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典故的由来

个人日记

 

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拈周试哗’。”


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先生”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众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丈夫”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子”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太太”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老婆”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爱人”的由来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佩带了一生。
        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穿小鞋”的由来




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走后门”的由来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破天荒”的由来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黑名单的由来




        黑名单一词来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 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和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单上。事情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不少工厂老板把参加工会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雇佣”栏下。于是,黑名单便在工厂主和商店老板之间秘密地传来传去。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法案》,同年12月,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宣布美国处于“全国紧急状态”,正式实行《麦卡伦法案》,他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单,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黑名单的做法由此而固定下来了。


“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以后,妇女逐渐形成缠小脚的陋俗。“三寸金莲”——脚缠得越小越美。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这会儿,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