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圈?名利場?
翰墨生香
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行政化日益凸显,本应以艺术实力和风格取得市场的书画界,书画家们却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官帽”。这些“官帽”有官方的,有民间协会组织的,也有自封的,甚至还有弄虚作假的。而监管漏洞和舆论导向的失范,更使这一不正常的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书画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乱象。
艺术品价值究竟是“因人而贵”还是“因好而贵”?这些朴素而又直截的问题不仅关乎当下书画市场的诸多现象,更拷问着当下书法收藏界的价值观。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精神消费,本当应以艺术品创作的质量为判断标准。但由于书画家的身份、地位、待遇与拿到多少润格密切相关,而大多数人对艺术品的欣赏水平达不到专业的水平,只能通过形式上的东西来衡量。有官方行政职务的书画家就很受看重,官位越高润格越高,大家都去抢,有些艺术实力较高的民间草根书画家却很少有人无津。
这就造成一种书画市场的不公现象,拥有行政职务的普遍高于无职务的,有名头的普遍高于无名头,这里边与艺术实力和风格越来越分离。其实人们也在追问,艺术市场早应去行政化色彩,难道去掉了“主席”,去掉“会长”、“院长”等“官帽”就真的没有市场了吗?
争戴“官帽”最大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公平,书画家都要为自己争夺市场资源,级别不同争取的机会就不同。在艺术品价格的背后,有关繁荣表象的讨论不绝于耳。书画价格日益与价值相背离,越来越与身份和名号相关连,学界、业界与坊间不同观点态度也颇耐人寻味。
人们不禁会发问: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由什么来决定?以艺术市场规律,一件艺术品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物价值的书画家、艺术价值的作品和市场价值的环境。但目前的问题是很多藏家和具有艺术品购买欲求的企业家对艺术品缺乏基本的鉴赏能力,仅能从作品的题材、话题甚至噱头,艺术家的名气乃至职位等因素来衡量,而恰恰忽略了对本应最为关键的作品艺术本体价值的关注。
这种非正常现象导致的不良后果有两方面:一是书画的定价因素游离于艺术本体价值之外,使艺术品市场逐渐与艺术创作与鉴赏等本体问题脱离了应有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从作为书画作品的创作者书画家,索性直接迎合这种趋向,不从艺术本体价值下功夫,而是另辟蹊径从价格炒作和商业运作上投入更大精力。这都最直接的影响了经典意义上艺术创作的非功利性本质。
当然,艺术品的价值最终是由本身的艺术价格决定的,并非作者的“帽子”和名号。一个健康、积极、公正的艺术市场环境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藏家群体、艺术家、诸多艺术市场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呵护,同时有赖于全民审美素质的提升。尽快建立恢复流通价格与艺术价值的直接关联,树立理性、健康的价值观,纠正与规避当下书画市场的诸多不规范操作,拨开迷雾,使书画市场尽早走上正轨。
有人爆料,说某著名画家在地摊上买了画,署上自己名字,经过运作,把作品摆进了大会堂,因此一跃成为“大师级”画家。此消息准确与否尚难判断,但由此却想到国画界一些乱象,如不加揭示,足以贻害后世,比如国画界的那些天王们。
精研美术史后,发现一个现象:但凡能让全社会记住并认可的艺术大师,除了技艺确有独到之处外,还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有:系出名门、幕后推手、广交权贵、上流圈子、社会活动、门徒传布等。一个时代里,美术史一般只能记住两三个名字,作为红花凸显,其他的人,再努力、再勤奋、再有天才,也只能当当绿叶。
我们当下的国画艺术天王们牢记并实践着美术史前辈们的成功之道。他们视权贵人物为艺术生涯之命脉,把与权贵交往当作人生的最大资本,画展不是比作品好坏,而是比开幕式站台嘉宾或参观嘉宾的行政级别;那些天王们聊天时,基本不会聊艺术,聊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话题,有位天王在饭局上甚至大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许这就是长期跟权贵交往养成的良好习惯。
对于自己的画能挂在什么地方,天王们十分重视。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是最起码的,最好还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大会堂、城市标志建筑大堂、机场贵宾室等等,也都是天王们最钟情的地方;还有人喜欢往航天飞机上放画,希望自己的名气和画价一飞冲天。
并且,参加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是天王们十分喜好的。比如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以及超大型慈善募捐,看中的,无非是活动的传媒放大效应。天王们无论年轻时从哪里毕业,日后都会欣然接受某某大学、某某画院、某某研究机构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名誉院长、终身教授之类头衔,天王当然不可以没学问,不然怎么告诉别人我有学问呢?
天王们还喜欢攀附艺术高枝,比如师从某位路人皆知的艺术巨匠,或者画风紧贴画史上的某个技法高峰;天王们还喜欢把画拿到国际艺术殿堂上去展,进卢浮宫、进大都会、进联合国的劲头丝毫不亚于歌唱家对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追逐。天王们混的圈子绝对高大上,说出来吓你一跳,其关系网几乎占据了社会最重要、最让人如星空般仰望的人脉资源,是任何一个商人、准名人听了都垂涎欲滴的。
对于门徒,天王们似乎也永不嫌多,工作室里门庭若市,陪着笑脸在身边伺候的人一大堆,这些人在外面也都是有头有脸的。有的天王还分地域招收门徒,颇具战略眼光,似乎要把红旗插遍祖国的万水千山。
这样的人成为天王,本来也是他自己付出巨大努力得来的,似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名气太响,从而影响美术史或者学术上的价值判断,把他们的作品作为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品——人们往往拿名气判定作品好坏,这是人性普遍弱点——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奉劝那些为天王们的名气而买单的收藏,赶紧在该天王营销活动热力持续之际顺利转手给下一个买家。
拿着水彩盘、画笔、专心致志的作画本事一件平常事,可全裸着身子作画,再摆出性感撩人的姿势的,你见过吗?近日,网上流传一组名为“才女雅芬作画全过程”的照片,照片中的美女画家,全裸身子作画,引起网友围观。自己的身体,展露在众目睽睽下,被“欣赏”,是让观众看画还是看人?用裸体来吸引人眼球,是艺术还是想一裸成名?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著名艺术家批评家王小箭昨日告诉记者,自己不会从道德角度来评判此事,而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将其称为“行为艺术”。但大多数人表示不懂此种“艺术”。
网友评论:
自然大方,沉静美丽,不愧才女。
破俗亦雅,胆识天香!
欣赏,很有意境
这个算是为艺术献身么?
脱了画能画好点?这简直是色情。
毕竟,这年头,就算是炒作,这样大尺度也算是敬业了。
如果我衣服一脱画画,那我岂不是就成才子了?
无法想象齐白石,张大千等人脱光了作画是什么样子。
才女雅芬裸体作画之事一出,赞扬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欣赏着有之,痛恨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歪曲者有之,都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从什么角度看待此人此事。美女的人体越是公之于众,大众审美的成本越是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女雅芬是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她的裸体其实并无什么出奇之处,看上去就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她能够作画,说明了美女本人有一定的的艺术素养,我们与其多看她的炙热的名利心,不如多看她的牺牲的奉献心。笔者认为,看到才女雅芬的裸体艺术照,不用太惊讶,因为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艺术的表现自己的伟大杰作。
一位被封为“才女雅芬”的女子最近引发讨论,因为她全裸露出三点的作画过程被发上网路;有人认为这是色情,却有人定义这是行为艺术。
当女画家一丝不挂,又同时在创作画画,到底是让观众看画,还是看人呢?这到底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
赞扬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欣赏着有之,痛恨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歪曲者有之,都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从什么角度看待此人此事。
艺术社会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人体化,生活艺术化,社会艺术化,是必然趋势,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对于人体的开放也是必然趋势。
人体的神秘色彩越是淡化,因为人体犯罪的活动越是减少,人体的秘密越是公开,大众对于人体秘密的神往越是减弱,美女的人体越是公之于众,大众审美的成本越是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女雅芬是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
从目前的社会道德风俗风气之时代背景而言,裸体作画的行为必然受到谴责和质疑。
才女雅芬的裸体作画动机究竟是什么?恐怕也是很复杂的,未必只是为了出名得利,更多的也许是为了实现自我的灵魂超升净化的价值,实现精神生命的扩展,她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更多的社会层面和男性生命的血液之中,是一种艺术的自我安慰行为。
她的裸体其实并无什么出奇之处,看上去就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她能够作画,说明了美女本人有一定的的艺术素养,我们与其多看她的炙热的名利心,不如多看她的牺牲的奉献心,如此,在我们的观照中,她的表情是自然的、淡定的、纯真的。
审美者要有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认识能力,纵使艺术创造者的心理微妙复杂,只要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诚意、正心,只有我们自己公道正义,我们看到的一切出奇的艺术行为,就都能成为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有益的动力!
我们要这样看待才女雅芬,她多好啊!她没有违法乱纪啊!她没有贪污腐败呀!她没有虚伪欺诈呢!她毫无矫揉造作哦!
这样想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遵纪守法,她就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崇高的境界,非礼勿视听听言动,是我们追求的个体生命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现实人生的要求却应该重视客观的实际的效果,那就是遵纪守法。
人人遵纪守法,官员不贪不腐,民人不偷不抢,商人不制毒贩毒,士人不为虎作伥,这个世界岂不是大快人心?!各个个体生命岂不是可以高枕无忧?!
所以,看到才女雅芬的裸体作画,不必大惊小怪,若是天下个体生命都健全健康,温度适宜的时候,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艺术的表现自己的伟大杰作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