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大洼深处的浓郁情怀   ----吴忠顺先生《眷恋的热土》读后

个人日记

  
  吴忠顺先生第八本书《眷恋的热土》付梓出版了,这是他继《感恩的心》后的又一力作。先生的文字结集出版,对我这样喜欢并追随先生作品的人,是一个很大的喜讯,再不用去报刊搜集他发表的那些零散的文章,而能在这个漫长的冬季,坐在暖气融融的室内,跟随着先生的文墨,聆听先生的教诲,去亲近那片久违的大洼热土,那些遥远的模糊的童年记忆,经年远离的田园风景、乡野故事,在这些文字的触动和浸润下,也渐渐清晰和鲜活了,毋庸置疑,先生给我们补上了一堂热爱故乡的人生课。
  先生的这本书设计高端大气内涵丰富,像我这样水平低凹的人,也能看出一二。淡绛色的封面背景,就如收获后安详无际的大洼,厚重而静美;人字形的大雁飞翔在芦花飘逸的天空,仿佛听见回归故里的声声呼唤;封面底部是代表大洼文化的一丛芦苇,沧桑中不失韧性和柔美;而“眷恋的热土”的书名前三个字是饱蘸浓墨的黑字,后两个是赭红的圆心中托着的白字,我想,这代表先生一腔热血孕育的纯净心性吧。
  吴先生著述颇多,是一位高产的作家,这本《眷恋的热土》先生写的大气厚重,也不乏细腻和唯美,我一次次重读书中的故事和美文,徜徉陶醉在生动的乡野气息里。先生写人物情感浓郁刻画生动,像有拌馅子“绝招”的赵二奶奶,英年早逝的老三爷,提携和知遇之恩的律师傅,读后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久久在脑海中徘徊;写生产队年代的场景和旧事,让我们这些晚辈也跟着走进了那些虽苦尤荣热血沸腾的特殊时期;写美文意境佳美情感洋溢令人沉醉,乡村夜晚的蛙声、乡间路边的秫秸花、大洼深处的花柴棵、一望无尽的红高粱,在他细腻文笔的描写中,这些远离了多年的物事渐渐地鲜活了,诠释出大洼特有的魅力。
  先生见识广博,阅历丰富,文笔老道,他甘守寂寞浸淫文字,用一颗至诚心讲述着乡村那些物事,平静、自然、亲切,虽然有的早已消失,比如铁瓦车、晒小盐挑河,比如耠子木犁铁耙那些尘封的农具,比如人山人海、红旗飘飘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场面,再比如烧豆子烤棒子逮蚂蚱那些童年趣事,还有夏夜听蛙、阡陌挖菜、漫洼的野花……这些物事虽然时过境迁,仍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记忆里。那些已经远去的事物,因作者的亲身体验与妙笔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有亲临其境之感。
  《留在记忆里的铁瓦车》这样写道:“运粪运粮,拉柴草拉庄稼;支援前线,运送军需;接亲送嫁,走亲访友……,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与农家如影随形,车轮滚滚,永不停息。”在《难忘改造黄西大洼的岁月》中,把昔日生产队年代的原生态场景细腻还原:“大洼里,人山人海,大车小辆,欢声笑语……小伙子们抡起洋镐、大锤、铿锵的响声,把沉睡的大洼唤醒,‘一窝笼’里住着耄耋老人看管孩子们,年轻的妈妈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白发苍苍的老翁,腰里别着大烟袋,认真地平整倒下的土堆,老妪和孩子们,及其所能,装筐的,拉纤的,还有用浅子端土的……”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忙碌劳动的火热场面,听到汉子们粗狂而嘹亮的号子,看见他们棉衣里透出的热气,寒冬里冻红的脸庞……
  吴老师用心血叙写着旧时光里的人事以及蕴含其中的人间美好情感,瓦车也罢,犁铧也罢,老马也罢,都让人体验到了那种悠远、恬淡和感恩,也获得了心境的安宁和回归。在《父亲的马》一文里,作者写这匹救过父亲性命的老马即将被卖的深情:“多少钱我倒不在乎,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必须答应,买去用行,不能宰,若是宰,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当陪伴老人十二年的老马因老父病重不得不卖时,老人再也控制不了,竟然失声痛哭,老泪纵横。我也亲历过这种人与畜之间生离死别的感情,当年我家的老牛摔伤不能拉车耕地,被人买走后父亲也是泪流满面躺在炕上几天不起,庄户人不会花说六道,感恩的教育就这样无声无息、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的烟火里。
  我最喜欢的还有吴先生那些幽美的散文,野菜也罢,高粱也罢,艰难的岁月并没有消磨他的妙笔和诗心。《红高粱情思》中,他写“高粱苗齐膝时,小憩地边儿,洗耳恭听,不时传来高粱的拔节声”,《大洼的花柴棵》中,他和小伙伴一起“把花捧在手心,重复地呼唤着‘小狗小猫出来吧”,歌咏花柴棵“镰割刀剜无怨无悔,依旧年年春来发新芽,含笑挺立在大洼”。在《故乡听蛙鸣》中,他“随着夜的渐深,静静地赏听,如鼓点慢慢倾泻开来,如丝如缕、和谐明快”。“蛙声恰到好处装点了故乡夜的静谧,那种天然玉本色,是世界上任何音乐都无法比拟的”。
  读吴先生的散文,篇篇精华,字字玑珠,咀嚼耐品。他丰厚的阅历经见和人生感悟,使得蕴含在文字中那种厚朴、恬淡、雅致和感恩经年不变,他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乡亲,有着连骨连筋的真爱,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成就多大,不管位子多高,他都忘不了他的根。因为有了这样浓郁的情怀,才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字,这是直抵人心穿透岁月的力量,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吴先生一把瓦刀闯天下,靠着勤奋和聪慧成为建筑界的领军人,是从脚手架上走出来的文学家,出版八本书,这不是个小数目,码起来也有一定的高度了。先生虽然退休,并没有赋闲,继续起五更睡半夜,用文字为砖,勤奋为泥,情感为梁,为他眷恋的这片热土,建造起了一座文化的大厦。
  
  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