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博物馆

个人日记

美丽的港城有一座玻璃博物馆,红色缸砖墙,质朴木质门窗,深沉印刻岁月的痕迹。不露声色坐落在文化路原老耀华玻璃厂的原址这是唯一留存印迹,它见证了玻璃行业兴衰。
计划经济时代秦皇岛有两大著名支柱企业:秦皇岛港口、耀华玻璃厂。
这里曾经是我的骄傲,因为在教科书中曾经提到过它们。1922年,中比合资在秦皇岛建设了我国第一大玻璃制造企业——耀华玻璃。开启了中国玻璃产业发展之门,也使秦皇岛成为‘中国玻璃产业的摇篮’。驻足这里曾经留下童年的记忆,彩色玻璃球、茶色玻璃,玻璃万花筒……
而现在只能从这里了解玻璃的发展历史了。老厂已经拆迁,唯一保留的也只有这不大的原厂房改建玻璃博物馆。
三千多年前,腓尼基商人偶然发现,灶上的硝石与海岸上的沙子混溶后就会出现一种清澈的液体,由此玻璃便来到了人间。大约两千年前,叙利亚的工匠玻璃吹技术。很快,古罗马人也学会了吹,并且征服过程中把它传播到了整个西欧。用这种透明又脆弱的物质制成的装饰品、玻璃窗、瓶瓶罐罐和眼镜在西方世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奇怪的是,古代东亚和印度等地区的人们尽管也很早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却没把它当回事。据说西欧人热衷于使用玻璃器皿跟普遍喝啤酒有关。而在中国,人们喝茶,用惯了陶器、瓷器。
玻璃为人们提供了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瓶、曲颈甑等多种科学仪器。由此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及物质世界的探求。它实实在在的开启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并使西方文明阐释世界的方法由听觉模式转为了视觉模式。
玻璃直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教堂里的彩绘玻璃影响了人们的信仰,而镜子则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的方式。天文望远镜则使我们对宇宙、对更深层的空间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进而完全扭转了我们的宇宙观。
玻璃又一次让我想到欧阳江河那首著名的《玻璃工厂》特摘录几行:
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
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中改变态度,
就是两种精神相遇,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
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
在同一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
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告别玻璃博物馆是难的,夕阳下没有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那么简单,如果不带走一件,似乎将终生遗憾。。。。。


文章评论

夏日米兰

现在玻璃制品已经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拉斐

我喜欢带着艺术的复古玻璃,特别是教堂上的那种彩色的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