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楼梦》之黛玉的身世

个人日记

         最近又在看《红楼梦》,记不清这是看第几回了,然而它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过一段时间闷了就想翻出来看看,总不知道厌烦,而且每一次看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许这就是这部未完之著的奇妙所在吧!
          我很感谢刘心武先生,正是受了他的影响我才会从单纯追求小说的故事情节提升到细细体会人物的背景,从而使自己以前的很多疑惑有茅塞顿开之感。我很赞同他关于秦可卿的出身未必寒酸,甚至可能非常尊贵的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秦死后那场何其奢华的葬礼,这也正是让我迷惑了很多年的一个问题啊!
          然而刘先生对黛玉的分析却不多,或许是因为她的身世很简单——贾府老祖宗的亲外孙女,可是为什么林黛玉在贾府却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呢?书里解释说黛玉“小性儿”,心细、爱猜疑,然而她为什么又希望能在老祖宗在世时能做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呢?难道老祖宗一死就没人管她了吗?除了贾母,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也是她的亲舅舅舅妈,岂有不真心疼她的呢?可为什么独有老祖宗偏疼她呢?这其实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
         也是在刘先生的书里,我看到了曹雪芹的身世,原来他的父亲其实只是一个养子,是由侄子过继给当年的江宁织造曹寅家充当儿子以承袭官位的。《红楼梦》这部书虽然是小说,但似乎也是作者的一部自传,所以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其实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只是贾府史老太太的养子而已,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才是贾母的亲生女儿。这样一来,很多地方似乎都可以解释的通了。
         所以在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老太太让她去见两位舅舅,他们呢,竟都没有见她。如果真是亲舅舅,我想应该不会不见吧!我想这应该就是黛玉在贾府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贾母在众多女孩儿中偏疼她的缘故了。
         或许贾宝玉自己并不知道真相,所以他才会安慰黛玉说:“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呵呵,殊不知从血缘上论,他和宝姐姐要亲近的多呢!
         还有贾宝玉被父亲毒打那次,贾母赶来厉声说:“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这话就奇怪了,明明自己有两个儿子,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就算是生贾政的气,也没必要把贾赦也拉扯上一起责怪啊,由此更说明了问题。
         那么贾母究竟是不是希望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呢?我想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考虑这应该是一定的。自己唯一的亲生女儿的亲生女儿,怎么会忍心她再嫁到别人家去呢?或许,当年黛玉的母亲远嫁就已经很伤了她的心了:为了承袭官位,不得不认个养子而不能招女婿。所以她无论如何也不想把黛玉嫁出去,因此她才会有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言论,一下子点醒了恋爱中的那两个小冤家,呵呵!
        可是为什么贾母后来又有意要把宝琴讨给宝玉呢?我想也是因为其实贾母也是有顾虑的,宝玉的婚事她也要顾及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想法,而王夫人明显是偏爱自己妹妹的女儿宝钗的,但是宝钗,贾母却并不怎么喜欢。所以在宝琴来后贾母特别疼爱她,宝钗还酸溜溜地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或许,相比老成持重的宝钗,贾母更喜欢天真烂漫的宝琴吧!
        我不知道高鹗在续书中为什么会编出是王熙凤首先提出要把宝钗嫁给宝玉的,宝钗虽然是她的亲表妹,但她却是最不希望宝钗嫁给宝玉的,为什么呢?因为宝钗知书达理、贤惠圆滑,是个很有见识和主见的女孩儿,一旦婚后当家,就没有她王熙凤掌权的份了,倒是林黛玉风吹吹就倒,要是嫁给宝玉也是两个不会过日子的小屁孩,还必须得她当家才行,更何况她早就清楚贾母希望黛玉嫁给宝玉,又怎么敢惹老太太不高兴呢?所以我坚决不赞同高鹗的这一情节!
        至于黛玉的婚事,其实我有一个大胆的假想,只因《红楼梦》这部书中人物的结局其实在之前的情节中往往就有暗示,比如蒋玉菡的那条红汗巾子,经由贾宝玉之手却系到了袭人的腰上,最终袭人也是在先暗许给宝玉后却又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而宝玉两次都要把北静王送给他的东西(一次是鹡鸰香珠,另一次是下雨穿的蓑衣)转送给黛玉,都被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不要它!”或许,在贾宝玉和北静王的交往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自己的这位“林妹妹”,北静王因此也仰慕黛玉的美貌和才华,以致后来竟向贾家提亲,要纳黛玉为妾,彼时正值宝玉送探春远嫁未回,林黛玉一时急火攻心,无以奈何,竟泪干而尽!
         而宝玉终娶宝钗,或许是在黛玉去世之后,也或许是在黛玉弥留之际,贾母及王熙凤等见黛玉已病入膏肓,料不能好了,所以才决定把宝钗嫁给宝玉,这样也就合情合理了。因高鹗编的这段情节确实荡气回肠,所以我也不忍否定它,只是觉得它不太合常理,所以做这样一个大胆设想而已,呵呵!
        《红楼梦》真是一部好书,妙就妙在它写到正好处却戛然而止,而留下的蛛丝马迹却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比如刘心武先生就说《枉凝眉》这首曲子是写给史湘云和妙玉的,我完全不能赞同他的观点——这也正是这部书的妙处,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看法,我们不必坚守住自己,也无需拘泥于他人,随心而已!!
         呵呵,其实我的这些想法几乎都是来自刘先生在《百家讲坛》的演说和他的《红楼解梦》这本书,谢谢!!

文章评论

╭ゞ 范儿ゝ

刘心武解读秦可卿的那一段,我也是相当认同的。但后来你对黛玉婚事的理解,我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正如刘心武所说,一本书不同的解读,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呵呵,好久没有心思去读这些古典文学了,关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领悟,我是远远不及你的,希望你以后多写些文章,好让老妹我拜读一番。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