啊。见一处爱住烦恼,消光很不容易。《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假的,是吧。但是知道是假的,还是爱啊,还是念啊,还是住啊,是吧。所以你要能够不住,就是,还是不容易的,是吧。见一切爱住烦恼,这还是容易的呦。   接下来,叫欲界爱住烦恼。“欲”界,淫欲啊,我们这个是欲界啊。欲界有六层天啊,我们是底下,最低下的啊。第一层天就是四天王,第二层天就是忉利天,第三层天就是夜摩天,第四层是兜率天,第五层是化乐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这个欲界天的淫欲心啊,越高越清淡,越高越清淡,到天顶他化自在天就可以消光。下面我们就是讲,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你看,这六层都是淫。就是最高的三层天,他男女不要交媾,不要拥抱了,只要男女拉拉手(像现在握握手),再高手都不要碰到了,相对一笑啊,再高相对一看,男女相对一看就没事了。这是执手、笑、视淫,还是淫心。要是这个也没有了,就出欲界,叫欲界爱住烦恼。所以我们这社会上一塌糊涂,男男女女搞得,不晓得多少。三角恋,四角恋,不晓得多少,搞得不清爽。整个世界都是这样子,你看,尤其外国对这个,这个性开放更为厉害。所以要把这个断掉了,更难一步啊,是吧。   再接下来,就是色界爱住烦恼。哎,色界,色界就是我们升到欲界之上面了,就是四禅天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四禅天也是有相啊,四禅天不是没有男女相,还是有啊。男女相是精微了,比较我们这里好了,好看了,细嘛。我们这里都比较粗糙,浑浊,那里好,好一些,还有四禅天,还有禅定的爱住。譬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打坐用功,深入禅定的时候,啊,很快乐啊(禅定里快乐的很啊,比世上一切事情还快乐),就住在里面,不想出定,哎。所以禅天里面,有禅定爱住的快乐,容易住到里面。不能住啊,一住就死在那里啦。所以,我们这个定,是活泼泼的定啊,是吧,要起妙用的定啊。所以这就是,你有住着,就是有烦恼,哎。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把这个消掉之后再升上去,叫无色界爱住烦恼。无色界,无色界说起来,无色界就是没相了嘛。“色”,是色相啊,还是有,就是更精细了,我们这肉眼见不到的,见不到的相,就是非想非非想天还是有相。这四空天,它是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是最高,是吧,在那里入个定是八万大劫。前四万大劫渐层深入,后四万大劫是慢慢慢慢出来,是八万大劫。这个一个大劫是多少天?不晓得是多少年数啊。因为一个大劫是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是二十个小劫。一个小劫,有人算过,算一下子,是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三万年,尾数还是个万,不是个零。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三万年,一个小劫,哎。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就是八十个小劫,是一个大劫。八十个这个数字,八十个这个数字是一个大劫,它是八万大劫。你看八万大劫,简直天文数字,算不过来了)。住在那里不动,那你不起作用了嘛,不等于死在那里一样嘛,所以这还是不好。为什么说烦恼呢?因为你要出来呀,最后出来了,出来之后,哎呦,刚刚坐中没有,现在还是有嘛,啊,大概是弄错了,还是有,不是空无所有。那么起惑造业,又疑惑了,反动了,造业,所以还是烦恼啊。   哎,我们是有事例可证啊。比如玄奘法师,去到印度取经,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大山里面,喔,他说大山里有紫气,说这个山里面有道人修法,我们大家找找看。喔,找,找,找,看见是一个洞口影子,不过它年深月久了,沙石,草木,都生起来了,影子还看得出来。大家挖挖,挖出来了,果然不错,一个人坐在里面。那个同去的说,哎呦,这个是死人喽。玄奘法师说,我来看。摸摸他心,哎呦,这里还有热气。那些地方都是冰冷的,只有这个地方有热气,他这还是入定,没有死,啊。我们把他引出定,用引謦在耳上敲,敲,叮,叮,叮,金声尖厉,引他出定。那个人眼睛张开来了,看见玄奘法师。啊,释迦佛来给我说法来吧,我在这里等释迦佛出世呢。哎,玄奘法师说,我不是释迦佛,释迦佛已经圆寂了。哎呦,他听说圆寂了,哭起来了,我等释迦佛出世来说法的,在这里入定等,倒已经圆寂了。(他入定多少年了,你看,释迦佛没出世他就在那等。就像我们现在知道,弥勒佛将来要出世,啊,我在这等弥勒佛出世)。所以他叫他,你不要哭了,我们有大乘佛法啦。就是释迦佛说的,经文有,你去吧,你的身体不能动了,没用了,去转胎吧,就到我们震旦,看琉璃瓦高楼黄墙,你到那地方去投胎,别的地方不要去。啊,受教,受教。他去了,玄奘法师说,这下子,他走了,后来把洞封了。他没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就投了蔚迟公家里面了,蔚迟公的小王子噢。这一个转胎之后不得了,哎呀,业障大的不得了啊,闯祸得不得了啊,要女人要得不得了啊。所以说三车和尚,就是这个转胎来的。后来,玄奘法师回来之后,跟他学了法相宗,他就是窥基法师,就是窥基法师。你看一个转胎,这个习气大得不得了,所以还是个大烦恼。要啊,样样要,就是三车和尚,他爱好的东西都装到车子里,我都要。所以这都是烦恼。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所以把这些个烦恼都消尽,才能证到八地菩萨,哎,这个分段生死才能了。所以不是说明心见性了,就了生死了。明心见性之后,要在事上磨练。所以说我们要做事,要做工作,在事上磨练,磨练待人接物。人这个心都是,告诉你,都仍然是贪得要死,哎,你碰到他,哎,他有贪心。哎,你能够给他这个贪心当中,你不动心,就是磨练你,是吧。所以这个事非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就是时间非常长远啊。   禅宗祖师都这样说法,打破初关(初关,见到本性是破初关),生死未曾了。未曾了,要打破二关,破重关,就是把这些习气消了。哎,再好的境界他不动心,他不要,再不好的烦恼境界,他不气恼,不烦恼。假相影子,我烦恼什么?。我心空荡荡的,无住。做到这样子,自然平,心真平了,不动摇了,那才对,生死才能了,叫破重关。破重关,就能变化自在了,所以神通都发现,变化自在了,就功夫要做下去, 所以现在说,有神通的人都是假的,冒牌的。为什么呢?他没有做到心平,不住相了,发不起真神通。在你面前炫耀,哎呀,我有神通啊,你们来学佛法,给我多少钱啊?哎呀,还要钱呢。你还得什么神通啊?假的,假的,假的,肯定是假的,啊。拿钱来,你给我供养啊。还有很多花头,我造什么地方啊,你拿钱来捐啊,弄些名目来骗你们的钱。啊,那么这些人都相信,有神通,有神通。什么神通?鬼通,妖通喔。因为他不到那境界,他发不起神通,是吧。所以我们大祖师说得很清爽,神通不可求,求不到。神通不是修来的,修神通修不来。神通是本具的,佛性本来有的。你把你执着心都消光,就是贪嗔痴慢疑消光,自然发生。自然有,你贪嗔痴慢疑都没有了,你还要那些钞票吗?还到人前炫耀吗?我有神通了,做广告,到我这里来呀。学神通,我神通大呢。你看还做广告呢,真的呀,在我们这中国不做广告啊。我看到做广告的嘛,那些人说是,我是某某*啊,我神通大啊。我到美国去了,美国也是,也是这样做广告,报纸上登出来,哈哈哈哈。我有什么神通,什么神通。我说要死,都是鬼通,哈哈哈。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问:师父,十二因缘里面的,我看到明旸法师写的一本书啊,叫《佛法概要》,他说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的这个。)   无明为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你看,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是前世之因,前世的因是无明,无明为因,无明缘行,有无明之故,对境则生行,行者行为啊。有无明之故,就有行为呀,要东西啊。行缘识,识就是父母同房时的,这个精子卵子合起来了。无明缘行,无明为因,就造业,造业感得的果报。看见你的有缘的父母,有缘的父母,你千里万里都看到,那么他同房,你跑进去,哦,跑进去,男子一飚精,就把你冲进去了,精子很多,都尽力往里游啊,精子等于小虫一样的,呼呼往里游。找这个卵子,好,合上去了,那么这个中阴身,就附在这个精子卵子上,所以叮在那个女人子宫上,就成了胎胞了,无以名之,名之曰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没有名字啊,那是什么东西啊。还没有成胎呀,是个脓疮啊,叫名色,无以名之,名之曰色。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生起来了,成胎了,一周一周地变化了,眼睛啊,鼻子啊,鼻子先生,我们说鼻祖,鼻子先生,耳朵啊,眼睛啊,眼耳鼻舌身意啊,六根,生起来了,叫六入,六根生起来了,哦,过去世感得现在世,成胎胞了。胎胞出来了,养出来了,触,触境了,触境生心啊,接受啦,接受了嘛。小毛头都要接受了嘛,给他吃甜的,嗯,他要吃。给他吃苦的,哦,他不要了,是吧,再大了,生爱感了。触,受,爱啊,生爱感啊,爱这个,小孩子也有爱了。再大了,男女之爱生了,爱情啊,是吧,就是触,受,爱。由爱之故要取,取为己有啊,哦,想办法取为己有,拿来。男人追求女人,取为己有,女人追求男人,哎,取为己有,都取为己有,是吧。三角恋爱抢啊还夺啊,是吧。这是触,受,爱,取,有,好,你取之故,有,有生死了。因为造业了嘛,有生死了,所以有,生,老死,最后是要老死。死掉了再感,再重来感,再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哦,所以十二因缘,人生就是这么十二个来回滚,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周而复始地转。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问:明十二因缘就是增加出离心嘛,跟修法的关系?)   修法你明白,哦,人就是十二因缘啊,假的,空的,放下吧。所以辟支佛就是十二因缘修道,成功,哦,人这些都是假的,十二因缘成功的,那何必执着呢,追求呢,不要,放下,他成功。所以这是辟支佛修道的法,所以说《心经》里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吧。无明是因啊,无无明,无明没有,亦无无明尽,连没有无明,也没有。最后是老死,是吧,生,老死,最后,十二因缘,最后是老死.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啪,就跨过来了,《心经》是简略了。把这个十一个就跨过去了,“乃至”两个字就跨过去了,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了,是啊,佛性不生不灭的,哪里有老死啊?。哪里有生老死,又有无明啊。所以把这个都化空了,所以说,《心经》是一部成佛的法,很深。就叫我们修法,修法就是闹革命啊。先革自己的命啊,所以开始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心经》是这样讲嘛,开始是这样。所以叫做凡夫,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啊。因为我们的佛性没有人的形象嘛,哪里有眼耳鼻舌身意呀。它是一精明啊,大圆相,它无相,无色声香味触法,色尘,外缘。外境也没有啊,但是我们都执着,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意啊,都有。   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啊,所以洞山祖师念了《心经》就起疑情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哎呀,不对不对,这个经错了,啊。哪个人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啊?它怎么说无啊?。这个世界上不是色声香味触法,怎么说没有呢?。所以他问他的师父说,师父啊,这个《心经》讲错了。怎么讲错了?它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也有,你师父也有,它怎么说没有呢?。不是讲错了嘛。他师父说,哎,这是你错了,这个经不错。哎,怎么我错,你去参,怎么总归你错。所以禅宗师父不告诉你,叫你参。为什么它说没有,为什么我们都有它说没有,这是什么缘故。所以就参这个话头,参多年啊,一天过河了,过河去,把鞋子脱了,袜子脱了,低下头来卷裤脚管,哎呦,看见自己的影子了,水里的影子不是看见了嘛。河里有水,水里有影子,哈,原来是如此,啊,他悟道了。这些东西都是影子啊,喏,看到了,它是影子。而我这个能量的初性是没有影子,没有影子。它自己是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它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它无相嘛。所以他马上做个偈子,说得特别好,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于我疏”。我们最忌向外求,从他觅,向外去求,要什么东西啊,是吧。要什么宝贝啊,要什么钞票,就从他觅,要成佛啊,向外求,佛在哪里啊?求西方的阿弥陀佛啊,错了,是吧。所以从他觅,去找,迢迢于我疏。所以向外求,就离我们远开千里万里了,迢迢千万里了。“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哎,就是我单独了。因为我们的佛性是绝对真心,不与万物为侣,哎,这个庞居士就问这个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谁,不与万物为侣,侣是伴侣啊。不和其他人在一块,不和东西在一块,绝对离开,那是谁?所以不与万物为侣,我今独自往,不与万物为侣。一切物不立,就是一切不著,就处处得逢渠。哎,你处处就看见它了,渠就是它啊,你一切不要嘛,一切放下嘛。不与万物为侣嘛,不执着,不粘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