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乡村我的家
个人日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村妞,依靠上学读书之路跳出了农门,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告别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父母迁来城里近二十年了,爹娘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故乡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儿渐渐遗忘在岁月深处。直到老家整个村庄拆迁,闲置多年的老屋夷为平地,熟悉的环境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我才意识到,老家成为永远回不去的乡愁。
人到中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到处寻找着札根的泥土,老家没有了,就把外延扩大到更为广阔的乡村,给漂泊的灵魂寻找着皈依的故土。这次跟随“美丽乡村观光团”游览了东常庄、李子札和小堤柳庄,看到昔日破烂不堪的老庄户,如今变成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新面貌老印记都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诗意地栖居
黄骅地界辽阔,331(?)个自然村点缀在渤海西岸的大平原上,我们这次参观的东常庄、李子札和小堤柳庄,如同镶嵌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三颗明珠,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流淌着浓郁的田园诗韵。
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李子札一座古色古香徽州味道的牌坊,穿过牌坊驶入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商铺林立生意兴隆。当汽车在一片明静的水域东岸停稳,我们疑似到了江南的水乡小镇,导游说这是李子札的水上公园。水上公园由八个水塘蜿蜒相接,一条长廊犹如长虹横贯水波之上。我们一行人在长廊上徜徉观光,好像“梦入江南烟水路”,流水汤汤,拱桥相连,长廊宛转,小亭玉立,石砌围岸,野花沁香。这样幽美的风景,熏陶得游人的心也温软了,真不好意思亮开北方人的高音粗桑说话,这么好的环境只有吴侬软语才与之协调。缓步走在水上长廊,转弯到了中央处的亭台,江南多秀色,本土少山水,亭台更是稀见。管它是李渔的“且停亭”,还是张岱的“湖心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怎么能舍得错过,干脆坐下来,远看岸边庄户人家的袅袅炊烟,近观清泉随音乐在欢快起舞。
东常庄留给我印象最美的,是体验农园那片汪洋恣肆的绿色蔬菜,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孩子们,在田埂地头玩耍嬉戏、捉虫捕蝶,就像在一个巨大的绿色键盘上跳舞,流淌的琴韵歌声里,诠释着数不尽的幸福。当我们从节奏快速杂乱的琐事中拔出腿来,在这片绿色田园中,与老农锄地拔草种菜蔬,和村嫂捡豆做饭唠家常。听一听鸡啼狗吠蝉鸣虫唱雨夜蛙声,看一看春雨润物夏荷绽放芦苇弄秋,做几首抑扬顿挫格律诗,吃顿儿农家饭,说点儿庄稼话,真诚的人事,简单的日子,“世外桃源”的诗意生活,又何须跋山涉水去远寻呢?
小堤柳庄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名字,黄河故道,两岸人家,古柳河孕育了村庄的诗意情怀和财富创造力,这个率先富裕的村子既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又葆有着古朴简约的文化渊源。初冬的黄昏,一处农家院儿静谧安详地沐浴在夕阳中,茅草房顶,树皮墙面,几串金黄的棒子轴子垂挂着,院儿里一盘碾子上还有遗留的新碾棒子碴子。三哥阿涵看到这些阔别已久的童年时熟悉的旧物,就像与一位久未谋面的亲人重逢,热络地邀请郑树彬老师,两人合作演示了标准的推磨过程,那认真投入深深沉醉的一幕,被摄影师定格为饶有意味的画面,被诗人吟咏成美丽的长短句珍存,也刻印在我渐渐丰盈的怀旧情结里,想起来就感到暖暖的亲切。
记忆的温暖
曹俊英老师说:“我们去乡村寻找的是什么?不是新鲜,而是温暖,是让人的心沉淀下来的温暖。”有了多年的经历,我也走到了回忆的年纪,往事如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晒干、压制、存藏,渐渐遗忘在岁月中陈化,多年后再次重逢,品尝时已经褪去苦涩,暖暖的醇香浸润了往昔的记忆。
在小堤柳庄极具农家风味的小院儿里,阿涵恭敬地站了好长时间,他静默不语,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如佛陀般庄严慈悲。我请他教我推磨,他才从往事中醒过来,他说“看见这盘石磨,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啊!”石磨碾子一定有暖着他成长的记忆往事,而我,体会到推磨的艰辛却整整晚了四十年。当年,生完小妹未出满月,在宋奶奶家的东偏房,母亲抱着棍子推磨,个头不及台子高的我,跟在她屁股后面转着玩,根本没有体会出那份艰辛。如今,尝试着推碾子,补上了感恩这一课,直到此时方才悟出:石磨里流出的不是填饱肚子的粮食,是母亲呕心沥血喂养我们的乳汁啊!我的心头一热,眼眶已经潮湿……
与农家小院儿相邻的是游乐广场,正是星期天,一群孩子在儿童游乐器材上玩耍,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们的童年根本无法与现在的孩子相比,但是我们从不缺少快乐。也是秋收后净场的时间,也是这样的年纪,我们玩跳房子、打沙包、黄鼬拉鸡、藏摸摸,常常是在妈妈连续催促的叫喊声里,恋恋不舍结束了游戏。我们玩得兴味盎然汗湿衣衫,我们玩得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一晃经年,我也到了当年妈妈的年纪,而那些遥远的往事鲜活如初恍若眼前。
在百亩古枣园漫步,抚摸着沧桑皴裂的树干,奶奶布满皱纹满是慈爱的面容浮现在眼前,霎时间,心里眼里都潮潮的。回头望着不远处的小村,有几处袅袅的炊烟,忘记了哪位作家说过,炊烟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就是思念的味道。的确如此,但凡是从农村走出来在城里安家的人,无论在哪里,不论是否故乡,见到升腾的炊烟无不想起家乡渗入脊骨的记忆。小的时候,也许是在场院里嬉戏玩耍,也许是在搂柴禾回来的路上,升起的炊烟就是回家吃饭的信号,也像是年迈的奶奶喊我回家摇动着的手臂。顺着枣林间一条婉转的小土道儿,向着通往村子的方向走去,在那里,似乎看见身穿肥大黑棉衣的小脚奶奶,站在土路的尽头向我来的方向遥望。那时,我总是把冻得胡萝卜似的小手伸进她宽大的衣襟,她的偏襟老棉袄里有着取之不尽诱人的温暖。
舌尖的回味
活到半百人生,日子也算达到小康水平,但凡想吃的东西,都能大快朵颐,唯有童年时留在舌尖上的味道,受食材和厨艺的局限很难如愿以偿,成为幸福生活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这次乡村行,眼瞅着许多诱人的食材,让我这个“吃货”垂涎三尺。东常庄的体验农园里,各种蔬菜长得正旺,翠绿的白菜正在壮心儿,这个时候拔下来正适宜做锅炮(bao)鱼炖白菜,奶奶做锅炮鱼最拿手,每年储存一些在冬季当“腥活儿”,炖萝卜白菜的时候放一点,给嘴馋的我们打牙祭,这是难忘的童年美食之一。若是用小堤柳庄的石磨碾子亲自碾出的棒子面蒸锅窝窝头儿,炖上一铁锅海鲜杂鱼,在熬上一锅小石棒子面胡萝卜粥,或者是小鱼儿汆尜尜汤,还不让热爱田园文化视农家饭为佳肴的姜老师石三哥吴忠顺先生等人欢天喜地?我与三哥商量着,下次来一定带上棒子粒儿,推碾子磨面吃一顿地道的庄稼老饭儿。
书养心,水养人,不论是东常庄清冽的古井水,还是小堤柳庄叮咚的甘泉,滋养了祖祖辈辈的村里人。夏日荷锄归来,亦或是赶路歇脚,坐下来舀起一瓢,咕咚咕咚喝下去,防暑解渴那叫一个酣畅痛快。至今犹记当年担来清冽的井水,冰镇夏日西瓜脆瓜,既凉又甜,堪称解暑的绝配,这是冰箱里冰镇瓜果不能堪比的味道,是无法替代的独具乡村特色的佳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小堤柳庄的古园枣林,同行者们各得其乐。诗农老师与牧羊老人攀谈,阿涵拿个本本站在一棵古树前写写画画,福利已随众人行走到枣林深处,我和俊环对一些散落的枣子兴味十足。我低头捡了一把干透的红枣,拿起一个接着一个咀嚼品咂,很熟悉的甜甜的带着土腥味儿。俊环惊讶,怎么带着土就吃了?回家洗洗再吃!她生在城里长在福窝儿里,哪里知道村妞自小养成的习惯。土里拔出来的胡萝卜在裤子上擦擦就吃,茄子棵上长着的茄包子拧下来就啃,新扒出来的红薯烤的半生不熟就嚼,这不关乎是否卫生,也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这源自对土地的信任和挚爱。俊环仰头看落尽了叶子的树梢儿,找到了几颗幸存的干枣儿,捡了一棵长棍子敲打下来,紧走几步给我送来,我拿起一个,用牙尖儿一点一点地咬着吃,红糖心儿的干枣真甜哪,好吃极了,就像小时候稀罕着吃的从换娃娃的那里换来的那颗糖。
临行前带着淡淡的乡愁,归来后满怀喜悦收获。好的政策,让乡村魅力焕发,既有安居乐业的诗情画意,又有古拙厚朴的文化传承,昔日落后贫穷的村庄,今朝日新月异魅力多多,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光休闲。与朋友喝茶聊天,我常常自喻为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乘着一把小伞漂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这次“美丽乡村行”,我终于明白,我的根就这里—魅力乡村,我可爱的家乡!或许,用不了多久,当年一如我一样挣脱农门的人,将会选择乡村颐养天年,住新居,荷旧锄,赏菊花。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文章评论
马到成功
村妞?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