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洪秀全

个人日记

中国古代的造反者有两种:一是草莽起义,一是秀才造反。草莽者如陈胜、刘邦、朱元璋。这些人位于社会的底层,温饱堪忧,一逢乱世,便被推到生死的三岔口上。他们造反起初可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然后大部分人死了,数的过来的几个人被历史洪流推上了帝位。再说秀才造反,只需要举出他们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可以了:洪秀全。洪秀全此人自幼受儒家教育,肯定胸怀大志,想通过正常的科举渠道达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只是科场不顺,屡屡落第,才选择了最直接的路子——造反。洪秀全这个秀才最后失败了,但也正因为其失败,我们后人才更加感兴趣。洪秀全的几大失误:

一,                  理论之失。洪秀全在第三次乡试落榜之后,郁闷回家,得了一场病。历史的叙述往往夹杂一些滑稽的东西。洪秀全到底有没有得这场病,不好说,但这无关紧要。洪秀全就宣称病中受到了上帝的召唤,到了天国,原来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耶稣的弟弟,于是就以传教为名开始拉队伍了。了解一点基督教的人都晓得,洪秀全的这种说法很滑稽,出了原则性的错误。但这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没几个能指出来。但是,洪秀全的最终失败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把中国社会比作一棵树,那么,儒家思想就是树根,知识分子是树干和树枝,平民百姓则是树叶。知识分子虽然人数很少,但却是维系社会的柱石。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是无神论者,对神神鬼鬼的极其排斥。洪秀全靠装神弄鬼这一套,只能骗骗无知的百姓,却无法将知识分子招致麾下。以一套蹩脚的且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为基础来建构一个新的社会,显然是办不到的。理论的重要性是怎么说也不会过分的。

二,                  建制之失。太平天国走向灭亡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天京之乱。在太平军初具规模以后,洪秀全开始封王,自称天王,然后是东西南北翼五王,东王杨秀清居五王之首。问题就出现了:你洪秀全虽然最大,但你是王,我也是王,最高权力不能你一个人独享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洪秀全此时应该称帝,以同王有名分上的区别。后来杨秀清日益做大,以至酿成天京之乱,实基于此。

三,                  制度之失。制度上优缺点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缺点无法弥补则是致命的。太平军的男女营制度不失为一项天才式的创举。男女兵分开生活,且不准结婚。这一制度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部分有凝聚人心的作用。但害处也是要命的。首先,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结婚,那些王、侯、相们是要娶老婆的。在一个宣称人人皆为兄弟姐妹的制度里,这种不平等始终是酿下了祸源。再者,一旦没有了战事,人心必会因此骚动。还有,这一制度实行的时间一长,军中的同性恋成了风气,虽然对此有严酷的刑罚。几年后,这一制度终于被废止了,但其所造成的创伤却是无法弥补的。

四,                  战略之失。太平军在北上的途中势如破竹,但长沙城却两个月没能打下来。其实,即便能打下来,太平军也不会去守,自然也守不住。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恋战,应该绕开长沙,接着北上。然而,太平军在这里耽误的时间太长,客观上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我在读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读到太平军拿下并进驻武昌城的时候,心想,完了,失败是注定的了。一群起自于广西农村的穷苦百姓哪里见过大都市的繁华。洪秀全自己大概也不会想到能够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很容易被眼前的富贵迷晕了。纵兵抢掠,沉迷于奇淫技巧之物,不是失败的征兆又是什么呢!当时有两个方略可以选择:一是继续北上,直捣北京,彻底摧毁清朝政权。这无疑是上上之策,因为清军早已不堪一击,且大部分军队已经被甩在后面了,北方空虚,以当时太平军的战斗力是不成问题的。第二个方略是沿长江东下,先占领江南富庶之地,以徐图北上。洪秀全无疑选择了这条路。错,大错!洪秀全就不想想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自江浙一带北伐成功的先例!结果证明了一切。太平天国在后期实际上已经处于被重重包围的境地,首都南京的大门安庆更是危在旦夕。为了解安庆之围,洪仁玕实行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就是以进攻武昌来迫使湘军回救,从而解掉安庆之围。太平军并分两路:北路由英王陈玉成率领,经江苏、安徽、湖北,由陆路进攻武昌;南路由忠王李秀成率领经浙江、江西、湖北对武昌进行夹击。然而,李秀成自视苏南、浙北是自己的地盘,不愿拼老本,于是就领着军队在江西转圈。同时,陈玉成毕竟胆略不足,已经打到了武昌城下,见南路军迟迟不来,又被吓回去了。此战略失败后,太平天国覆灭已是弹指间事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