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松师浅谈律的布局与锻炼字句
手机日志
按照古人的经验来说,七律要比五律难写
七律是在五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初唐的时候,五律很盛行
在初唐的时候,五律很盛行
包括初唐四杰和杜审言那些人,就是杜甫的爷爷好像,都擅长五律但是五律有个缺点,对于杜甫那样的高手来说,五律的容量相对要小一些
所以盛唐的时候七律发展的很快,发觉五律不能够描述清楚的情况下,诗人们开始发展七律,并且经过杜甫达到顶峰
那么为什么我们觉得五律不好写呢?
原因是我们现在写七律,往往表达的是五律的容量,多了两个字,容量不大的情况下,当然好写一些。
七律容易上手的原因是字数多,比较容易铺陈,容易布局,前两联容易铺垫的充足,第三联自然就容易拉起来或者抒发强烈的情感了
但是七律之难在于易学难精
当代人七律根本达不到古人的高度,而五律有的写的好的当代人反而容易接近古人,就是这个道理
打个比方
举个例子
五律好比跆拳道,容易练到能打死人,但是初期的摔打会很痛苦,过了就好办了,那么这个摔打是什么呢?就是锻炼字句
七律好比太极拳,开始比画几下吧,还蛮容易的
但是真做到出手死人,可能要练习很久很久
我们觉得五律难于七律的原因我想有两个
第一,布局
第二,锻炼字句
先说布局
七律的话我们看的时候很容易分出起承转合的布局,大多数是以联为单位划分的;七律前面两联字数多,铺陈充分,颈联我们很容易的就可以拉起来;直接过度到感情上去。
五律的布局则变化比较多;五律由于字数限制(另外我们锻炼字句的功夫不到位,更加觉得字数不够用)前面铺陈两联的话往往觉得话没说完就到第三联了;所以五律的布局有特殊的地方。
我们在写的时候,往往习惯讲道理,这个习惯估计只能用七言来讲,因为五言你讲道理的空间也不够
所以五言在布局的时候,有可能第一联就负责起承的任务了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随便找一个
这个看上去你把前两联当起承也行,把首联当起承也行
颔联是渲染第二句的过居延,没有详细说怎么去的,但是渲染的结果是,我们感觉他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一车孤独的前行,只有大雁和他一起
一车孤独的前行,只有大雁和他一起
关键看下面
第三联,按照我们一般习惯的布局,应该是转,转情感
但是这里转了没有呢、转了;但是没有一下子转到情感或议论的高度;而是接着颔联下来,更像是和颔联有承接关系;写了颔联入胡天以后看到的景色;尾联很关键;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上句才真正像转。
然后第八句合;大家看看,体会一下
下面我再找两个例子
《过香积寺》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大家看看这个
首联感觉有起承的痕迹,颔联和颈联全部在承接和渲染
而且他们的颔联和颈联有个共性,乍一看就是承接关系,实际上也是转了
转什么了呢?转角度
颈联的内容像是承接颔联,但是多少有点感情的意思,不过不直接
有人活动的句子就表示感情要强一些,调子要高一些
过香积寺这个尾联更有转合的味道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个例子也是
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例子都是王维的?
答案是五律,王维是顶峰
除了杜甫差可比肩,别人恐怕都不行
这个布局的一个特点是,去掉中二联,前后四句说是绝句也能讲得通;但是缺少了很多精,不饱满。这个布局的关键就是中二联全部在渲染或者描写,尾联上下句来承担更多的转合任务。你要说按照一联为起承转合也能说的通,但是不如杜甫的七律那么明显。
我找个五律和七律那样布局的例子看看
蝉 【年代】:
唐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个例子的布局就是完全以一联为单位,起承转合明显,但是这很难做到;正常布局的话,尾联以十字格或十四字格为多
(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 梅圣俞 五言律诗,於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诗家谓之‘十字格’,今人用此格者殊少也。老杜 亦有此格,《放船》诗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王维这种布局一般尾联两句也像十字格,但是各自承担的更多,跳跃性更大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中二联勾勒渲染
怎么样,是不是打破我们开始学的时候的布局,感觉不是很适应啊
诗无定法,五律反应的最全面
注意体会尾联两句,这样的例子杜甫也很多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甫 月夜,中二联都是在想象家里的情况,颔联想象孩子们,颈联想象他老婆;然后尾联不用十字格,而是两句有跳跃性的结尾;那么这样的话,颈联要不要转呢、要转啊
但是转的没有那么大,没有一下子过度到纯感情,;转的是什么呢?转的是角度
“视角”
一般来说,颔联远景,颈联近景
颔联宏阔,颈联细微
颔联言事,颈联用景渲染
颔联概况,颈联细节
颔联全面,颈联单面
其实好多人觉得七言好写,然后用五言这个布局,后果是七言必须充实更多的内容,往往写出来感觉铺陈过多,过于啰嗦,情感出的不透
前面说了布局谋篇的问题
那么下面我们说第二个问题
锻炼字句
五言因为字数少,我们往往说话说不透;所以感觉七言好整其实是利用七言的形式在表达五言的内容量。其实是利用七言的形式在表达五言的内容量,这就涉及到锻炼字句的问题
五言句子必须要求精炼
该省略的必须省略;两句之间跳跃性比较大
比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问什么了?没说我们根据答语去判断
还有就是省略句,就是本句之内的省略
头上是一个景象,有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等
而且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好看不好看,大多说的是脸
那么说下面经过脖子转以后,就不能再有眼睛啊鼻子啊这些了
否则就成妖怪了
脖子下面另有风景,对不对
我们不能说脸长的苗条或丰满
比如猪八戒,乍一看还顺眼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看过
但是如果头上是正常的人头,或者牛头,接上下面猪身子,肯定就很别扭
还不如这个猪头看着顺溜
转就是去说别的事情,别和上面重复,但是要有联系,有因果关系
这个需要功力,出句对句都得在一个水平才行
下面继续说省略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颈联虽然没有转感情抒发,但是从颔联的纯景,转到有人活动
由视觉转到听觉
我们看颈联
因为听到竹子喧而看到浣女归来,因为莲叶动而发现渔舟下去
这里面省略了因为什么所以什么
(因为)草枯(所以)鹰眼疾,
(因为)雪尽(所以)马蹄轻
(因为 )水静 (所以) 楼阴直
(因为)细雨(所以)鱼儿出,
(因为有)微风(所以)燕子斜
还有一种特殊句式经常在五言出现,就是列锦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是名词罗列
是不是更省略
类似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
还有就是倒装句很重要
昨天还是前天的,我让仓身懒驴把句子先倒过来想,然后在写的时候倒换过来
当时他的句子好像是 什么来着?忘了
新蕖托宿雨,深草躲鸣蛙
可以先这样考虑,宿雨X新蕖,鸣蛙x深草
可以反复来考虑去找一个合适的字,然后下笔的时候再倒换过来
这样想出来的字词可能就比较活
正过来反过来这样反复的去考虑
看看用哪个字好
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就是倒装
正常语序是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总之五律的句子要求精炼简洁
有时候为了强调,或者为了韵律,或者为了表达效果,往往会倒装,或者把要强调的那个词提到前面来
就唠叨这些吧,大家需要逐步的练习和习惯,我一来水平有限,二来表达不好,很难把我心里理解到的东西很顺利的表达出来,只能给大家提个醒
剩下的靠大家自己理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