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为什么要学佛?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上师
尊贵的丹真绒布仁波切
一、什么是佛
简单地说,“佛”就是慈悲心加智慧。平时我们说的佛,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不是指他的身体,而是指他的内在,指慈悲心加智慧。
慈悲心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说的爱心,并不等于慈悲心,而只是慈悲心的一部分。智慧跟聪明,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学佛人也有慈悲与智慧,但那还是很普通的;动物也有慈悲与智慧,但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层次而已。真正高层次的慈悲与智慧,可以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境界时,就是“佛”。
平时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尤其禅宗一再强调的,很多人都喜欢说的“佛在心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是神仙,而是一个人,只是他的慈悲与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佛,因此可说佛在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种理解是较深的理解。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汉语所说的“光明”。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佛性。无论已经证悟的人,还是没有证悟的人,本性都是佛性。我们佛教经常讲,证悟后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见到佛,其实就是见到自身具备的佛性,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即光明,而并不是见到2500年前在印度菩提伽耶示现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无论见到佛性也好,见到释迦牟尼佛也好,都一定要承认,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佛教认为轮回与因果其实全部都是自然规律,佛陀是发现这个规律、而不是创造这个规律。佛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佛是万能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受苦的众生。佛不能像抛石头一样将众生抛到净土令其直接解脱。那佛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佛给众生很明确地指出了走向光明解脱的道路,这就是佛的作用。但是,走不走这条道路,是众生的事,如果不走,佛是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众生解脱的。
还要弄清楚一件事,贪嗔痴慢疑五毒是否佛性呢?这些并不是佛性,也不是本性。我们说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没有身份与文化水平高低的分别,没有弱者与强者的分别,没有贫富的分别,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心中都有佛性的。在没有证悟之前,仅仅知道有佛性,还是普通的众生,只是理论上知道,但还没有真实的体会,这样在日常之中就没有什么作用。就像贫穷者住的房子地下虽然埋有宝藏,但在没有开发之前,这些宝藏起不了任何作用,仅仅是理论上存在,没有一点实际的用途。只有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后,才能开发我们的佛性,才能真正证悟。证悟之后,那就不是普通的众生了。
二、什么是法
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概括其精华,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宗喀巴大师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这三部分,所以他写了《三主要道》,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华智仁波切写的《普贤上师言教》(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也就是讲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这三点。所以我们真正实修时,这三点真的非常重要。
第一是出离心:在《前行引导文》、《慧灯之光》、《三主要道》中讲得很清楚,你们自己仔细看,我今天所讲的内容结合了这三本经论以及自身的体会。简单地说,出离心就是放下。放下与放弃并不等同。人生中遇到很多坎坷,日子过不下去了,有些绝望了,于是放弃不做,或者因为暂时不具备条件而不做了,这就是放弃,但还不是放下。那么放下又是什么呢?放下就是消除了一切的执着。证悟空性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部都是如梦如幻的。
为什么要放下呢?学佛的人,寻找、追求的是幸福,而幸福的对立面就是痛苦。只有去除了痛苦,才能得到幸福。那痛苦是什么呢?像事业不顺利、家庭不圆满等等。各种各样的痛苦,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痛苦,干活劳累、吃不饱、穿不暖等,常见于生活比较差的人群;另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常见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群,例如工作压力太大等,有时候精神上的痛苦甚至远远超过身体上的痛苦。这两种痛苦,每天都在折磨着全人类。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全人类最基本的共同的痛苦,就是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这是谁都会遇到的,都需要面对的、逃避不了的。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痛苦,来源于哪里呢?好好地想想。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执着。为什么执着是痛苦的来源呢?比如说,我对手表非常在乎,有一天突然丢失了,我肯定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是很在乎、很执着,而是可有可无的话,那即使丢失了也没那么痛苦。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痛苦的来源都是执着。
明白了之后,怎样断除执着呢?如果能够像色登寺十三世活佛德尔色•切美仁波切一样,在阿格旺波尊者给予灌顶时,他刹那间就证悟了,明白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值得在乎的东西,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么好的根基,暂时做不到这样。那怎样断除执着呢?那就通过佛法的训练,多培养出离心,不要过度地执着、在乎,不是说一点都不执着、不在乎,但是不要过度。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放下自私的心。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我们也发心能够更好地帮助众生、服务众生,为众生带来安乐。但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坚持不了,就是因为没有放下自私心。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的话,那就一定完全放下了自私心。真正地生起出离心,就是对一切事物如名利、地位、金钱等,都不会执着,再没有值得在乎、值得羡慕的东西,完全放下对这个世界一切的执着。
同时,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那是否什么都不在乎、不执着了,就不能上班,不能赚钱,不能发展了?不是这样的,修行与生活并没有冲突。虽然上班赚钱是世间法,但却是为了生存,为了员工与家庭的生活,这跟修行并没有冲突。佛陀要求的是放下,而没有要求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放下和做事情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大家需要分清楚。
没有出离心作为基础,就不会有菩提心。出离心培养好后,才能有菩提心。因为有了真正的出离心,才能放下自私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有稳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才能证悟空性。没有生起稳固的出离心、菩提心,想要证悟空性,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那是不是我们再看不到眼前的世界、听不到周围的一切呢?也不是这样的,还是可以感觉到,只是那时候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有真实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执着与在乎,想要拥有,所以才带来了痛苦。证悟空性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做梦时会经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我们沉迷梦中没有觉醒而已。同样,事实上今天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有觉醒而已。只有证悟空性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一点。
那么,证悟空性以后,还会不会去度众生呢?当然会。虽然自己已经证悟了,没有痛苦了,但是知道众生还很痛苦,而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圆满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已经完全放下了自私心,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度众的力量跟之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佛陀开示了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这样的修行次第,不按照这样来做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证悟成就。
三、为什么要学佛
每个人学佛的动机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都希望得到幸福。追求怎样的幸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1、相对的幸福:就像世俗人平时生活当中所说的幸福,这只是暂时的幸福。
2、绝对的幸福:超越了平时所说的痛苦和幸福,超越了一切,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这就是绝对的幸福。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其实证悟空性之后,就没有了幸福和不幸福的概念和分别,但还是可以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因为他已经绝对自由了,绝对自由才有绝对幸福。为什么我们没有绝对的幸福呢?是外在的人阻碍了我们吗?不是的,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充满了我们自己的心相续,在没有达到证悟境界之前,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相对的自由。
现在大多数人,不去追求绝对的幸福,而是追求相对的、暂时的幸福。比如,有些人求发财、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不堕地狱,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幸福。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但如果这样去学的话,发心还是小乘佛教的,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发心。小乘只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不考虑其他众生的自由与幸福。而我们大乘佛教呢,却是这样的:希望自己幸福,但更希望众生得到幸福;希望自己自由,但更希望众生得到自由;希望自己好,但更希望众生好!目前大部分学佛人,还是小乘佛教的发心,还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这样只能得到相对的、暂时的幸福与自由,无法得到绝对的、究竟的幸福与自由。发心是小乘的话,就算念大乘佛经,也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所以,我们拜佛、念经、磕头,一切所作所为,都需要以三殊胜摄持,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那我们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发心,会不会有结果呢?真的值得我们这样发心吗?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疑惑。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佛陀宣讲的,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绝对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的、纯洁的,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有圆满的结果!
佛陀的教法,其实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有各种各样不同规格的物品。你想要人天福报的,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绝对的幸福,也可以得到。既然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幸福,那当然最好是选择绝对的、永久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培养出离心、菩提心,这一生一定要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
一、什么是佛
简单地说,“佛”就是慈悲心加智慧。平时我们说的佛,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不是指他的身体,而是指他的内在,指慈悲心加智慧。
慈悲心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说的爱心,并不等于慈悲心,而只是慈悲心的一部分。智慧跟聪明,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学佛人也有慈悲与智慧,但那还是很普通的;动物也有慈悲与智慧,但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层次而已。真正高层次的慈悲与智慧,可以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境界时,就是“佛”。
平时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尤其禅宗一再强调的,很多人都喜欢说的“佛在心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是神仙,而是一个人,只是他的慈悲与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佛,因此可说佛在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种理解是较深的理解。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汉语所说的“光明”。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佛性。无论已经证悟的人,还是没有证悟的人,本性都是佛性。我们佛教经常讲,证悟后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见到佛,其实就是见到自身具备的佛性,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即光明,而并不是见到2500年前在印度菩提伽耶示现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无论见到佛性也好,见到释迦牟尼佛也好,都一定要承认,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佛教认为轮回与因果其实全部都是自然规律,佛陀是发现这个规律、而不是创造这个规律。佛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佛是万能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受苦的众生。佛不能像抛石头一样将众生抛到净土令其直接解脱。那佛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佛给众生很明确地指出了走向光明解脱的道路,这就是佛的作用。但是,走不走这条道路,是众生的事,如果不走,佛是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众生解脱的。
还要弄清楚一件事,贪嗔痴慢疑五毒是否佛性呢?这些并不是佛性,也不是本性。我们说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没有身份与文化水平高低的分别,没有弱者与强者的分别,没有贫富的分别,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心中都有佛性的。在没有证悟之前,仅仅知道有佛性,还是普通的众生,只是理论上知道,但还没有真实的体会,这样在日常之中就没有什么作用。就像贫穷者住的房子地下虽然埋有宝藏,但在没有开发之前,这些宝藏起不了任何作用,仅仅是理论上存在,没有一点实际的用途。只有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后,才能开发我们的佛性,才能真正证悟。证悟之后,那就不是普通的众生了。
二、什么是法
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概括其精华,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宗喀巴大师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这三部分,所以他写了《三主要道》,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华智仁波切写的《普贤上师言教》(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也就是讲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这三点。所以我们真正实修时,这三点真的非常重要。
第一是出离心:在《前行引导文》、《慧灯之光》、《三主要道》中讲得很清楚,你们自己仔细看,我今天所讲的内容结合了这三本经论以及自身的体会。简单地说,出离心就是放下。放下与放弃并不等同。人生中遇到很多坎坷,日子过不下去了,有些绝望了,于是放弃不做,或者因为暂时不具备条件而不做了,这就是放弃,但还不是放下。那么放下又是什么呢?放下就是消除了一切的执着。证悟空性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部都是如梦如幻的。
为什么要放下呢?学佛的人,寻找、追求的是幸福,而幸福的对立面就是痛苦。只有去除了痛苦,才能得到幸福。那痛苦是什么呢?像事业不顺利、家庭不圆满等等。各种各样的痛苦,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痛苦,干活劳累、吃不饱、穿不暖等,常见于生活比较差的人群;另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常见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群,例如工作压力太大等,有时候精神上的痛苦甚至远远超过身体上的痛苦。这两种痛苦,每天都在折磨着全人类。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全人类最基本的共同的痛苦,就是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这是谁都会遇到的,都需要面对的、逃避不了的。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痛苦,来源于哪里呢?好好地想想。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执着。为什么执着是痛苦的来源呢?比如说,我对手表非常在乎,有一天突然丢失了,我肯定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是很在乎、很执着,而是可有可无的话,那即使丢失了也没那么痛苦。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痛苦的来源都是执着。
明白了之后,怎样断除执着呢?如果能够像色登寺十三世活佛德尔色•切美仁波切一样,在阿格旺波尊者给予灌顶时,他刹那间就证悟了,明白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值得在乎的东西,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么好的根基,暂时做不到这样。那怎样断除执着呢?那就通过佛法的训练,多培养出离心,不要过度地执着、在乎,不是说一点都不执着、不在乎,但是不要过度。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放下自私的心。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我们也发心能够更好地帮助众生、服务众生,为众生带来安乐。但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坚持不了,就是因为没有放下自私心。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的话,那就一定完全放下了自私心。真正地生起出离心,就是对一切事物如名利、地位、金钱等,都不会执着,再没有值得在乎、值得羡慕的东西,完全放下对这个世界一切的执着。
同时,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那是否什么都不在乎、不执着了,就不能上班,不能赚钱,不能发展了?不是这样的,修行与生活并没有冲突。虽然上班赚钱是世间法,但却是为了生存,为了员工与家庭的生活,这跟修行并没有冲突。佛陀要求的是放下,而没有要求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放下和做事情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大家需要分清楚。
没有出离心作为基础,就不会有菩提心。出离心培养好后,才能有菩提心。因为有了真正的出离心,才能放下自私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有稳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才能证悟空性。没有生起稳固的出离心、菩提心,想要证悟空性,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那是不是我们再看不到眼前的世界、听不到周围的一切呢?也不是这样的,还是可以感觉到,只是那时候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有真实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执着与在乎,想要拥有,所以才带来了痛苦。证悟空性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做梦时会经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我们沉迷梦中没有觉醒而已。同样,事实上今天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有觉醒而已。只有证悟空性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一点。
那么,证悟空性以后,还会不会去度众生呢?当然会。虽然自己已经证悟了,没有痛苦了,但是知道众生还很痛苦,而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圆满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已经完全放下了自私心,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度众的力量跟之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佛陀开示了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这样的修行次第,不按照这样来做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证悟成就。
三、为什么要学佛
每个人学佛的动机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都希望得到幸福。追求怎样的幸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1、相对的幸福:就像世俗人平时生活当中所说的幸福,这只是暂时的幸福。
2、绝对的幸福:超越了平时所说的痛苦和幸福,超越了一切,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这就是绝对的幸福。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其实证悟空性之后,就没有了幸福和不幸福的概念和分别,但还是可以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因为他已经绝对自由了,绝对自由才有绝对幸福。为什么我们没有绝对的幸福呢?是外在的人阻碍了我们吗?不是的,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充满了我们自己的心相续,在没有达到证悟境界之前,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相对的自由。
现在大多数人,不去追求绝对的幸福,而是追求相对的、暂时的幸福。比如,有些人求发财、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不堕地狱,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幸福。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但如果这样去学的话,发心还是小乘佛教的,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发心。小乘只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不考虑其他众生的自由与幸福。而我们大乘佛教呢,却是这样的:希望自己幸福,但更希望众生得到幸福;希望自己自由,但更希望众生得到自由;希望自己好,但更希望众生好!目前大部分学佛人,还是小乘佛教的发心,还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这样只能得到相对的、暂时的幸福与自由,无法得到绝对的、究竟的幸福与自由。发心是小乘的话,就算念大乘佛经,也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所以,我们拜佛、念经、磕头,一切所作所为,都需要以三殊胜摄持,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那我们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发心,会不会有结果呢?真的值得我们这样发心吗?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疑惑。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佛陀宣讲的,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绝对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的、纯洁的,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有圆满的结果!
佛陀的教法,其实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有各种各样不同规格的物品。你想要人天福报的,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绝对的幸福,也可以得到。既然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幸福,那当然最好是选择绝对的、永久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培养出离心、菩提心,这一生一定要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菩提心,一心专念。
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祝您工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
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
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