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弟子相(二)

佛学花园

接上篇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我们应该这样做,这是《般若八千颂》上说的。般若分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世尊说的《大般若经》有好几分,《八千颂》是略的,最简单的一种。《般若经》告诉我们:如果法师对于来求法的人,现出来的样子好像是发脾气、责骂,那个时候不但不要这样想,对自己的老师不应该退舍,还要「增上希求」──应该更希求。平常我们遭遇到一点点不如意,就觉得不行、不行,算了吧!以前曾经讲过一个公案,河西狮子慈明尊者去寻访善知识时,别人一看到就说这老师怎么这样,但是他不退,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最了不起的大禅师。我们看看密勒日巴尊者,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就晓得怎么做,所以不可以厌烦,应该跟着老师,不应弃舍。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九心当中最后一个是船心,就像船一样。船有什么特点呢?不管什么东西它都载,而且方向没关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反正老师给我的任何东西,要我怎么做我都去做,这是船心。总括上面四个大纲,九种心情,就是我们亲近善知识内心当中应具的根本条件。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关于「信」的内涵简单说一下。我们能不能契入佛法,以及契入了以后能不能增长,完全靠信,所以在经论上面非常强调「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真正要进入佛门必须要有信心,这一点跟世间是共同的,世间没有一件事情例外,都有这个特征。不过要细分的话,就有很多种,有的具有信的本质,有很多只是具有信的功效而没有信的本质。什么是信的功效或者信的本质呢?譬如我们看小狗,主人给牠好吃的食物,牠就会跟着,主人哄牠,牠会很高兴摇摇尾巴绕着转,因为牠相信主人。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相信了以后牠就跟着你,照着牠内心当中所接受的概念去做,这个是有了信心以后的行为,但不一定具足信心的本质。有了信心以后的行为是所有的有情所共,这个我们必须了解,后面会仔细说明这一点,但是信心的本质那就不一定了。特别是佛法里所讲的信跟世间的信很不一样,有共通的一面,也有不共的一面,为了避免跟世间的信混淆,所以简单说一下。即使佛法里面的信,假定我们停在这个阶段没有提升,最后也会走到迷信去。扼要地讲,迷信有两种:有一种是所信的对象是不正确的,还有一种是不论所信的对象正、不正确,但是自己内心对这个信是糊里糊涂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于所信的对象是不是正确,我们不一定能够了解,而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纯正也不一定;但是信了以后我们会步步地深入,把问题真正地解决,也能够像我们所信的有究竟地认识、了解,那么这个就不太一样了。这里不细说,我只是简单地把佛法所讲的「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为什么要智为能度说明一下。  

到底佛法信些什么,什么样才是佛法所说的信心?真正说起来,应该分成三部分:第一个,我所信的是什么,这是以所信的对象这一点来讲;第二个我以什么心态去信,这是就自己的内心来讲;第三个产生了这样的信心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简单来说,佛法里面所讲的所信的对象是究竟的真理,不过由于我们对于整个的佛法没有深刻地了解,所以不大容易向各位说明。要讲这个问题要花很长的时间,现在只是简单以唯识的说法来说明。唯识对一切法的法相有比较严密的定义,这个定义对我们一般修学佛法而言已经很实在了。  

所有的法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信」属于善法,贪、瞋、痴是恶法,有很多东西无所谓善、恶,那就是无记。佛法里的「信」本身是善法,跟世间的信不一样。法相中对「信」的定义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实、德、能」就是所信的内涵,「实」是实在的、真实不虚的,也就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的苦、集、灭、道四谛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生活在世间无非是为了要求离苦得乐,佛法真正谈的就是苦乐问题;世间的真象,只有佛看得清楚,这个内涵不外乎二谛、四谛(谛是真实义),比较仔细一点是从苦、集、灭、道这四个角度去看。所有我们看得见世俗的这些东西,它本身都有一个特征──苦性,至于为什么是苦,《广论》在后面会有很正确的说明,对于这个苦我们应该了解。那么为什么有苦呢?因为造了苦因。苦的因是什么呢?无明是根本,以及由无明而引生贪、瞋、痴等烦恼,由于烦恼就会造业,造了恶业一定会感得苦果,所以苦的因叫集谛,「集」是招感,只要造了这个因一定会感得苦的果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呢?以世间来说,有很多事情不能解决,我们想解决也没有用;而灭谛就是指出有人已经解决了,产生出来的效应是这样的,只要把所有痛苦以及痛苦的因拿掉,痛苦自然就没有了,这种状态叫「灭」。那怎么样才能够达到呢?要修正确的方法,这叫「道」。以上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实」的内涵。  

那么这个道理由谁来告诉我呢?是不是真的能够达到呢?佛就是典型的达到的人;他为什么能达到?依着正确的方法,佛法就是佛达到了以后所告诉我们的正确方法;照着佛所说的正确方法去修行的人就是僧,这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因为认识错误,所以枉受生死,自讨苦吃;现在唯有认识了正确的方法,实在地去做,才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才是功德。只有三宝具有真实的世、出世间的种种功德,所以「德」就是指三宝。「能」就是业果;染污的业感轮回的果,清净的业能够跳出生死轮回,所以照着佛告诉我们的业感缘起的道理去做,就确定能够让我们产生离苦得乐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你不照着去做的话,这个业一定有能力把你绑死在生死轮回当中受种种苦。  

所以说信实、信德、信能,这个才是真实不虚的、的确有功德的,照着去做也一定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于这个道理深深地忍可(就是内心完全接受),所以叫深忍。我们现在对于别人认为是好的东西不一定相信,但假定内心彻底相信了,一定会无条件地接受。现在我们既然想求离苦得乐,了解了苦乐的真相以及原因,自然会启发内心中的希求。所以有了前面的正确的认识以后,就会产生乐欲之心,很好乐这个东西。平常我们一般人所欢喜而乐此不疲的是什么?贪、瞋、痴。这是我们所习惯的,可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真实究竟的好处,唯有三宝才能。对这一点如果理路不了解,就不能产生这样的深忍。所以深忍是对于三宝的功德等等,有了了解以后真正深深地忍可于心,这种状况也可以叫做胜解心,很深入地了解,内心完全被它说服。  

有了这个心以后,下面是「信为欲依」,就是由于想要得到这个东西而产生一种乐欲,愿意照着去做,这个是由于深忍所产生的结果。所以,那时就会照着佛所告诉我们的法去做,净化自己的内心,产生心净的效果。总之,这里边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对所讲的道理了解、忍可了,这是因;了解了以后会愿意去做,这是果;然后做的过程当中,会净化自己的内心,这个就是信的性相,所以叫心净为性。  

所以我们现在说信佛,必须看看信了佛以后,你的内心净化了没有。如果遇见一点事,烦恼就非常炽盛,那你这个信是嘴巴上面的,没有用。佛法的信跟世间的信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照着这个次第渐次改善的话,内心当中会越来越清楚明白,对事情的真相看得越来越正确,由于这样不断提升,智慧就渐渐增长。这个信之所以得到,必须经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而此四者也就是智慧生起的必然的条件。一开始必须有信,所以说「信为能入」,信了才会如实地照着去做。在这种情况之下,内心渐渐净化,于是越来越清楚,对事情的真相看得越来越正确,以致于最后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程度。  

智能可以分成文字般若、观照般若,然后是相似、分证、究竟等等。我们刚开始听到的是文字义理,这时我们内心当中会对它产生初浅的信心,所以信跟智之间有这样的必然关系。这一种信我们不能说它是迷糊的,它用道理说服我,透过文字般若使我们产生胜解,由于这个胜解、深忍而相信它愿意照着去做。所以文字般若下面就是观照般若,完全照着它的方法来观察自心;这在平常我们生活中是没有的,我们有的是无明、习性,反正我要这样做就这么做。透过这样观照,依理去做后,产生的境界叫「相似」,渐渐能够出现跟法有一点相应的状态,这是透过前面的信心,内心渐次净化,也可以说是智慧渐次地增长,最后乃至分证、究竟,分证就是地上菩萨,究竟就是佛。所以信跟智有它首尾相关的根本条件在。  

现在这些正确的理念在我们脑筋当中完全没有,我们无始以来所习惯的都是无明、惑业。对于理路或是经验上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根本连知道都不知道,遑论其它。就算是知道了以后,要想真正走进去,也一定要有人引导。假定你对他不相信,能学得上去吗?这个是世、出世间共同的,特别是佛法。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对学佛而言,「信」是极端重要的。所以下面说当我们信心不纯净的时候,对佛法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的。眼前这个时代好像信佛的人很多,对引领进入佛门的方便来说,我们还是很肯定及赞叹他,但是要想步步深入,普通的这种信心是不够的。以上是简单说明信的特点,这是最重要的根本,实际上本论一路下去,步步深入,所谈的问题无非都是这个。现在这里不细讲,只是先告诉我们信心的重要,用很多经论来印证,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个方法渐次去做,因为只有相信了才愿意照着去做,如果不相信是不可能照着做的。  

科学上面有这种看法:你总要说服我,要讲道理我才相信你。这个是目前世间共同认可的,但实际上大有问题。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世间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对于真理是要讲清楚了我才相信。请问科学家们是讲清楚了、了解了真理后才相信的?还是从不了解,先相信、肯去学才了解的?如果不是先相信、跟着去学,他有没有机会了解?这是找不出一个例外来的,所以世间非常颠倒。我们虽然不是科学家,可是我们从小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我们去学校念书,老师就告诉我们这个字这样写、这么念。你因为相信他才跟着他念,如果你不相信他,他告诉你这样念,你就不会跟着他,而是照自己的意思,这样你能学得好吗?老师叫你去做实验,你不相信他,自己做自己的实验,你可能学到老师的东西吗?本来世间对这个道理就是一片模糊,这个问题我们不去细谈它。将来一旦我们遇见这种状态,乃至于我们自己内心现起这种概念,如果了解了这个道理,会晓得这是烦恼来了。如果看见旁人这种情况的话,我们有机会可以指给他看,不过不一定能说服人家,我们要了解,真正烦恼来的时候不是用道理可以说服得了的,后面会告诉我们这个特点。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个行相,这个认识对我们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先说「信」的功德。「信」的内涵是净心为性,如果我们并没有产生真正仰望的心,不照着去做的话,产生不了效果的,所以一开头一定先说它的功德。就像我们相信三宝,怎么会相信的呢?因为了解佛有无边的功德,而佛的功德是由于法,如法去做的是僧,我相信了这些,才会产生羡慕之心,所以要先讲这个好处。同样地,现在讲信,信有什么好处呢?「信为前行如母生」,信是根本,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一定从母体出生,根本如果没有,后面就不必谈了。所以学佛第一个根本是从信出生的。出生了以后要守护,譬如刚出生的小鸟,如果母鸟不管牠,那么小鸟非死不可。我们人乃至于一切生命,生出来以后不管他是不行的,不但要守护还要使他增长。同样地,所有一切佛法的功德都是从信而产生的。  

反之,对于信最大的伤害,或者说能够障碍生信,使我们进不来的是什么呢?疑,怀疑。疑有两种:一种是跟净信相对的疑。现在这里指的是这种疑,这是个恶法。另外一种疑,譬如说我们想要理解,在没有清楚之前,想要追究到底,虽然我相信但又的确不太清楚,所以要把它弄清楚。这两种疑不太一样,前面这个疑是一种恶法,一定要靠净信心才能拿掉,没有其它的方法。我们通常会坚持:「你要说得有道理我才相信!」这种话根本是错误的,但是我们还振振有词。这种疑要拿掉,拿掉了以后才能够生信。「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信心以后才愿意去做,而且会勤恳地努力去做,这个勤就是佛法里的精进。  

精进有个特点,就是「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佛法里的精进不是普通的努力,有很多人做坏事也很努力,这个不叫精进。佛法的精进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修行善法,断除种种恶法,依照着佛法增长一切的功德,不怕一切困难地去努力,这个才是精进。当善法欲生起来了以后,就会努力去精进,精进的结果是「满善为业」,这个是信的功德,这样所有的善法才能够慢慢地圆满,能够这样才能度脱诸暴流(暴流就是生死轮回)。因此「信能表喻妙乐城」,这里用一样东西来比喻它──就像一个真正最快乐的地方。快乐有两种:有一种快乐是会失去的,而妙乐是究竟圆满不会失去的,透过信可以到达妙乐之地。  

前面说信是心净为性,能够令我们内心的浊秽净除,实际上浊秽就是以我执为根本的种种烦恼。我执主要的行相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慢心高涨的人,如果信心生起来了以后,慢心就会慢慢降低,乃至于最后消失,生起真正的恭敬。所以先有信才有敬,内心的高慢拿掉了,才能真正努力策励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说「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有了恭敬,慢的高山就拿掉了,然后功德的善法就进来了。信是这样地重要,所以说是「最胜财藏足」。财藏就是宝藏,这个宝藏不是世间的,世间的宝会被人家抢走,而这个是最殊胜的法财,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得走的。要到那个宝藏库里去需要脚,信就像两只脚;没有脚的话,虽然有宝库你也没办法去。最后是「摄善之本犹如手」,它含摄种种的善法,我们要想获得就要如实地去做;就像虽然有种种宝贝,我们还要用手来拿。上面是比喻以要到达一个宝库来说像脚,到达了要去拿像手,根本都在信上面。下面另外引经说明。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导师是指佛,请问佛是怎么来的?是靠有信心而来的。换句话说任何一尊佛,他最开始的时候一定都是从信趣入佛法的。其次,我们现在要学佛,必须要跟一位老师,老师怎么来的?我们要有信心,愿意相信他,他才有可能引导我们,最后使我们成就像佛一样的功德。这里的具慧不是聪明,世间有很多人脑筋非常好、很机灵,乃至于能说善道,但是不一定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依于信。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生白法(白法就是善法),如果没有信的话,白法生不出来;就像种子被火烤焦了,是种不出东西来的。法尊法师的演讲集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种子烤焦了以后虽然不能生苗,但是没有害处,而且即使长不出真的苗芽,它还是可以吃;可是我们如果对三宝、业果不信的话,就会做坏事,这就很糟糕了。如果碰不到,也无所谓信不信,因为根本不晓得有这样东西。但是我们现在在佛门当中,如果能相信,就可藉由这个净信心来增长自己,因为靠着信心我们才能够如法去做,净化烦恼;否则烦恼现起的时候反而会自害害他。有信心就进,没有信心就退,所以说一切功德的根本是在信。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看过《阿底峡尊者传》就知道,种敦巴尊者是阿底峡尊者的心子,是能够究竟传持阿底峡尊者法脉的唯一传人。他曾请问阿底峡尊者说:「在藏地有很多修行人,但是为什么修了半天,小小的功德有一点,殊胜的功德却没有呢?」尊者告诉他:「大乘功德能生多少,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师长。现在你们这些藏人(这里虽然是指藏地,实际上普遍都是如此,现在我们比起藏地又差了十万八千里),都把自己的尊重看成凡夫,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生得起功德呢?」下面就举一个实例。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

有人到阿底峡尊者前面请他教授,声音很大。这里为什么这样讲呢?世间人很讲究礼貌,而佛法里更是重视恭敬。当我们遇见一位真正的高人,乃至于一位大官或者什么的话,内心当中是不是会很谦下?世间尚且如此,我们现在要学出世间的佛法,居然对师长没有礼貌,可能学得好吗?我们平常很容易讲很多道理,但唯有真的实际上去做,才会体会得到。换句话说,这个人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对师长的一分净信,所以毫无礼貌。因此阿底峡尊者就答:「哈哈!」这有它特别的意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你自己体验了才能够了解。勉强来说,这个人内心当中并没有从净信而产生的恭敬心,阿底峡尊者看到这一点,所以回答的时候,就说我耳根好得很,假定我耳朵不好,你大声地吼还有道理,但现在并不是这样,你不必这么大声吼。其中究竟深远的意义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从这地方试着体会一下。  

尊者说:「你不是要请教授吗?真正重要的教授是『信心信信』。」什么是最重要的教授?你要有信心。这个信心、信信的内涵,我曾经问过藏系师长,在藏文本里面这两个是同一个词,重复说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以前没看到藏文本时,我的解释是第一个先说最最重要的是净信心,第二个再特别强调净信心的重要。你相信他,愿意照着去做,那自然而然你会有像他一样的成就。其实佛法的特征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佛法本来就是缘起之法,简单扼要地说,缘起就是指因、果种种转变的道理。在十二缘起当中,怎么样从因到果,有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哪一个业先感果,这一点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假定你相信佛法,内心以这个为主,你自然而然这一方面的果就呈现出来。所以如果有人讲了很多道理来否定佛法,一定要你说服了他,他才相信,这种人不必跟他讲,也可以说这种人善根不够。以我们学佛来说,这种是最可怕的恶友。刚开始学的时候,信是必须的条件,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好像不讲道理,其实这个原则是共通世间的,就算科学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要慢慢去体会,这个道理要讲给自己听,反复照这样去想渐渐就会了解,也自然而然会从对我们最有利的那方面去看。后面为什么要讲观功念恩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此。  

要想做到后面的观功念恩,要靠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而然愿意从功德面去观,就算他没有功德,你也可以看出功德来;反过来说,就是他有功德,你也看不见,也不愿意去看。对我们学佛的弟子,有一个明确的榜样,就是在《法华经》上面,世尊说他最感谢的人是提婆达多。请问世间的人还有比提婆达多更恶劣的吗?世间上是不可能找到第二个提婆达多的了。换句话说,世间最坏的坏人,佛却觉得他是大恩人,而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居然看出去都没有一个恩人,那到底是我们错?还是哪里有问题?在这一点上面,当年我的老师曾经从各方面教诫过我很多道理。我们现在看很多事情,以世间科学上的说法,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见、认识的投射;或者拿佛法来说,我们是用识去认识一切事物的,可是我们的认识作用是个染污识,就像戴了有色眼镜,怎么能看得见外面的真相呢?所以透过佛法了解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不会随顺自己的烦恼,做这种莫名其妙的挑剔;而且也只有一个办法──相信佛告诉我们的,然后亲自去证明这件事情。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去证明,不能不证明,所以说「智为能度」。一开始接触时,是因为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说服我,进来了以后,还要努力照着他的方法去做来证明它,这一点要非常重视。

【信为极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现在这里强调的是信师长。前面讲的信实、德、能等等,要靠师长才进得去。有了对师长的信心,后面的成就都能生起;若对师长没有信心,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有,所以它是根本。下面是金刚手菩萨问佛,金刚手菩萨在密教里是秘密主。佛告诉金刚手菩萨说:「身为弟子的人对于他的阿阇黎(阿阇黎是总举师长,师长有许多种)要怎么看待呢?你对佛怎么看,那么对你的师长就应该这样看,换句话说,把师长看成佛。假定能这样的话,这个善会一直不断地增长,而且很快就能够成佛,利益一切有情。」密教里特别强调这一点,显教也是一样。毗奈耶是戒律,戒是共通于大小乘的,换句话说,不管是经藏、论藏、律藏,或者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这样讲。  

前面是举出宗要,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是假定我们了解他是佛,那么我们对佛就不会寻找过失,会思惟他的功德,这个很重要。前面说过为什么要信实德能(就是相信三宝的功德),因为你相信三宝有这么大的功德,内心当中就会愿意去学。假定你觉得某一个对象一点功德也没有,只有过失和种种错误,你一定不愿意跟他学,内心中会排斥他。现在你要学的东西,是不是必须要从老师那里来?你看到老师的过失以后,还愿意跟他学吗?请问:最后的结果是对老师不好?还是对你不好?你把他看成佛,他不一定真的是佛,你把他看成地狱种子,他也不一定真的是地狱种子;但是你把他看成佛,照着他的话去做,你可以成佛,你把他看成地狱种子,内心见过、排斥,结果是下地狱。请问你愿意选哪一个?所以这地方是有很完整的道理来告诉我们的,前面举经文说明这个宗旨,「此诸义者」以下是说明它的道理,从正面的、反面的都告诉我们,看老师过失的心千千万万不可以有,一定要把它拿掉,然后要观他的功德。观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的确可能有过失,但你若能不见过,对你是有好处的;还有一个是老师根本没有过失,但因为我们的染污识的缘故看成过失,这两种可能都有。现在问题是:我之所以请他为老师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要学好。既然要学好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当中,我们到底要用哪一个?结论是肯定的,一定是观功,不可以观过。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应该取他的德行,绝不要看他的过失,如果你看他的功德,那么你得到成就;反过来,你看他的过失的话,你就完了。下面说我们的师长,虽然他的德行增上,远超过我们(前面说德增是所依止的善知识非常重要的条件),但他的确有一点过失,或者是他没有过失而我们去看他过失的话,那是障碍自己成就。反过来,就算是他过增上,并没有想像当中那样好,乃至于他的过失比我们多,但是因为在他有功德的地方修信心,结果我们自己却成就了。正面、反面都说得非常清楚。  

脑筋机灵跟有智慧不一样,脑筋很机灵的人往往会找出很多过失来,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这样做。你看现在世界上那些最会做坏事的人,大概脑筋都很机灵。并不是说脑筋机灵的人都做坏事,他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只有做好事,这个我们要分别得清楚。因此,假定我们有好脑筋,就应该要好好利用,不要浪费它,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所以说只要是自己的尊重,不管他过失的大小,应该这样想:看师长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要马上想办法断除它。这个是要修的,要去忏悔,用种种方法去对治。万一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放逸、烦恼盛等。凡是犯过失,总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无知,因为我们都在无明当中,这个不细谈。其次就是放逸──原则上我们应该是知道了,但我们不认真去做,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放逸表相上好像没做什么坏事,但是所有的坏事都会跟着它来。平常我们如果不精进,自然而然都是在放逸的状况,轻轻松松没什么事情,聊聊天、喝喝茶,好像很高兴,最严重的就是这个。所以在我们常住有一件事情始终很强调──不准串寮。你有事情去讲可以,如果是去说闲话,这正是生长烦恼最严重的温床。另外是烦恼盛,尽管了解了,却做不到,因为烦恼的势力很强盛,所以还是会寻过失,这个时候要更努力。前面是要断除寻过之心,如果不行,要更努力地去忏悔净除,此外还要防护以后不要再犯。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恶业的力量自然慢慢地减少。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除了断除观过之心以外,我们还要去看师长的功德,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要去观察,看他有戒、或多闻、或信等的功德,使自己放弃看过失的心,努力思惟他的功德。假定我们能够不断这样去做的话,就算偶然他有一点过失生起,因为内心当中一直看他的功德,尽管有时候会有小小的见过心,对自己的信心并不会造成障碍。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心。小孩子是完全无知的,可是父母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孩子无知就把他想得像狗一样,反而还是非常欢喜他,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好处执取的心非常地强盛,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一点。除了父母以外,凡是你跟他相应的、亲近的人,因为你看见他有很大的功德,所以纵使他有很多的错误,你也不会观过。在世间尚且如此,现在我们要跳出轮回生死的根本,居然不这样做,我们怎么修学佛法?进来以后修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信,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要尽量去看师长的功德。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通常我们对自己不喜欢、讨厌的东西,虽然它有很好的功德,但是因为自己见过的心很强,所以尽管它有好处,也都不愿意接受。对自己则相反,虽然晓得自己有各式各样的过失,可是因为我们执着自己功德的心非常强,所以过失完全看不见。凡是这种道理,都是辗转地指出这样的一个特点。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既然现在这个教授是阿底峡尊者传过来的,我们就看看祖师他是怎么做的。阿底峡尊者持的是最最究竟的中观见,他最重要的老师金洲大师,持的却是唯识宗里的实相派这一部分的见解。真正说起来是弟子的见比老师高,但是因为尊者对于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跟金洲大师学的,所以他把金洲大师视为所有老师当中最尊重的,这是很典型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观功也可以观过──假定我们看见了这个事实,从好的方面去看,会觉得这个是大善知识、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是我们应该学的;假定从坏的地方去看的话,你会觉得这很矛盾,一方面说老师是佛,另一方面这位老师持的见解明明是不如弟子,怎么是佛呢?所以如果要挑毛病的话,不用你来挑,我也晓得这个本身一定有毛病的。岂但是祖师,佛有无限的神力、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照理说他是一个完人啊!结果佛的族人通通被琉璃大王杀光了,你说佛慈悲,他怎么不去救他们啊?你说佛有神力,家族都被人家杀掉了,他的神力到哪里去了?他有无上的智慧,懂得怎么解决问题,怎么会没有解决?那么佛还有用吗?你会不会这样想?所以我们真的要找毛病的话,一定找得到,我只是随便举些例子,也是我们平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换句话说,当透过我们的染污识去看时,实在是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以佛法来讲,世间本来就一堆骨头了,不用我们去挑啊!实际上这个情况就是我们自己的善根不够,这种莫名其妙不相信一切的心态,是我们潜意识里最腐败的东西;必须要透过净信,尽量从好的地方去增长,然后照着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净除、改善。  

这个道理说完,有一句话在座每个人都用得上,这地方的提示是我们要尊重师长,实际上真正的信心是要信三宝。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老师容易生信心、容易尊重,可是对同学就不大容易了!这一点要慢慢地学,务必在我们的周围不断地练习,触境逢缘,一遇见了我们就练习,尽量想办法去看人家的功德。经过不断这样努力练习以后,渐渐这个心就能增长,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而且要去看功德,就要用佛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就是开始渐渐拿法来净化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一方面你必须信了以后才会接受它;另一方面,接受以后渐次不断地练习的话,你自己的净信心也会不断地改善、提升。修行本来就是拿这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在内心当中去练习,渐次地改善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可贵之处,一方面它的内涵遍摄两大车轨,所有修行次第都没有缺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么好的法,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学,照着去做,这是一开头给我们最好的教诫。为了要去学,所以要想办法在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境上去练习,因此不但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乃至很广泛地对所有的境,都要尽量地依法去做,朝对我们有利的那一面去增长它。  

修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重新仔细地想一想,要修「信」,有一点非常重要──深忍。怎么样使我们能够对所信的三宝、四谛等产生深忍?必须先要胜解,要得到胜解则要去多闻,听懂了以后去思惟怎样才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利的,反之,什么是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有害的。经过这样决择以后,自然了解真正要做的是观功,这样才可以策发我们的净信,接下来还要念恩。所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如果能够把握得住的话,下面就容易做。观功念恩,最好的是要把师长看成佛;但退到最差的情况来说,你只要记住一个原则:他是不是佛没关系,我要成佛是真的。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就好办了。如果你不信佛当然就算了,你信了佛想成佛,那么把师长看成佛就是必须要的条件。加上之前已经说过的,我们凡夫的心识根本是在染污当中,透过这种染污的习惯去看师长,即使真的佛来我们也看不见。所以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理解的话,视师如佛的概念自然能生起;生起来以后还不够,还要反复地去思惟。我想在座的同学大家都有共同的经验,经过了讨论和自己的观察,这个理路会很明显;但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强,往往因为放逸或者烦恼很盛,讲的时候有,讲过了以后又不行了。所以平常听讲、讨论完了以后,有空的时候还要将这个道理多做思惟。后面会非常详细地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时,效果自然就产生。所以亲近知识、听闻正法的下一步是如理思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