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庄春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个人日记
大部分的人,懵懵懂懂地来到了这个世间,经过了十几二十年学习成长,然后才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紧接着而来的家庭与经济上的需求,又让大多数人陷入另一段紧迫的忙碌期,或为生活而奔波,或为名利成就,自我价值肯定而追逐。
当能够放慢生活的脚步,稍歇一口气时,很可能三、四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此时,但见发已参白,力有不逮,处处浮现岁月不饶人的痕迹,憟然惊见,老之将至矣。
也不管您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往昔落在自己肩上的担子,终究要逐渐地被岁月给卸下,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来不及填补,或无法填补的空虚无措。岁月的无常,真是无坚不摧,连过去所肯定的人生意义,或许都还会再度地感到迷惑而动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近,越来越浓的死亡阴影。
此时,向前望去,看不到死亡之后,究竟会是如何,好似笼罩在一片「生命的迷雾」之中,不知道要通往何处,甚至绝望地怀疑已无去路,一死百了。
不禁要问:就将要结束了吗?就这样地过一生了吗?为什么要来这人间一遭?向后望去,顶多也只能追溯至儿时的一些片段回忆,却看不到生命到底从何而来。这真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禁再度又问:为什么要来这人间一遭?
人们对生命的迷茫,莫过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了。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一直在不确定中,那么,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始终会有虚无缥缈之感。自古以来,人们不论在科学、哲学、宗教等各种领域,没有不曾用心尝试探索这个主题,试图提出解答的。
有的只愿意忠于眼前有限的观测能力,以为人类只不过是精卵的结合,当人一旦死亡,就是全部的结束。这类的观点,不免有对人类能力过分高估的傲慢,以为观测不到,无法定性定量的,就是没有。这当然是一种失之局限的狭隘,看似客观,却是流于自我中心的主观,仍然不离偏执。
表面上来看,持这类观点的人好象很笃定,但实际上,也还不免将对生命的迷茫,投射在这个世界到底如何形成;人类到底又从哪里来的探究上。
另有一类,透过禅定精神力量的锻炼,能感受到人类深隐细微的精神状态,提出生命不只是精卵结合的物质躯体而已,肉体崩坏后,还有一股心灵力量的延续,强力主导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形成。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说的「轮回」。
谈到轮回,就必定会涉及所谓的过去生、现在生以及来生等「三世」,所以,有时候也说成「三世轮回」。能够形成轮回的关键,在于心灵的精神力量,所以,轮回的范围,当存在于所有具备心灵活动能力的生命之间,并不是只限于人类而已。
轮回的观念,早在释迦牟尼佛出生前四、五百年,也就是印度婆罗门文化的《梵书》中,就已经萌芽了,并且在接下来的《奥义书》中,成熟地表现出来。到了佛陀时代,轮回思想已经是印度思想文化中的一个主流了。
伴随着轮回思想一路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所谓的「业力」说。谈轮回离不开业力,谈业力也离不开轮回,可以说,业力是轮回中的一个重要机制。什么是业力?业力的本质是什么?业力的产生与作用的机制,又是如何?
这在当时印度各个学派或教派中,或有不同的主张,但大多数都同意,业力是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形成的,并且能够藏存于具有心理活动能力的生命体之中,形成一种潜在的势力,于往后适当的时间,会再度地被引发、作用出来。
除了业力之外,还有一些与轮回思想密切相关的,是解脱的观念与修行的开发。解脱的思想,是轮回思想成熟以后,进一步圆熟的发展,修行的开发,则是为了落实解脱理想的实现,而后才有的,这与业力思想比轮回思想更早萌芽,然后与轮回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有十分圆熟的发展,略有差别。
死亡,算得上是生命里最大的变化与冲击了,可能会引起人们巨大的恐怖与痛苦。轮回思想的开发,拓广了人们生命的视野,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然而,如果进入更深一层的思惟,必然会发觉,原来轮回是生命中最大的束缚。进一步地寻求束缚的解除,就有了修行。当轮回的束缚解除了,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也称为涅槃。
业力、轮回、解脱、修行,既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印度主流文明的一部分,那么,佛陀对这些思想的态度,尤其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关系密切的轮回思想,又是持怎样的态度呢?佛陀也主张「三世轮回」了吗?
如果从早期《阿含经》所记录的内容来看,佛陀的教说重心,的确是放在当下烦恼的解决,而不是以轮回为主轴的。不过在《阿含经》中,确实也不难发现一些经文,明确地显示了佛陀是肯定三世轮回说的。
例如,佛陀曾说:「我自忆宿命」如何如何,以叙述佛陀自己过去生修行的种种,作为对佛弟子教诫教说的题材。又如,尊者目揵连看到许多天界众生,围绕在佛陀身边听闻佛法,就问佛陀说,他们之中,有过去生曾经跟随过佛陀,听闻佛法的吗?
佛陀对大目揵连说,的确如此,他们之中,「有从宿命闻法」,「身坏命终,来生于此」的,因为他们过去生中就听闻佛法,勤于修学,成就对佛法的不退转,所以,这一辈子虽然转生于天界,仍然勤闻佛法,勤于修学。
再如,佛陀也曾记说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佛子优婆塞、优婆夷死后往生何处,得到怎样的成就,或者有怎样的际遇。这就是佛陀「十力」中的第八力:「宿命种种事忆念」,以及第九力:「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
佛陀可以知道自己过去无数生中,每一生的所在地、姓名、寿命……等等,种种的生平事迹,也可以看得清每一个众生死后生往何处,这正是佛陀肯定有过去生、现在生,以及来生三世轮回的例证。
除此而外,《阿含经》中,也有不少的经文,是佛陀对于众生生死轮回,有感而发的教说。例如,佛陀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其中,佛陀以「长夜」来形容生死轮回,一方面表示了众生在生死中,诸多苦迫的负面性,另一方面,也表示了众生在生死中,对轮回浑然无知的迷茫。
而以「无始」来形容众生的生死轮回,虽然让凡夫的我们很难理解,但是,这正是「此故彼」、「无始无终」缘起思惟下,最适当、最相应的陈述。原来,在缘起观的观照下,一切的存在,都是辗转相依,环环相扣,永无止境的,哪里能有一个真正独立的开端呢?有的只是人为的规定,在划定范围里的假设开端罢了。
除此而外,「无始」也表示了众生的过去,有数也数不尽的生死。所以,若从修行以趣向解脱的角度来看,光是好奇地去探究、讨论无穷尽过去生的种种,对当前烦恼的止息,终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因此,佛陀会说:「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
对缘起法能如实知见的圣者来说,不但不会花心思去追究自己过去生的种种,也不会想要去预测未来生的境遇。当然,这是圣者,或者是解脱者的境界,对凡夫来说,是做不到的。一般平常人对于死亡,对于来生,还是会充满着无知的恐惧,以及不确定的不安。
例如佛陀时代的一位著名居士,佛陀的堂弟摩诃男优婆塞,就十分担心自己「命终之时,当生何处」,而来请问佛陀。佛陀告诉摩诃男说,不用去担心临死前那一刻的情况,也不用担心来生会如何,因为你平常已经勤于修学佛法,受到佛法长时间的熏陶,来生必然能向上、向善,生于善处,这种情形就像一棵一直向着某一个方向长的树,当树根被斩断时,必定也会顺着那个方向倒下一样。
《阿含经》中,虽然展现佛陀重于烦恼止息的教说,但是,对于如何从这一生的死,相续到下一个新生命的流转轨迹,也有着少量的讯息。为什么只有少量的讯息?可能一方面表示这不是佛陀教说的重心,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这不是一般常人能力可以经验的,多说也无益的缘故。
前面说过,一般人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还会有一股对生命强烈执取的力量,继续延续下去,接续主导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形成。这种对生命强烈执取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一些《阿含经》经文的启发,称它为「有」,或者为「后有」。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新生命形成的这一端,来探索。例如,《中阿含经》中有一则纪录,记载着佛陀纠正了嗏帝比丘的一个错误观念后,继续为比丘大众说生命缘起时,提到有「三事和会,入于母胎」,才能形成新的生命。
具备哪三件事呢?就是「父精」、「母卵」,以及「香阴」。香阴是什么,经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后来部派佛教时代的论师们,依据此段经文而有了一些分歧的看法。但是,根据巴利文版本的中译经文,并不作「香阴」,而是作「识」。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佛陀在为阿难解说缘起十二支中,「识」与「名色」的关系时说,如果「识」不入母胎,胎儿的「名色」(身心)能够顺利成长吗?也可以间接得知,死时对生命强烈执取,延续主导另一个生命形成的,是「识」。
又因为此时的「识」,对生命攀缘、执取的功能最为突出,所以后来的论师,也就将它称为「有取识」,以别于「识」在其他时候的作用。姑且不论名称如何,我们可以明确地获得这样的一个讯息,那就是一般众生在死、生之间,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然而其间仍然存在着某种前后的相续,所谓「此有故彼有」,不是中断的。
那么,死、生之间的相续,形成轮回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人们死时,深沉的意识里,仍然对生命存有强烈的执取力量,这种强烈的执取力量,主要是来自于「无明」与「贪爱」,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无明与贪爱,虽分为二,其实是一,那就是自我中心的「我执」。这是因为,众生任何形式的贪爱,都是为了自我,贪爱与自我感,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离开自我感,贪爱就没有落脚处;离开贪爱,自我感也失落了展现的舞台,只不过贪爱常常是显露在外,而自我感则是潜藏在内。
另就发动与主导性来说,自我感的我执,确实是居于比较关键地位的,所以,只有确实根除了自我感的我执,做到「诸法无我」,轮回的动力才会消失,所谓「此无故彼无」,生死轮回才会停止。经中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就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一旦止息了轮回的动力,就可以说是「无生」了 。
愿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和平,喜悦,慈爱和亮光。
QQ:422061883(转转) 愿吉祥如意
禅修骑行继续招募赞助者,这些钱将用于禅修骑行的自行车装备和宣传推广禅修骑行这项健康环保有意义的活动费用。
关于回报:
一:赞助二百,邀请进禅修骑行赞助群,赠送《家,生活中禅修的道场》这
本书,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足够重视珍惜这本书,带给你一生的幸福生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事情。
修身齐家的九百多位家人视若珍宝,而且是花了一千,二千才得到的。这书到底有多好,只有你收到用心看到才会明白。
这本书,每位修身齐家的家人都是要反复阅读并且背下来的。这不是一本知识的书,而是一本在生活家庭工作中去实践和身体力行并且完成生命疗愈和滋养的书。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投资电影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想法,但众筹新模式的出现为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只要你赞助200和200以上的网友,会片尾字幕段以示感谢;而赞助一万元和一万以上的网友,可以冠以电影出品人身份在片头重点呈现。过一把电影制片人的瘾。而且,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修身齐家这个大家庭值得信赖和加入,会减免二百元费用。
你愿不愿意试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
http://user.qzone.qq.com/526087165/blog/1408513250
五倍以上收益的投资,您敢投吗?(禅修骑行神农架)
http://user.qzone.qq.com/526087165/blog/142122088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