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公共基础复习考点

个人日记

 

 


教育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教育过程的本质: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媒介传播、教育教学

教育发展中的特点:1、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2、普及性    3、多样性      4、商品性

                  5、科学性              6、发展性    7、阶级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宏观(6):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

                二、微观(4):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1、国际化  2、民主化  3、多样化  4、终身化  5、现代化

教育优先:(1)投资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超前投入

         (2)先于其他部门发展

教育培育完人、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

我国学制:1、“壬寅学制”1902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

 2、“葵卯学制”1904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3、“壬子葵丑学制”1912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

          4、“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制”

西   一、导生制:19世纪初,根据年龄、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同步教学,配备“导生”进行教学管理

   二、道尔顿制:1920美,柏克赫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学生自学,独立完成,教师辅导。

   三、特朗普制:20世纪后半叶,劳伊德.特朗普,大班(>2小班)、小班(20人)、个人=424

   四、分组教育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内部分组、外部分组

制: 五、文纳特卡制:1919年,华虚朋,伊利诺斯州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指定作业;团体、创造性活动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的辅助形式:1、个别教育    2、分组教育    3、现场教学

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育 

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素养:一、职业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1、系统的马列主义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修养

                          4、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1、组织教学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原则:1、直观性    2、巩固性    3、启发性     4、因材施教    5、循序渐进 

6、理论联系实际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教学大纲体现出来的

制定教育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学科设置

课堂管理: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纪律管理

监护: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前两种是对未成年人的监护)3、遗嘱监护 4、委托监护

我国于19963月提出“科教兴国”

我国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共党十三大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说文解字》

青少年学生年龄分期:婴儿期   (03岁)

                    幼儿期   (35/6岁)

                    童年期   (5/611/2岁)

                    少年期   (11/214/5岁)

                    青年初期 (14/517/8岁)

参观法:一、准备性参观

二、并行性参观  

        三、终结性参观

教学环节:一、备课: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4、做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计划、单元/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我国的课程: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初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教材(教科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我国中小学课程依据的原则:基础性、社会性、适应性

综合实践活动:⑴信息技术教育

⑵研究性学习

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⑷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习的主体:

                    二、感知教材                                         自觉性

                    三、理解教材                                         独立性

                    四、巩固教材                                         创造性

                    五、运用知识

学生教学评价(布鲁姆):诊断性评价(教学前),形成性评价(教学中),始结性评价(教学结束)

         发展性评价(持续过程)

中小学德育的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途径:    一、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一)群众性活动      特点:1、实践性

                       (二)小组活动              2、灵活性

                       (三)个人活动              3、自愿性

四、共青团、少先队

      五、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六、班主任工作

德育“(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的新形式:一、社区教育

                                       二、创办业余党校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建立德育基地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1、内容正确   2、结构合理    3、方法恰当    4、目的明确

                  5、语言准确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    8、积极性高

课堂教学模式类型:一、讲授式    二、启发式    三、讨论式 

                  四、练习式    五、自学式    六、复习式

泰勒课程设计模式:1、学校应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

                  2、提出哪些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怎样有效的组织经验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4、确定目标正在实现

班主任工作:一、全面了解学生(考核、观察、测量、问卷、谈话、实验、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二、组织培养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2、选择培养班干部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衡量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四、统一各方教育力量

            五、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计划:学期计划、具体活动计划

                                          2、总结: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  包括:1、制定计划     2、组织实施     3、评价总结

          原则:1、科学性    2、民主性    3、自觉性    4、整体性

          模式: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特点:1、集体性     2、自主性    3、针对性

班会: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1、常规班会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分类   2、生活会               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       

     3、主题班会:效果深化         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注意:主题过杂、有的放矢、导演

教育的发展:

一、 原始社会:无阶级性,与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

二、 古代社会:脱离生产劳动。

(一)奴隶社会:1、中国:序、校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斯巴达:培养军人、武士。

3、雅典:培养多方面发展人才。

(二)封建社会:阶级性、等级性

1、中国:分了官学和私学;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

2、教会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现代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资本主义:双重教育目的;增加许多自然科学;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拥有教育权;平等的民族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手段。

教育学的发展:萌芽、独立形态、马克思主义、现代。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一)春秋《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乐正克(孟子之徒)

                   (二)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教育独立形态阶段:(一)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963。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自然适应性原则、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二)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科学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派,“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三)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

三、教育科学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加里宁(苏)《论共产主义教育》。2、马卡连柯(苏)《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平行影响”教育思想、“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31939年凯洛夫(苏)主编《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4、杨贤江(中国)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1930

廖世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年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

四、 教育现代化阶段:(一)苏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五条新教学原则

                   (二)美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课程理论、发现法(认知发现论),20世纪课改活动

                   (三)德    瓦.根舍因“范例式教学理论”

                   (四)瑞士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知结构理论,对偶故事法

                               日内瓦学派(英海尔德、斯策明斯卡、辛克莱·德茨瓦尔特)创始人

                   (五)苏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主张,“活的教育学”

裴斯特洛奇(英):“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桑代克:(尝)(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迁移理伦。共同要素说,《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强化作用(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程序性教学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1、积极强化       2、消极强化

3、无强化         4、惩罚

科勒:顿悟说(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曼、考夫卡)领悟作用,完形—顿悟说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取消等级教育,提倡绅士教育、“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故”

托尔曼:认知—目的论

加涅:学习条件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米勒),学习层次,结果分类

科尔伯格:“认知发展论”,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一、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

2、朴素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二、习俗水平:  3、好孩子取向

4、权威、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取向

6、良心、原则取向

海德.韦纳:归因理论

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一、知运动水平(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二、运算水平(2-7岁)自我中心、不可逆

三、体运算水平(7-11岁)抽象概念、可逆

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