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脆弱的爱情,论《边城》的爱情悲剧
个人日记
指导老师:白浩
作者:吴丽萍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所展示的风景美,风情美,人情美让人难以忘怀,遗憾的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按常理,这块土地滋养出的爱情之花应该开出甜美的爱情之果。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展示边城之美入手,由美导出遗憾。从脆弱的心灵孕育不出甘甜的爱情果实;因自卑而懦弱,因懦弱而失爱情;苗汉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导致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外界经济价值对苗族传统婚俗观念的冲击,四方面展开论述,分析《边城》爱情悲剧的缘由。
关键词:边城 爱情 悲剧
边城之美
沈从文的《边城》给我们展现的风情美,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感动,字字句句刻成了画印在脑海,不能忘怀。
看湘西边境:青石为路,白塔为标,三绕水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溪宽二十余丈,河床大石作底,溪水静静,深及一篙有余,清澈透明。溪中游鱼嬉戏,皆可计数。
观渡口:一船,一狗,一花发老人,一豆蔻少女,是移动在溪水两岸的风景。书中是这样描绘这道风景的:“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允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份生活分离。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同日头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女孩。”
我们在渡口常听到这样的提醒:“慢点!慢点!”
我们在渡口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过渡的人为求心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摆渡人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狗的体贴:船将近岸边,摆渡人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我们听闻了重情重义的妓女:“由于边地的风俗纯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恨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我们见识了最仗义的商人:“顺顺,这个大方洒脱的商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莱钱,一面就这样脱散去。”
……
爱情之悲
这一切的一切,莫不成为传统纯朴民风民俗的经典,使人读了便不能忘却。但我最不能忘却的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每每想到渡船将由一个纤弱少女来掌管,风风雨雨,陪伴她的只有那条老黄狗。或许在某个清晨起来,她会发现老黄狗也闭上了双眼,再也不会对她摇头晃脑了……而她等待的爱情,希望渺茫得近乎绝望。因为那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什么造成了渺茫的希望,无期地等待,使得明明相爱的两个人,生生相离?
(一)脆弱的心灵孕育不出甘甜的爱情果实
翠翠,十三岁的少女:“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怪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成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此段描述可以看出翠翠的美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天然”,不仅外表天然,内心更是天然。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从小无父无母,由爷爷养大,但关于世事人情,翠翠并不知晓。她看到的是青山流水,听到的是鸟语,心灵也像自然界的小动物一样纯洁。就如作者所比喻的那样,她就像从自然界成长起来的黄鹿一样,对周围世界完全听从于心的感受,感到对方不善,或者这种体会是从没有过的,都会让她害怕得立马逃掉。她自然,美丽,快乐,善良,不会伤害别人,也害怕伤害,所以“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愁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翠翠,因自然而美,也因自然美而脆弱,因为不适应就会逃,所以在初遇爱情时,那种从未有过的体验,也会让她害怕得逃,她哪有勇气去靠近,去争取爱情?因为家庭没有女性成员,虽然爷爷交会了她识别人的美和善,却未曾指引给她爱情。或许因为自己的女儿因爱丧命,让身为爷爷的他把那作为雷区,绝口不提,他希望孙女不要重复妈妈的老路,希望她幸福,希望他在自己的庇护下找到爱情,所以他遵从孙女的选择,要求别人走马路。但他却不知道,他把爱情作为雷区教育起来的孙女,却失了苗家姑娘的落落大方,面对爱情,她已羞于表达。
另一方面,由于翠翠未经人情世故的浸染和雕琢,所以不明白对傩送的心理反应原来是少女的心动。她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她自己也仿佛坠入了迷雾。所以她常常有这种情绪:“有时仿佛孤独了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朵云,一颗星凝眸。”其实,长大的翠翠,懵懂的少女这时已有了对爱的渴求,她不再局限爷爷对她的爱和她对爷爷的爱了。但她是不明白这种渴求的,她仿佛想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但她爱观察经过船上的新娘子了,喜欢她们的穿着打扮,还会在梦里去摘虎耳草。这一切属于少女的懵懂,让她觉得害怕而好奇,也羞于表达。她会借口是爷爷想去看龙船她才会陪她去,其实內心里也渴望见到那个让她不安的人,可当见到了,有害怕,只能闪躲,逃掉。她就像活动在丛林中的小鹿一样,有一天见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小动物,让她觉得喜欢,可爱,好奇,也害怕,所以她只敢躲在一旁观察这只小动物。当她发觉这只小动物也在观察她时,她会害怕得只想逃掉。她不像里面经历世事的妓女一样,知道喜欢和爱是什么。这群刚烈的妓女虽洞察了世事,但对爱的追求,却纯粹得可爱,她们有情有义,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刚柔有度。但对翠翠而言,这种对爱的体验,无异于在渡船上遇到的异样目光,虽然这其中带着好奇,想进一步去探寻,但更多的是害怕,这种害怕让她干净的心灵有了排异反应。所以当爱靠近时,她凭着本能反应,逃避,闪躲,而不是大胆表达,努力争取。
翠翠因自然,单纯而成为美的化身,也因这自然,单纯而显得脆弱,一颗脆弱的心灵,怎能经历爱情的风风雨雨,让本该圆满的爱情开花结果?由于脆弱,遇到不适她就逃,所以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爱的表达和追求,让爱情之火越烧越弱,最后不得不承受那无尽又无望的等待,我认为这是造成这份爱情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 因自卑而懦弱,因懦弱而失爱情
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而对都市文明心怀排拒。在沈从文看来,都市文明是现代文明,却是虚弱,伪饰和死气沉沉;而乡土虽是原始气息,却强悍,自然和生机勃勃。他自是倾心于后者,并希望以后者来改造前者,重塑民族文化。在他早期的散文中,“乡下人”的身份一方面令其自卑,另一方面也使其对都市颇为反感。如,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他写到:“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气沉沉的沙漠北京了。”“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自己的无助和卑微,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城市的拒斥,以为其了无生机。”(注释1:张秀枫:《沈从文散文精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可以说,沈从文自身的自卑感也根植到了《边城》小说的人物身上。
这种自卑感在老船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从“老脾气”,“两只手搓来搓去”的描写,可以看出老船夫的不自然,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从容处完全失去了”。是什么使得老船夫失去了从容呢?一方面是因为愧疚,觉得大老的死与自己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自卑。自己的渡船跟人家中寨王团长的碾坊比起来,差距甚远,而且一个靠守一只旧渡船过日子的老汉把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嫁给茶垌有名望的船总顺顺家,也算是一门高攀的亲事。这样的差距,才会让老船夫在船总同二老面前,两只手搓来搓去,失去了从容。这种因自卑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遭到了二老的误解,在二老从川东押货回到茶垌过渡的场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老船夫半天不来开船,这件事从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
可见,二老把老船夫因自卑而表现出来的畏畏缩缩理解成了不利索。而二老认为老船夫这种不利索是造成他哥哥死的缘由。如果当初老船夫做事干脆利索,答应了哥哥的婚事,或许哥哥就不会死了。同时,也让二老认为这种畏畏缩缩,可能是翠翠不喜欢他造成的,因为翠翠见到他就逃了,这又增加了他与翠翠间的距离。其实老船夫当初的不利索,也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我认为也是造成《边城》爱情悲剧的原因。接下来我谈谈老船夫当初在孙女的婚事上为什么会处理得这么不利索,老是含糊其辞。
(三) 苗汉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导致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湘西边城茶垌是一个苗汉混居的地方。在婚姻观念上,苗族讲究的是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即小说提到的马路。汉族关于男女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小说提到的车路。老船夫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希望孙女的婚事是在自由恋爱的前提下结合。但由于少女的羞涩,老船夫每次试探翠翠的心思时,翠翠都羞于表达,导致老船夫也不明白,翠翠喜不喜欢大老?她到底喜欢船总两儿子中哪一个?所以每当船总那边向老船夫打探消息时,老船夫总是闪烁其辞,回答得不利索。顺顺是入住茶垌的汉族人,婚姻观念上是汉族风俗,在顺顺和两儿子看来,只要老船夫答应了,这婚事也就定了。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老船夫的闪烁其辞,觉得这老汉做事太不利索,才把这兄弟两逼上了上山比唱功的份上,间接导致了大老的死。大老自知唱功不如二老,负气出走,命丧险滩。这就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彼此的误会,最初的美好也蒙上了一层怨恨的纱,有了隔阂,让原本相爱的人因为这层隔阂,很难向对方靠近。
(四)外界经济价值对苗族传统婚俗观念的冲击
通过读小说可以发现,茶垌是湘,川重要的交通关口,很多商品在这里集散。所以,外界经济价值对当地苗族传统婚俗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苗族人自由恋爱,大家贫富差距不大,也不讲究什么门第,爱上这人的歌声便跟了这人。这种简单,想想都觉得美好!
作者:吴丽萍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所展示的风景美,风情美,人情美让人难以忘怀,遗憾的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按常理,这块土地滋养出的爱情之花应该开出甜美的爱情之果。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展示边城之美入手,由美导出遗憾。从脆弱的心灵孕育不出甘甜的爱情果实;因自卑而懦弱,因懦弱而失爱情;苗汉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导致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外界经济价值对苗族传统婚俗观念的冲击,四方面展开论述,分析《边城》爱情悲剧的缘由。
关键词:边城 爱情 悲剧
边城之美
沈从文的《边城》给我们展现的风情美,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感动,字字句句刻成了画印在脑海,不能忘怀。
看湘西边境:青石为路,白塔为标,三绕水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溪宽二十余丈,河床大石作底,溪水静静,深及一篙有余,清澈透明。溪中游鱼嬉戏,皆可计数。
观渡口:一船,一狗,一花发老人,一豆蔻少女,是移动在溪水两岸的风景。书中是这样描绘这道风景的:“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允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同这份生活分离。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同日头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女孩。”
我们在渡口常听到这样的提醒:“慢点!慢点!”
我们在渡口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过渡的人为求心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摆渡人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狗的体贴:船将近岸边,摆渡人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我们听闻了重情重义的妓女:“由于边地的风俗纯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恨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我们见识了最仗义的商人:“顺顺,这个大方洒脱的商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莱钱,一面就这样脱散去。”
……
爱情之悲
这一切的一切,莫不成为传统纯朴民风民俗的经典,使人读了便不能忘却。但我最不能忘却的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每每想到渡船将由一个纤弱少女来掌管,风风雨雨,陪伴她的只有那条老黄狗。或许在某个清晨起来,她会发现老黄狗也闭上了双眼,再也不会对她摇头晃脑了……而她等待的爱情,希望渺茫得近乎绝望。因为那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什么造成了渺茫的希望,无期地等待,使得明明相爱的两个人,生生相离?
(一)脆弱的心灵孕育不出甘甜的爱情果实
翠翠,十三岁的少女:“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怪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成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此段描述可以看出翠翠的美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天然”,不仅外表天然,内心更是天然。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从小无父无母,由爷爷养大,但关于世事人情,翠翠并不知晓。她看到的是青山流水,听到的是鸟语,心灵也像自然界的小动物一样纯洁。就如作者所比喻的那样,她就像从自然界成长起来的黄鹿一样,对周围世界完全听从于心的感受,感到对方不善,或者这种体会是从没有过的,都会让她害怕得立马逃掉。她自然,美丽,快乐,善良,不会伤害别人,也害怕伤害,所以“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愁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翠翠,因自然而美,也因自然美而脆弱,因为不适应就会逃,所以在初遇爱情时,那种从未有过的体验,也会让她害怕得逃,她哪有勇气去靠近,去争取爱情?因为家庭没有女性成员,虽然爷爷交会了她识别人的美和善,却未曾指引给她爱情。或许因为自己的女儿因爱丧命,让身为爷爷的他把那作为雷区,绝口不提,他希望孙女不要重复妈妈的老路,希望她幸福,希望他在自己的庇护下找到爱情,所以他遵从孙女的选择,要求别人走马路。但他却不知道,他把爱情作为雷区教育起来的孙女,却失了苗家姑娘的落落大方,面对爱情,她已羞于表达。
另一方面,由于翠翠未经人情世故的浸染和雕琢,所以不明白对傩送的心理反应原来是少女的心动。她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她自己也仿佛坠入了迷雾。所以她常常有这种情绪:“有时仿佛孤独了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朵云,一颗星凝眸。”其实,长大的翠翠,懵懂的少女这时已有了对爱的渴求,她不再局限爷爷对她的爱和她对爷爷的爱了。但她是不明白这种渴求的,她仿佛想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但她爱观察经过船上的新娘子了,喜欢她们的穿着打扮,还会在梦里去摘虎耳草。这一切属于少女的懵懂,让她觉得害怕而好奇,也羞于表达。她会借口是爷爷想去看龙船她才会陪她去,其实內心里也渴望见到那个让她不安的人,可当见到了,有害怕,只能闪躲,逃掉。她就像活动在丛林中的小鹿一样,有一天见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小动物,让她觉得喜欢,可爱,好奇,也害怕,所以她只敢躲在一旁观察这只小动物。当她发觉这只小动物也在观察她时,她会害怕得只想逃掉。她不像里面经历世事的妓女一样,知道喜欢和爱是什么。这群刚烈的妓女虽洞察了世事,但对爱的追求,却纯粹得可爱,她们有情有义,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刚柔有度。但对翠翠而言,这种对爱的体验,无异于在渡船上遇到的异样目光,虽然这其中带着好奇,想进一步去探寻,但更多的是害怕,这种害怕让她干净的心灵有了排异反应。所以当爱靠近时,她凭着本能反应,逃避,闪躲,而不是大胆表达,努力争取。
翠翠因自然,单纯而成为美的化身,也因这自然,单纯而显得脆弱,一颗脆弱的心灵,怎能经历爱情的风风雨雨,让本该圆满的爱情开花结果?由于脆弱,遇到不适她就逃,所以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爱的表达和追求,让爱情之火越烧越弱,最后不得不承受那无尽又无望的等待,我认为这是造成这份爱情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 因自卑而懦弱,因懦弱而失爱情
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而对都市文明心怀排拒。在沈从文看来,都市文明是现代文明,却是虚弱,伪饰和死气沉沉;而乡土虽是原始气息,却强悍,自然和生机勃勃。他自是倾心于后者,并希望以后者来改造前者,重塑民族文化。在他早期的散文中,“乡下人”的身份一方面令其自卑,另一方面也使其对都市颇为反感。如,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他写到:“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气沉沉的沙漠北京了。”“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自己的无助和卑微,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城市的拒斥,以为其了无生机。”(注释1:张秀枫:《沈从文散文精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可以说,沈从文自身的自卑感也根植到了《边城》小说的人物身上。
这种自卑感在老船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从“老脾气”,“两只手搓来搓去”的描写,可以看出老船夫的不自然,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从容处完全失去了”。是什么使得老船夫失去了从容呢?一方面是因为愧疚,觉得大老的死与自己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自卑。自己的渡船跟人家中寨王团长的碾坊比起来,差距甚远,而且一个靠守一只旧渡船过日子的老汉把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嫁给茶垌有名望的船总顺顺家,也算是一门高攀的亲事。这样的差距,才会让老船夫在船总同二老面前,两只手搓来搓去,失去了从容。这种因自卑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遭到了二老的误解,在二老从川东押货回到茶垌过渡的场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老船夫半天不来开船,这件事从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
可见,二老把老船夫因自卑而表现出来的畏畏缩缩理解成了不利索。而二老认为老船夫这种不利索是造成他哥哥死的缘由。如果当初老船夫做事干脆利索,答应了哥哥的婚事,或许哥哥就不会死了。同时,也让二老认为这种畏畏缩缩,可能是翠翠不喜欢他造成的,因为翠翠见到他就逃了,这又增加了他与翠翠间的距离。其实老船夫当初的不利索,也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我认为也是造成《边城》爱情悲剧的原因。接下来我谈谈老船夫当初在孙女的婚事上为什么会处理得这么不利索,老是含糊其辞。
(三) 苗汉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导致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湘西边城茶垌是一个苗汉混居的地方。在婚姻观念上,苗族讲究的是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即小说提到的马路。汉族关于男女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小说提到的车路。老船夫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希望孙女的婚事是在自由恋爱的前提下结合。但由于少女的羞涩,老船夫每次试探翠翠的心思时,翠翠都羞于表达,导致老船夫也不明白,翠翠喜不喜欢大老?她到底喜欢船总两儿子中哪一个?所以每当船总那边向老船夫打探消息时,老船夫总是闪烁其辞,回答得不利索。顺顺是入住茶垌的汉族人,婚姻观念上是汉族风俗,在顺顺和两儿子看来,只要老船夫答应了,这婚事也就定了。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老船夫的闪烁其辞,觉得这老汉做事太不利索,才把这兄弟两逼上了上山比唱功的份上,间接导致了大老的死。大老自知唱功不如二老,负气出走,命丧险滩。这就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彼此的误会,最初的美好也蒙上了一层怨恨的纱,有了隔阂,让原本相爱的人因为这层隔阂,很难向对方靠近。
(四)外界经济价值对苗族传统婚俗观念的冲击
通过读小说可以发现,茶垌是湘,川重要的交通关口,很多商品在这里集散。所以,外界经济价值对当地苗族传统婚俗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苗族人自由恋爱,大家贫富差距不大,也不讲究什么门第,爱上这人的歌声便跟了这人。这种简单,想想都觉得美好!
由于有了外来贸易,贫富差距渐显。中寨王团长能够以“碾坊”作女儿的陪嫁,而老船夫却只能为孙女留下渡船,作为生存。从当地民众对“渡船”和“碾坊”的议论声中可以看出,人们觉得“碾坊”是稀罕物,羡慕着即将获得“碾坊”的人。他们已不关心二老与王团长的女儿是不是在爱情的前提下结合?老船夫也因“渡船”和“碾坊”的差距,生了自卑心,变得畏畏缩缩。从为中寨王团长家探口风的米场经纪人口中,更凸显了外界经济价值在茶垌的体现:“他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要碾坊吧。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就是在这些价值取向的判断声中,让老船夫绝望而死,让翠翠听后,每次都落荒而逃,爱情就这样逃错过了……
如果在爱情面前,他们够勇敢,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坚定自己的判断,或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参考文献:
1、吴宏聪:《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田扬帆:《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张秀枫:《沈从文散文精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如果在爱情面前,他们够勇敢,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坚定自己的判断,或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参考文献:
1、吴宏聪:《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田扬帆:《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张秀枫:《沈从文散文精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文章评论
余元英
开始希望论文了哇?
毛毛熊
不错!
毛毛熊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