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个人日记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的代价,能够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报的银行就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
好像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享受,这是不讲道理的享受,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报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应享的福,享完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因为这种关系,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
我们做人,要明白这种道理。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现在讲一个受苦的公案,作为参考:“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没有皇帝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他前生是个沙弥,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还是个小沙弥而已。他做沙弥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于是乎,对大家宣布:“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丈的话,不以为然。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而不听方丈的命令,因为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共议:“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这个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这事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省 思: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
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么?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
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
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雪峰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
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我们这样下去,是造作非福业的。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善根福德回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发愿回向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我愿借身体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拜佛念佛念经持咒供灯
愿以诸功德全部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众生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愿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所有业障罪业全部消灭
皆得佛智 离苦得乐 往生净土
我发无二最上心 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 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 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于世间 解脱众生三有苦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合十顶礼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 善哉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评论
竹海听涛
南无阿弥陀佛[em]e163[/em][em]e163[/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