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从容

散文原创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天,若想盼得哟红军来,满山开遍哟映山红。”

这是五月的一天,一辆城乡公交在弯弯环环的山路上行驶,晓荷姐姐的歌声深情地飘荡在车里,两侧的青山在初阳照耀下发出熠熠的光,映衬着车里二十几人因充满期待而异常光彩的脸。

当第一抹红色透过车窗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大家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呼。万绿丛中一点红,那红色,正在远远向我们证明更大的惊喜即将出现。

果然,过了不久,想象中的景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不,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正午的阳光下,那漫山遍野的杜鹃如一团团烈烈燃烧的火焰,给这连绵不断的巍峨的青山披上一袭最为娇美的长裙。

弃车,上山,赏花。沿着崎岖的仅容一人勉强爬行的小路,我们终于走近了花丛,与一朵朵一簇簇一棵棵盛放的杜鹃亲密接触。你瞧她们,或一枝独秀直插云天,或亲亲蜜蜜相依相偎,或隔绿对望眉目含情,或藏于叶下欲露还羞,阳光里,每一片花瓣都极尽妩媚,每一根花蕊都清香四溢,你甚至舍不得去抚摸,而只是凑上鼻翼轻轻地一芳菲,生怕惊醒了这些花儿的梦。不仅这些,站在山的高处,往下看吧,那才是真正的壮美。 漫山遍野、层层叠叠杜鹃花儿构成了这座山的主题,火红的杜鹃高高低低油绿的枝叶间吐露芳华。她们不似桃李,独占春光。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云蒸霞蔚,无穷无尽,彰显生命的价值。也只有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才能出如此美轮美奂的春之画卷。面对大自然慷慨地馈赠,除了巨大的震撼和满心的欢喜充斥在心间,已经没有任何词汇能够表达此刻的心情了。

杜鹃,又名映山红 。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典故虽不一,但听来皆令人动容。眼前这怒放的花儿,无声地诉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美丽传说,包括后来因此而演绎的更深更广的内涵,善良和正义、坚韧与牺牲,都从这热烈绽放的花儿里传递出来。

我小心地行走在花丛当中,在享尽春色的同时,尽量不去触碰。在五月的骄阳下,一些花儿花期将尽,原本红得通透的花瓣渐渐褪色,露出几分倦意。微风拂过,花枝轻颤,胭脂般的红悄悄坠地。七岁的妞妞用两根手指,轻轻捡起散落在草间的花儿,珍爱地装在自己随身的塑料袋里,她说回去做花茶。对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妞妞来说,花茶自然是做不了的。尽管杜鹃花儿的确可以入药。但妞妞对花儿的态度,却让我想起《红楼梦》葬花的黛玉。可惜,此时非彼时,天真烂漫的孩童又哪里懂得成人的心思。你看一个个兴高采烈的俊男靓女们,恣意采来一束束美丽的花儿,于头上,举在胸前,拍照留念,然后扔下枯萎的花儿潇洒离去。与他们相比,也许这仅仅七岁的孩子更懂花语。

我敬仰这红的如火如荼的花儿,它们成全了山的灵魂,让山有了生命且更加生动。我喜欢这红得让人目眩的花儿,它们让蓝天不再单调,变得更加深邃且悠远。我知道,每一朵正在开放花儿和即将开放的花儿,都积聚了所有的力量,只为了这唯一一次的盛放,我有什么资格去终止它们的生命,来满足我无足轻重的私欲?

杜鹃花儿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六,它的美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想将它移植庭院,成为自家园林深处的一处春色。“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就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都忍不住尝试过,可惜也能如愿。大概,作为山之灵魂的它,一旦离开故土高山,便再无苟活之理了,称它映山红,何其贴切。就算个别地域的杜鹃移栽成功 ,或装饰园林,会制成盆景,但试想一下,背离家园的杜鹃,即使勉强成活甚至开花,无论气势还是花姿,又岂能与这漫山遍野广袤苍宇的杜鹃相提并论?又如何吸引一批一批的追随者跋山涉水前来欣赏?

“杜鹃花开也从容,漫山遍野皆殷红。从不与春争姿色,自有真情在其中。””沉思中,我拍下一张张杜鹃花儿飒爽骄人的英姿我明白,这是杜鹃花儿回馈我的最丰厚的礼物了。如此,足矣!
 注:部分照片来自群相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如云流水

好一朵如火如荼扎根深山的杜鹃花![em]e120[/em]

茶香苑

南岭杜鹃山水境,羞傻昔日陶渊明,王母众神惊眼看,七女窃舞长相从。借问胜景哪里有?不在世外在山中。

夏天的日子

好文章,被开头吸引,闲了再读,文章越写越好,继续努力,

夏天的日子

写的真好,我拜读了好几遍,感慨万千,美女作者,让我食顿文化大餐,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可以与醉酒比美,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体会到作者热爱自然,对映山红情有独钟,和对植物的爱对护,对不文明,随意掐花折技的游客的俾视,向往美好的生活,如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异彩分成,不要单调,乏味,一些优美的语句,有生活哲理的句子,让我陶醉了,希望整理好,保存好,退休了写成散文∥集,发表,

伊莎贝尔

我等着看你的散文集!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坚宁一个爱写作的习惯,你会成功的!

云诗雾画

如此纯粹的美文!如此优雅的情思!如此珍爱生命的情操!如此婉约的警言!

九类半人

我不喜欢看景色,喜欢看你的文章,这篇很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