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美学散步》出版发行

随笔

转载“中国观赏石协会” 网站
 

     奇石美学是赏石文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和主干。

《奇石美学散步》从作者多年来赏石文化理论研究写作的大量论文中,选集了有关奇石美学的论文30多篇,基本按文章写作时间先后编排,是窥视作者奇石美学思想发展轨迹的一个窗口。

本书文章或短或长,语言通俗、简练,条理分明,说理透澈,深入浅出,对涉及奇石美学问题的理论、观点、理念多有独到见解,从而澄清了流行于赏石界的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观念。

《奇石美学散步》由天马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软精装大32开本,阅读方便,印制精美,定价38元,多购价优,免邮挂费。

联系电话13061401306(谢礼波)。

序一

辨伪  释惑  正本  出新

——读谢礼波《赏石美学散步》

 

这本赏石美学文集,充满思辨色彩,回答了三十年来赏石文化复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理论问题。其识见之独到,材料之翔实,论述之详尽,堪称当代赏石理论的扛鼎之作。

尽管与谢礼波先生神交已久,他的许多诗文一直多有拜读,但当把这些编入集中的篇什从头至尾细细读过,还是很吃了一惊的。我赞赏他研究和把握理论问题的才气,也赞赏他建立在这种才气基础上的胆气。比如对艺术界普遍认可的“残缺美”,能否应用于奇石审美?他就说了“不”!他认为:“奇石,凡是残缺而不成为缺陷,而能意外地产生某种情趣、某种韵味、某种意境者,都不是残缺美,而是其它某种形式的美。”又比如在谈到奇石的品格时,他又对赏石界泛泛奢谈“以石为师”者说“不”!因为不能把奇石混同于一般岩石,欣赏奇石“主要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审美。”再比如,对以多元化赏石的名义,提出展会应该给石雕艺术品一席之地的建议,他再一次说“不”!因为我们赏的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的石头”,“多元化赏石,莫忘守住底线” ……态度虽然坚定,说理却很细心,前因后果,循序渐进,让人溯流寻源,豁然开朗。

第二个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不断求索、助推赏石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的精神。从先秦以降,历朝历代,中华赏石文化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赏石竟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把一种文人士大夫文化演化为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跟随其后。作者生逢其时,又有奇石情怀和学养准备,天降大任,自然责无旁贷。他也确实不负时代,不但屡有建树,且步步深入,不乏创新。就以组合石来说,不用翻书,如果我的阅读记忆不错的话,他就先后撰写过五篇论文,时间跨度从20032015年,计13年。第一篇《组石与组合石》,对组石、组合石,依据各自不同特点加以区分;第二篇《奇石集合体的观察与研究》,把组石、组合石置于“集合体”的大类下加以研究,并补充了对“系列”现象的思考。再以后三篇,或是补充新的集合形式,或是纠正对新的组合类型的错误称谓,或是从善从众,简化分类项目,各有侧重,各具意义。对同一个问题,长期关注、跟踪,不依不饶,追根寻底,终于水到渠成。面对包罗万象的石象,面对丰富多彩的赏石实践,还真需要这种精神和具有这种精神的理论研究者。这不但是作者不断求索、认识深化的见证,也是赏石理论研究错综复杂的前行轨迹。

第三个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不跟风、不赶场、治学严谨的态度。这一点在文论的选题上、论证上都有表现。人们不会忘记,在赏石界,一场“奇石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的论争此起彼落、时断时续达二十多年,至今尚未尘埃落定。对于这一重大课题,从不人云亦云的作者没有立即站队,而是在认真做功课。他看了很多书,但他不惟书,不惟名人言,他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当他在2010年推出《试论奇石与艺术》这一力作时,真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多少人为他的见解所信服。他论述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且不说,单是把肯定派的理由提炼为“无条件论”和“属性论”,把否定派的理由提炼为“人工论”和“技趣论”,为后面剥茧抽丝展开论述开了个好头,提供了方便,就令人为之点赞,既提炼得简洁明快,又毫不走样。还有《审美有难易,境界无高低》、《摒弃“正宗奇石”论,走多元化赏石康庄道》等,都及时澄清是非,纠正偏差,在赏石界发出足以清心醒脑的声音。在这里,从没有以误读为前提的那一种情形。这也说明治学态度严谨,文风必然清正的道理。

第四个值得赞赏的是文集语言特色:白话,口语,遣词准确,造句优美,通俗流畅,层次清晰。文集既关乎美学,又不堆砌美学术语,毫无生涩不化之嫌,作者倒是不忘自己首先是一个奇石玩家,所以紧紧围绕奇石这个审美对象。十年的赏石经验,使他每写到一件奇石,不但眼光老到,能一下子抓住亮点,立意,联想,升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着对奇石的绵绵爱意,时时撞击着读者的心,这一点,恐怕是一般的美学家所不及的。在《玩石、赏石与科学》一文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话:“面对一块奇石,行家们会有根有据地说出它是来自哪个地质年代属于哪个岩石家族又是经过大自然如何如何的风化、改造、润饰,最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一般都会受到石友们的欢迎。但是,你如果不是行家,就不必难为自己,硬要装出行家派头胡说一通,那样只会自找没趣。人们听外行人讲专业知识往往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说得太好了!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我们见到这样“胡说一通”的东西还少吗?之所以照录而不是转述这段话,一是字数不很多,二是生怕失去原话的趣味,有损表达效果。奇石鉴赏家写美学绝不会、也不应该与美学家一样,当然,美学家写奇石也不会、不应该与奇石鉴赏家一样。他们一个写的是美学中的奇石,一个写的是奇石中的美学。至于地质的变迁、岩石的奥秘,还是要听地质学家去讲。

最后,说说文章的精短之美。我把作者寄来的文集借给一位喜欢玩石的作家朋友看了几天,他来还书时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篇?要求只选一篇,不能多选。他沉吟片刻,说:那就是《岩石与奇石》吧。我听了,不但认可,而且认同。谁说论文写得越长越好?长了不一定就全面,短了也不一定就片面。做长文不易,做短文更难,它须挤干水分,字字句句都是真货色。这篇短文,不但逻辑性强,而且生动形象,把问题论证、阐述得很清楚,读着很轻松,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很不容易,读书是很累的,鲁迅就说过,职业性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相比,“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当然,我没有反对长文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扯的远了,就此打住。

承蒙作者信任,写了点读后感言,是以为序。

 

贾志城

20154月于兰州黄河之滨

 

注:序文作者贾志城,作家,诗人,赏石文化理论家,著有《逸石居新诗选》、《逸石居文选》、《石苑漫步》、《逸石居旧诗选》等多部著作,曾任《石友》杂志编审、副主编,现任甘肃省黄河石研究会副会长,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获甘肃省“赏石文化突出贡献奖”。

 

序二

醒脑明心  质朴味丰

——读谢礼波《奇石美学散步》

 

通过新时期四十余年的赏石实践和理论探索,我国赏石界对奇石的艺术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明晰。20141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赏石艺术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20154月,藏瓷“遗韵”在香港文交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块上市奇石。这均进一步确立了观赏石作品在艺术品中的地位。而作为艺术品,如何认识、挖掘奇石的美学价值,如何赏析、鉴评奇石,如何为其命名、配座、写作赏析诗文,都是赏石家乃至广大石友关心的问题,也是奇石文化的核心问题。多年来,谢礼波先生针对观赏石审美这个核心问题,孜孜求索,抓住其中每一个尚有疑问,或者无人探索,或者虽有人做过探索而语焉不详、浅尝辄止的问题不放,探奥索隐,直至其中每一个问题均清楚才肯罢休,于是便有了本书的问世。

对于本书的特点,我认为可以用“抓住核心、实事求是、解疑去惑、明晰朴实”来概括。

抓住核心,就是始终扣住奇石美学鉴赏这个核心问题不放。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开宗明义说:“奇石美学,是赏石文化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和精髓,其它如赏石文化史、奇石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奇石经济与市场、赏石社会团体及媒体的建设、赏石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以及与奇石有关联的地球学、地矿学、古生物化石学等等多门学科,都是从属或者起辅助作用的学科。”如果将奇石文化比作一座花园,奇石美学便是园中园,是其中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而作者脚步,则踏遍了这个园中之园的主要角落,踏出了一条条幽深、静谧、风景奇美的小径,当读者沿着这些小径前进时,便能更好地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园中的景色,往往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书中,作者探讨了观赏石的缺陷美、残缺美,实际上是从赏石本质的角度,如何在尊重石体自然天况的背景下,来挖掘、认识观赏石之美;最早区分了组石与组合石,对观赏集合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从石象的可塑性来探讨奇石鉴赏的艺术创作本质;探讨了奇石成为艺术品的条件、奇石艺术品的特殊性与创作过程;论述了如何鉴赏人物石,以及奇石的命名、配座、咏石诗词的写作与鉴赏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赏石界关心的根本问题。虽然本书绝大部分文章我都曾拜读,但现在再一次读它们,依然感到有亮眼明心之效。爱石人读了它们,一定能对奇石的艺术本质有更深的认识,一定能使自己的赏石水平更上一层楼。

实事求是,就是决不人云亦云,用一些貌似华丽、高大而实则空洞无物、缺乏逻辑、经不起推敲的大话、套话、官话而实则是谎话和鬼话来装门面,吓唬人。在赏石理论文章中,有两类文章我不爱读。一类是忙于构建理论体系,望之巍峨富丽,而实则大而无当,华而不实,读后不知所云,触不动灵感,少有收获,更不能用以指导赏石实践,读了就忘。还有一类文章则满山跑马,什么“天人合一”“人石合一”“石我两忘”,玄之又玄,而在我读来不过是醉者昏语,不能当真。谢礼波先生文章的好处就是实事求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本书中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作者的仔细研究、推敲,都有详细的论证作为支撑,水到渠成,明明白白,却又意味深长,让人受益良多。

解惑去疑,就是解答了赏石美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对若干错误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如在奇石与艺术的问题上,他认为有的奇石是艺术品,有的不是。那么哪些是而哪些不是呢?作者说:“那些被赏石家利用来塑造某种艺术形象,用以表现了什么或者再现了什么的奇石,可以视为艺术品;那些不能或者未曾被赏石家塑造成为艺术形象,不能或者未曾被用来表现什么或者再现什么的奇石,都不能视为艺术品。”(第123页)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对“奇石,是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而孕育而成的”这类“玄言”,以及在赏石审美艺术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澄清了认识。

明晰朴实,就是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层次分明,文风质朴。如《浅论奇石的品格》一文,首论“奇石有没有品格”,指出石头虽然本无品格可言,但人们在赏石过程中,可以赋予奇石以某种气质或品格,从而使所赏之石更有内涵,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奇石是有品格的。再论“什么是奇石的品格”,指出奇石的品格指的是每块奇石的独特品格,如高古、典雅、清奇,等等。三论“奇石的品格在哪里”,指出奇石品格在赏石者的感觉之中,即由奇石的造型、色彩等外观特点给赏石者的强烈感觉。四论“奇石品格与赏石”,由此澄清了“石品即人品”等不恰当的说法。文章层层推进,论证严密,虽然篇幅不长,却将“奇石品格”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说清楚了,份量却是不轻。

说到文风质朴,谢礼波先生的文章一无欧化句式繁复、僵板之病,二无某些文章故弄玄虚、炫弄词藻之弊,平实道来,而平淡中见丰腴,朴实中有丰味,如清茶淡饭般养人,实胜山珍海味。我再一次拜读它们时,依然感到兴味盎然,收获很多,甚至将其中的精彩论述摘录下来,慢慢咀嚼,感到回味无穷。

正因为本书具有以上特点,我想它会比那些教材式的“奇石美学”著作更有长久的生命力,更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尤其是谢礼波先生的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的治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贺林

20154月于青海

 

  注:本文作者贺林,赏石文化理论家、诗人,发表大量赏石文化理论文章和咏石诗词,现任青海省观赏石协会代理秘书长、《赏石界》杂志执行主编、《宝藏》杂志编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