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咏史诗乱弹
打工者乱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的这首《卖花声·怀古》选取了楚汉之争、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一句“生民涂炭”把史料中的英雄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如今“战争”二字已经不足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来形容了。
好个“读书人一声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为中国的读书人,不时总被袭来的苍凉、悲怆的感觉所压抑,中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犹如一座无形的精神城堡使得读书人无可奈何,唯有一叹,却叹出了“咏史诗”。
咏史诗一说,虽然出的稍微晚了一些(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不过早在《诗经》里,就可看到《黍离》这样的诗了。周幽王宠褒姒,自败朝政;还有一说是源于“烽火戏诸侯”之举,招来犬戎破镐京,杀幽王,掳掠一空而去,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人回到镐京,见原来矗立宗庙宫殿的地方已经种上了庄稼,不胜感慨:“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
每段历史的具体情节虽然不同,但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而且后人大多是在重演前人的节目。你理解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别人未必理解。就算是大家都理解了,又有什么两样?还能翻出这片手掌里去?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看得是何等的超凡脱俗,然而他不是一样被卷入宫廷内外的怨斗中去了吗?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中国的历史,也许确实需要重新开始,再行谱写,可是,谁有这份破天之力?淡然者,不过冷眼旁观而已,又有何用!性急者,一旦投入,又如何由得自己?能全身而退,已是万幸,此外更有何求!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读书人又一声长叹:“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再说周平王东迁的洛邑,洛邑就是今日的洛阳,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所以司马光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也就有了“铜驼暮雨”与“铜驼荆棘”的交替景象。看洛阳城的兴衰,有如翻开史书,战乱不绝,使锦绣江山数易人手,而社会财富也无数次聚而复散,散而复聚,洛阳宫前的铜驼当是见证人吧? 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洛阳北的北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北邙山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他们是否还在那里顾望着洛阳城中一片繁华,留恋着人间,留恋着那曾经给他们带来过显赫和豪华奢侈的人间?然而荒冢累累,狐兔出没其间,荒草萋萋了。正是“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春风翻过史页,秋月照临汗青,无人遮拦,也无可遮拦,只任其一页页照看,一页页翻拂。 岁月悠悠,只如此而已。
文章评论
离人依依
[ft=#0066ff,4,仿宋_gb2312][/ft] [ft=#0066ff,4,仿宋_gb2312]直面 惟有长叹[/ft] [ft=#0066ff,4,仿宋_gb2312]乱弹 直抵秦关[/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