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十法【群资料】
个人日记
01叠字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
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
如:
郁郁佳气; 出句:悠悠岁月;
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02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
比如: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
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出句:不学周郎侠气短;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03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
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出句:作新人,走新路,浏览新楹联,开辟新天地;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
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隔离反复一般用在大段落的开头,能醒目地区分层次,多用于散文,因为对联不分自然段,所以对联创作中基本不需要“隔离”。对联中常用的是连续反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
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
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出句:不言无不可,无不可;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需要说明的人,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何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04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佳品。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05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06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下联: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下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在对联创作中,综合动用多种修辞方法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长联创作中,杂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修辞方法也是可能的。但不是任何两种联格的合用就能形成一种新的联格,复叠法可以说是一种特例。
07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 正衬的目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多用于风景名胜点(以景衬景)和纪念、哀挽死者(以人衬人或以物衬人)。
如: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联,是以前景(帆远、江空)来衬托后景(天阔、月多)。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这是孙中山挽黄兴联。《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再如温州梅雨潭联: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上联用晴天也细雨纷飞来反衬飞瀑总是雾气蒙蒙;下联用夏天也清凉宜人来反衬寒潭四时清幽凉爽。 动、静的变化反衬在风景名胜联中应用也很多,可以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噪”和“鸣”的动态,来反衬“静”与“幽”的静态,这是以动衬静。也有的对联以静衬动,如扬州净香园联:
谷静秋泉响;
楼深复道通。
需要指出的是,反衬与对仗中的反对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反衬只是以事物的一面衬托另一面,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属于正对,而不是反对。
08顶真
顶真,又叫顶针、联珠、链式结构等。顶真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节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出句:武汉汉江江有汉;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字。
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小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
如前面所举的“寿比南山”联,多达十次顶真。此联还有另一面目: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
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09照应
照应,又称接应,即在制作对联时后面的文字与前面的文字形成呼应的关系。它可分为明暗两种:明接是文字关系,暗接为逻辑关系。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大段骈文插入描写,多用明接,即将原来语句(或词)照样录出,并加以引申。
如写景的:
东西密摆,南北成行。东西密摆彻云霄,南北成行侵碧汉…… (《西游记》第八十回)
如写事的:
轰天炮响,震地锣鸣。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震地锣鸣,万仞山前飞霹雳…… (《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这类明接,比较呆板,对联很少有这样用的,恐怕与对联讲究凝练的属性有关。对联中明接多用词来照应,
如一副巧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出句:文似山,会似海,文山会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联中“山海、意形”四字前呼后应。然而这种明接特点并不突出,可同时兼有复辞、总分等方法在内。最能体现出特征的是暗接,即把前面提到的事物,在后面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之暗相接衔,文字上重复,内容上却浑然一体,倍生趣味。
如巧对:
水月寺鱼游免走; 出句:龙卷风沙沙满地;
山海关虎啸龙吟。
上联地名水月寺,水中有鱼,月中有兔(玉兔),为暗接;下联地名山海关,同样,虎暗接山,龙暗接海。
再如:
日月循环,兔走天边乌入地; 出句:
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
联中,乌暗接日,兔暗接月,鱼暗接湖,鹤暗接山,都有较强的内在联系。
逻辑性更强的是下面一副人们熟知的巧对: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 出句: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喜鹊是吉祥物,闻之有“福”,乌鸦在民间是不祥之物,人们以为闻其啼则有“祸”,燕子南来,适春之时,大雁南飞,当秋之令。其暗接技巧,十分高超。
10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出句: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借代分旁代与对代两种主要形式。旁代的本体是主干事物(不出现),借体是伴随事物。
旁代有四种情况。
1.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替代。如一副中秋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飞轮、明镜(以及玉盘、银盘等),都以其圆、亮的特点替代月亮,轮影代月影,镜光代月光。
两列翠微吟岳麓,
一泓澄碧画潇湘。
这是当代诗人田牧先生《春游湘湖感赋》一诗的首联,“翠微”代指山,“澄碧”代指湖。
2.用人或事物的所在替代。如孔庙对联: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联中,泗水,即泗河,流经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用以替代孔子;杏坛,位于孔庙内,相传为孔子讲学处,用以替代儒家学说。
3.用物品来替代。这在对联中用得较多。有用物品替代物品的。如用丝竹替代乐器:
无丝竹之乱耳; 出句:
乐琴书以消忧。
有用物品替代人的,如湖南醴陵红拂墓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
4.用名称来替代。这也是对联以及诗词古文中常用的。可以用人物的尊称、别称、官职等替代人物。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
可以用事物的俗称、代称等替代事物。
如旅店联: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对代表现为全体与部分互代,抽象与具体互代,普通与特定互代,原因与结果互代。如以全体代部分:
宋人方守株待兔;
大道以多歧亡羊。
这是郭沫若所拟联,“宋人”指守株待兔者。对联中常见的是以部分代全体。
如许多春联中常常以江山替代祖国:
江山永固;
日月常新。
再如以特殊代一般:
薛家新制巧;
蔡氏旧名高。
这是一副造纸厂联。薛,指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制出精美的薛涛笺;蔡,为蔡伦,纸的发明者。联中以此二人替代造纸技艺。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
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
如:
郁郁佳气; 出句:悠悠岁月;
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02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
比如: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
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出句:不学周郎侠气短;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03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
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出句:作新人,走新路,浏览新楹联,开辟新天地;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
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隔离反复一般用在大段落的开头,能醒目地区分层次,多用于散文,因为对联不分自然段,所以对联创作中基本不需要“隔离”。对联中常用的是连续反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
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
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出句:不言无不可,无不可;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需要说明的人,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何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04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佳品。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05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06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下联: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下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在对联创作中,综合动用多种修辞方法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长联创作中,杂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修辞方法也是可能的。但不是任何两种联格的合用就能形成一种新的联格,复叠法可以说是一种特例。
07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 正衬的目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多用于风景名胜点(以景衬景)和纪念、哀挽死者(以人衬人或以物衬人)。
如: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联,是以前景(帆远、江空)来衬托后景(天阔、月多)。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这是孙中山挽黄兴联。《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再如温州梅雨潭联: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上联用晴天也细雨纷飞来反衬飞瀑总是雾气蒙蒙;下联用夏天也清凉宜人来反衬寒潭四时清幽凉爽。 动、静的变化反衬在风景名胜联中应用也很多,可以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噪”和“鸣”的动态,来反衬“静”与“幽”的静态,这是以动衬静。也有的对联以静衬动,如扬州净香园联:
谷静秋泉响;
楼深复道通。
需要指出的是,反衬与对仗中的反对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反衬只是以事物的一面衬托另一面,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属于正对,而不是反对。
08顶真
顶真,又叫顶针、联珠、链式结构等。顶真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节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出句:武汉汉江江有汉;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字。
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小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
如前面所举的“寿比南山”联,多达十次顶真。此联还有另一面目: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
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09照应
照应,又称接应,即在制作对联时后面的文字与前面的文字形成呼应的关系。它可分为明暗两种:明接是文字关系,暗接为逻辑关系。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大段骈文插入描写,多用明接,即将原来语句(或词)照样录出,并加以引申。
如写景的:
东西密摆,南北成行。东西密摆彻云霄,南北成行侵碧汉…… (《西游记》第八十回)
如写事的:
轰天炮响,震地锣鸣。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震地锣鸣,万仞山前飞霹雳…… (《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这类明接,比较呆板,对联很少有这样用的,恐怕与对联讲究凝练的属性有关。对联中明接多用词来照应,
如一副巧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出句:文似山,会似海,文山会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联中“山海、意形”四字前呼后应。然而这种明接特点并不突出,可同时兼有复辞、总分等方法在内。最能体现出特征的是暗接,即把前面提到的事物,在后面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之暗相接衔,文字上重复,内容上却浑然一体,倍生趣味。
如巧对:
水月寺鱼游免走; 出句:龙卷风沙沙满地;
山海关虎啸龙吟。
上联地名水月寺,水中有鱼,月中有兔(玉兔),为暗接;下联地名山海关,同样,虎暗接山,龙暗接海。
再如:
日月循环,兔走天边乌入地; 出句:
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
联中,乌暗接日,兔暗接月,鱼暗接湖,鹤暗接山,都有较强的内在联系。
逻辑性更强的是下面一副人们熟知的巧对: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 出句: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喜鹊是吉祥物,闻之有“福”,乌鸦在民间是不祥之物,人们以为闻其啼则有“祸”,燕子南来,适春之时,大雁南飞,当秋之令。其暗接技巧,十分高超。
10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出句: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借代分旁代与对代两种主要形式。旁代的本体是主干事物(不出现),借体是伴随事物。
旁代有四种情况。
1.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替代。如一副中秋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飞轮、明镜(以及玉盘、银盘等),都以其圆、亮的特点替代月亮,轮影代月影,镜光代月光。
两列翠微吟岳麓,
一泓澄碧画潇湘。
这是当代诗人田牧先生《春游湘湖感赋》一诗的首联,“翠微”代指山,“澄碧”代指湖。
2.用人或事物的所在替代。如孔庙对联: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联中,泗水,即泗河,流经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用以替代孔子;杏坛,位于孔庙内,相传为孔子讲学处,用以替代儒家学说。
3.用物品来替代。这在对联中用得较多。有用物品替代物品的。如用丝竹替代乐器:
无丝竹之乱耳; 出句:
乐琴书以消忧。
有用物品替代人的,如湖南醴陵红拂墓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
4.用名称来替代。这也是对联以及诗词古文中常用的。可以用人物的尊称、别称、官职等替代人物。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
可以用事物的俗称、代称等替代事物。
如旅店联: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对代表现为全体与部分互代,抽象与具体互代,普通与特定互代,原因与结果互代。如以全体代部分:
宋人方守株待兔;
大道以多歧亡羊。
这是郭沫若所拟联,“宋人”指守株待兔者。对联中常见的是以部分代全体。
如许多春联中常常以江山替代祖国:
江山永固;
日月常新。
再如以特殊代一般:
薛家新制巧;
蔡氏旧名高。
这是一副造纸厂联。薛,指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制出精美的薛涛笺;蔡,为蔡伦,纸的发明者。联中以此二人替代造纸技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