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河子的今昔

个人日记

 
图片
在大石顶子上看到的半截河子,远处是亮甲山水库。

图片
成对的野鸭子在大泡子里游弋。

图片
近处半截河子湿地,远处半截河子屯(爱国一队)

 
半截河子的今昔

 

/人生如水

 

半截河子是吉舒镇西北部的一个自然屯,为什么叫半截河子已经无法考证,但在《舒兰县志》,《舒兰矿务局局志》经常看到它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半截河子,因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半截河子的名字改成了爱国一队,50多年过去了人们很少知道半截河子这个名字了。

半截河子是舒兰煤田最早开采的地段之一,早在1895年的时候,就有人在此开煤窑,这里经历满清、民国、日伪统治、1946年解放组建舒兰县县营煤矿,1962年县营煤矿划归舒兰矿务局,名为吉舒煤矿二井,经历2005年舒兰矿务局改制,后来改为舒兰矿业集团四矿,2010年这里曾创造过综采年产150万吨的吉林省最高记录,到2012年报废,前后经历100多年的开采历史。是舒兰这地方开采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矿井。

夏天了,故乡更美了,回到老家后,登上大石顶子向北眺望,半截河子湿地和亮甲山水库以及亮甲山尽收眼底,看到那远方美丽的美丽的景色,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经常去的半截河子,勾起我前去探访的欲望,于是63日和13日,10天内两次探访半截诃子。

1969年我家搬到棒槌沟之后,46年再没去过半截河子,最近几年回到吉舒镇时,只是在吉舒一井附近遥望过半截河子,用变焦镜头拍过半截河子,但却没有走近半截河子,小时候半截河子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鱼米之乡,半截河子屯人家不多,屯子南面是一座水库,水库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树木,可谓山清水秀。

1960年我家从天合北小乡搬到吉舒一井附近的联盟五队居住,和张姓人家同住三间草房,我家住西屋,张姓人家住东屋,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农民把屯子周围的榆树皮都扒光了。父亲那时候才30多岁,正当年。父亲喜欢打渔摸虾,我那时候7-8岁,父亲下班时,经常带着我到半截河子水库去摸鱼。

1962年春天冰雪融化时,半截河子水库死了不少鱼,父亲从水库边上捡回不少死鱼拿回家来,母亲把这些开江的鱼收拾好,用酱炖了一锅,虽然那些死鱼有点异味,但却非常好吃,直到现在那种臭味还能让我回味无穷呢,最初的印象,半截河子水库的鱼特别好吃。另外张姓人家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也经常带我们到半截河子水库的河套,去抓蛤蟆,掏鸟蛋,当年还掏过布谷鸟回家养着。

随着吉舒一井的开采深度增加,距离矿井地面300-400处开始塌陷,在半截河子水库南面形成了一个大泡子,为了填埋塌陷区,每天都有不少工人用水枪冲击土山,形成泥石流向塌陷区的水泡子填埋。水泡子和半截河子水库隔着一条公路(原来的205省道),随着连年开采,塌陷区就和半截河子水库连上了,水库随之废弃了。

196210月我家搬到镇北街居住,和玉生、矿生成了邻居,那时家家都养猪,挖猪菜是我们最多的家务劳动,我们经常结伴到半截河子挖猪菜。半截河子屯是个工农混居的屯子,很多山东来的盲流都居住在这个屯子。屯子最有名的人是朱会凤,它是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的两个姑娘都是我的同学,因为不是同班,所以不知道她们的名字。

30年前的1985年奉调到矿务局党委办公室工作,当年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崔殿文,曾是半截河子屯的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吉林师范学院(现北华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分配到矿务局党委办公室工作,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经常谈及半截河子,尽管离的很近,却从未想去过,如今退休了,特别怀旧,非常想去看看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一次探访半截诃子,我是从原来通往吉舒选运的轻便线走起,沿着轻便线一直向北,经过轻便线大桥,拍下几张照片,便顺着山路向西,多少年前这一带,因为人为开采小煤窑的破坏,森林和灌木丛已经不多见了,这些年小煤窑关闭了,山林渐渐恢复了,走在山路上,满目青翠,到处都是鸟鸣的声音,一片山楂林花已经开过,结出累累果实,走过落叶松林,下坡就是半截河子了。

半截河子已经不是从前了,住在这里的人家没有多少了,只见十几户人家散落在半截河子的东山和西山上,屯子南面有一片蓝色彩钢瓦的连片的养鸡场;屯子的西山坡是一片刺槐林,盛开着一片白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雪般的洁白。顺着这条山道,走进半截河子。这条小路南面是采煤沉陷形成的水面广阔的水泡子,北面变成一片长满蒲草的沼泽地。一对野鸭腾空而起,走出不远,落在不远处的稻田地等了半个小时,终于拍到水中和稻池埂子上的野鸡,也算收获吧。

虽然很多人家都搬出了半截河子,但是过去的老房子的位置我还有记忆,比如朱会凤家;还有196491日因雷击死亡的王文国同学家的位置。在路上遇到屯子里的老乡,便和他们攀谈起来,一位周姓的中年人(1965年生),曾在40军当过兵,说了很多70年代故事,文革期间,省里好多五七战士来到爱国,著名电影演员李亚林还有姓矫的五七战士在这里下乡。

他告诉我,矫姓人家他比较熟悉,他家曾和矫姓人家住过东西屋,只要你说这家户主叫周英,矫姓人家的人都知道,矫姓人家的几个女儿学习都特别好,而且最小的还是他的玩伴,并告诉我,他家原来住的位置,并指了指屯子西头的大榆树,他说:这棵大榆树是半截河子最老的树。前几年矫姓人家曾回来过。

说话间,一位老人来到我的面前,他叫:顾邦,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是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43军)警卫团的,曾为洪学智做过警卫, 1950年转业回到半截河子,老人很健谈,说了好多半截河子的往事。老人已经85岁了,在这个屯子里他已经为数不多的老人了,很多老人都已经故去,多数人家已经搬迁了,再过几年半截河子人家会更少了。

已经是中午了,中年人和老人热情留我在家里吃午饭,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盛邀,告别了他们,又在农家的小院拍下几朵玫瑰花,沿着山乡小路走回吉舒。路上我在想,几十年过去了乡下人照样那样纯朴,那样真诚。

10天后我再次来到半截河子,这次是从原吉舒二井附近的老公路走过去的,站在公路向北望去,半截河子的大草甸子一片翠绿,那种绿让人扎眼,就连西山的落叶松都绿的十分养眼。

走在满是青草和蒲草的草甸子,青翠欲滴,蛙鸣鼓噪,鸟儿歌唱,大自然的交响曲,特别悦耳,成群的野鸭子被我的走动惊起,野鸭子在湿地都是成双成对,即使飞起来也形影不离。一只苍鹭(长脖老等)扇动着巨大的翅膀落在树上,我终于拍下了它的倩影。

路遇一位村姑带着女儿,女儿趿拉一双大拖鞋,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见我给她拍照,马上做出V字型的手势,我问小姑娘几岁了,小姑娘爽快的告诉我:我叫“姚禹彤,5毛岁”,说话间,小姑年非要看看我给她照的形象,小姑娘看过照片,会心的笑了。离开半截河子,再次走到原吉舒一井,我家曾经住过的地方,已经找不到50多年前的影子了。

退休以后每当思想浮躁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就回故乡,走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了。一个人不论走在那个年龄,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勉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浮躁和压力遮住双眼,时间匆匆,我们太需要在平静的时光里认识自己。

 

 
图片
近处是二道河,远处轻便线大桥。

图片
二道河边的农家和稻田

图片
通往半截河子的山路

图片
半截河子西坡的小水库。

图片
半截河子西山处的大型养鸡场

图片
半截河子东山坡的槐树林

图片
盛开的槐花(6月3日)

图片
半截河子屯

图片
周姓人家原来所住的位置

图片
屯子中部的沼泽地

图片
东西走向的土路

图片
半截河子最久的榆树

图片
周姓农民和这里最老的居民顾邦

图片
曾经的老兵顾邦

图片
农家的玫瑰花

图片
路边的大蓟花

图片
曾经的吉舒二井,改制后的舒矿集团四矿大门。

图片
老公路(吉五公路)上的牧羊人

图片
水中的青蛙

图片
半截河子南边的老公路,现在变成了乡道。

图片
沼泽地中的绿草

图片
乡间小路上鸟儿

图片
飞到树上的长脖老等(苍鹭)

图片
半截河子东坡的民宅

图片
在泡子里挂鱼的人儿

图片
水边的小鸟

图片
半截河子的女孩“姚禹彤”

图片
穿着一双不合脚的大拖鞋。

图片
半截河子西部的民宅

图片
半截河子的稻田地

图片
老人顾邦在自家的苞米地。

图片
沼泽中的水草

图片
吉舒一井原来的砟山,现在长满了树。

图片
我家曾经住过的联盟五队,老房子已经没有了。

图片
稻田中的野鸭子

图片
正在嬉戏的野鸭子。

图片
等待捉鱼的水鸟。


文章评论

太阳石

钟情于山水之间,看半截河子今昔,感叹家乡的变化,营养自己的身心。

太阳石

半截河子,爱国一队,人生如水,往事悠悠。

天天

每当思想浮躁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就回故乡,走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了。

青青子衿

徜徉在详实的文字里,仿佛置身于家乡的小路,感受缕缕清风,满目清翠。往日的喧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蛙鸣鸟叫。也许这就是最原始的半截河子,100多年过去了,她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在陌生中寻找熟悉,土路,河水,初夏的原野,却原来,这就是梦中的模样

青青子衿

没出嫁之前在丰广四井的北山上居住,经常去吉舒一井的小商店买些日用品,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矿井的浑厚和物资的匮乏,时代在发现,社会在进步,愿家乡青山常驻,绿水长流,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青青子衿

如果步行到半截河子路程还真不算近,如水有这样的体力令人羡慕。三弟和弟妹近日回家,他们从烟台走水路到大连,之后一路开车回家,联系他们吧,人各一方机会不容错过

王老大

喜欢你美好的写作和摄影,要过端午节了,祝你和家人节日快乐吉祥![em]e177[/em] [em]e183[/em]

半截河子的今昔,一部舒兰矿务局变迁的缩影。

人生如梦

这才是真正的山清水秀,50年前的半截河子,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地下资源虽然被采空,但是地上仍然是满目青翠,这就是祖国的东北,一块风水宝地。

人生如梦

多少年前的居住地,水先生一直记着它,把它的历史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世人知道吉舒镇西北还有个半截河子,这就是一个退休者的情怀和热爱家乡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