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个人日记

       本不喜欢微博、微信这类的东西,总觉得是社会浮躁的产物。可与时俱进,微博虽然不玩,但微信却不能没有。自从有了微信群,我电话少了、短信少了、通讯费用降低了,从中尝到了甜头,但最大的收获是微信在熟人间滚雪球似的堆积流转叫我找到了多年失散的发小、同学、亲朋挚爱。在大家的共同回忆下,我们整理出一个半个世纪前光腚杂耍、撒尿和泥的发小名单 ,而且居然凑出了210多人。看着这张“科后二代子弟”名单,我不禁要为此写下一段文字,去回忆我们跟随父辈走过的路程,就叫“写在前面的话”吧。

        五十年代末期 ,世界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反华势力的重重威胁。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战略性的提出:“我们也要高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  
        
19604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简称“总后”,定址于复兴路26号(简称“总后大院”)。同年10月,总后物资计划部特种物资局与司令部特种部队计划供应局合并组建总后第二物资计划部(即特种物资计划部),以全力保障困境中秘密起步的“两弹一星”工程,为各试验、发射基地提供特种后勤支援。

图片 


    新组建的总后第二物资部由各军兵种、各大军区调集的精兵强将组成,蜗居于总后大院西墙边的
9楼和11楼-两座筒子楼中。指战员们在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造人运动”。其二代子女多诞生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他们在军旅中伴随着军号出生成长,在部队大院文化的熏陶下塑造着品行。官兵捉贼、骑马打仗,撞拐、遛猴、攻城计,锤炼出一群铁血男儿;跳皮筋、耍骨拐,沙包、撒棍、跳房子,培育出一代豪情女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简称“国防科委”,统领“两弹一星”工程。第二物资部成建制划归国防科委,成为国防科委后勤部,称“科后”,并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东南等地成立办事处。为了祖国的需要,部分二代子女随父辈远走他乡,在石家庄、上海、西安、武汉、成都、乌鲁木齐等地安家。从此,“总后子弟”变成了“科后二代”。

196910月,面对“苏修”威胁,林副统帅发布军委“一号命令”,紧急疏散相关部队和人员,以防中苏谈判破裂,苏修一意孤行发动军事打击而造成的损失。196911月,原总后第二物资部(科后)除少数人员留守外,与国防科委司令部(科司)、国防科委政治部(科政)一道,在夜幕中从总后大院成建制转移至河南驻马店地区遂平、西平一带。科后以938为代号,隐姓埋名,潜伏中原。遂平县内、城关镇里、大沙河畔,处处布满“京城恶少”的足迹;“五七”干校、基督堂旁、农场田边,地地留下“科后”二代的回忆。

19719月,林彪折戟温都尔汗。“科后”人员陆续返京,由于已被赶出总后,居无定所,散落在核工业部九所塔院及小泥湾一带。1974年,“科后”选址“苇子坑仓库”,再次完成集结。

1982年,国防科委与国防工业办公室(国防工办)、军委科委办公室合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1998年,军队整编,国务院机构调整,撤销国防科工委,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简称“总装”。“科后”在存在了三十个年头后正式更名为“总装后勤部”。但是,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的坎坎坷坷,对于我们这些二代子弟来说,依然称其为“科后”,依然把自己说成是“科后子弟”。

半个世纪过去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殚精竭虑的科后老一辈革命者或已驾鹤西归,或已耄耋期颐。“科后二代”子弟大多子承父业、投身军旅,五湖四海,志在四方。如今,解甲归田,荣归故里,追忆当年,魂牵梦绕。“科后二代”从襁褓幼学到花甲古稀,少者也已年过半百,但在跟随父辈的辗转腾挪中建立的深厚友情至怀不忘。在二代身上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也延续着父辈的战斗情谊。
 
   “科后二代子弟”半个世纪后再度聚首,为了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也为了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文章评论

sun0

哇塞,看的我是热血沸腾,好激动啊。 难怪老丁这么牛,底子好啊~

简...

太牛了。丁哥[em]e179[/em]

东方伊人

写得好,有历史感。再配些以往的照片会更好!

JEN

呵呵,感觉你是这段历史前后两代的代言人。。。

非是鱼

我没有能力微博微信,但是我对丁友‘全部全信’,因为我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作者理论公允,立足当时情景,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蓉蓉

[em]e179[/em] 能写出这么多科后的历史,实在不简单![em]e142[/em]

蓉蓉

[em]e179[/em] 能写出这么多科后的历史,实在不简单![em]e142[/em]

夸奖你的人太多了,都代表我了,我就不锦上添花了啊。记忆力超棒啊!

靑咖

看来你是做了功课的,记住父辈子辈的历程,你把岁月沉淀在记忆里。超棒!

lv

每次都想看你的文章,每次都有不同的受益,谢谢

了苦斋

[em]e178[/em] 唯有儿时所见,方能滋养终身。余秋雨说的。丁老以为如何?

马陵山人

路过您的空间,进来坐坐。作为后辈,向您学习。我和青岛于老师(非是鱼)是忘年文友,从他空间来到您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