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过端午

个人日记

 
图片
东北的黏耗子


图片
端午节的粽子

图片
端午节的葫芦

回忆儿时过端午

 

/人生如水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这是退休以后第一次在家乡过端午。端午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吃粽子、挂葫芦、插艾蒿、赛龙舟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在东北端午节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原野群山草长莺飞,天气还没有那么炎热,而且每到阴历五月,雨水特别少,是大人孩子游玩的最好时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小时候,根本吃不上粽子,因为那时的粮食都是供应的,不供应糯米,何况在吃穿都发愁的年代,谁家能舍得花钱买糯米、红枣、粽叶包粽子。记事的时候,我家在天合北小乡住,富裕人家能包上粽子,吃上粽子,端午节对我们家而言,就和平常一样。看见别的孩子吃粽子,羡慕不已,馋的直流口水。

回家告诉母亲,人家过端午节了。母亲知道我想吃粽子,可家里没有,母亲就说粽子不好吃。孩子毕竟是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吃粽子的神态,相信粽子一定很好吃。为了混上半口,总是在同伴面前套近乎,极尽恭维奉承之能事。或者把自己认为的“宝贝”拿来,以打动同伴的稚心,使之甘愿分食一口粽子。那个艰苦岁月里,像我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在东北能吃上粽子的家庭为数不多。

每到端午节的清晨,母亲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挂上几个葫芦,这葫芦是纸扎的,葫芦共三层,底层大,上层小,染成五种颜色,一般都挂到来年,再换新的。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孩子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为我们做香荷包,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尽管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即使家里再穷,过端午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们煮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让我们知道过端午了。早晨,带上两个鸡蛋,随着大人去踏青,在山上采回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驱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后来才知道,端午过后,天气炎热,仲夏蚊虫滋生。插上艾草,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功效。是不是这样,的确没有试验过。小时候,不过见过邻家吴大爷点燃晒干的艾草,烟熏火燎驱虫之事。是不是辟邪,不得而知。但民俗里,除了驱虫还有辟邪之说。百姓约定成俗了,端午节前,家家门上都多了几株特殊气味的艾草。

晚上,躺在父母身边,问这问那,尤其是端午节的由来。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懂得的确不少。好多知识,也是从地方戏里学到的。给我讲寒食节,讲介子推绵山背负老母被烧死的故事。讲清明节祭奠祖先的来龙去脉。讲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用各种色纸叠成葫芦,挂在门上,到山上采来艾束插在房檐,比喻来避过灾难,一直传流到今天。

那个年代在家乡能吃上粽子的人家确实不多,东北这嘎达,很少有糯米,没有红枣,没有粽叶,所以,很多人家只知道粽子,却没包过,没吃过。最多的是吃黏耗子和玻璃叶子,虽然也是黏苞米、黏高粱、大黄米(糜子)做的,但是却无法和粽子相比。黏耗子的馅儿是豆沙的,玻璃叶子是各种蔬菜的馅儿。

包黏耗子和玻璃叶子的树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包黏耗子的树叶是段树的叶子,包玻璃叶子的树叶是柞树的叶子。采集这两种树叶的讲究很多,无论是段树叶子还是柞树叶子,一般必须长两个月左右的叶子,叶子是墨绿色的,油汪汪的,太大太嫩都不行,而且是不被虫蛀的,每年7月中下旬,将这些叶子采集回来,用针线穿成串凉在房檐下风干。

我家的亲戚都在农村,放假的时候到农村亲戚家串门,经常和亲戚家的孩子上山打段树叶子和玻璃叶子,农家孩子打的又快又好,我打的叶子绝大多数都不能用,主要因为太嫩,看似很大,很厚实,但是用了之后粘干粮,吃得时候不好扒。姑姑经常说:这败家小子,竟干些没用的。

一般的时候,农村做黏耗子和玻璃叶子都是三夏大忙季节,这时候北方的日照时间长,气温特高,高温烈日下铲地,趟地,劳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为了补充体力,所以,几乎家家都蒸黏耗子或玻璃叶子,因为这种黏食扛俄,能长久保持体力。

端午节的时候,新鲜的段树叶子和玻璃叶子还没下来,所以就把头一年风干的段树叶子和玻璃叶子拿出来,用温水泡开,然后用黏米包成黏耗子或玻璃叶子,每到端午的时候,乡下的亲戚也会为我家送点这类特有的食品。

小时候我特别馋,且鼻子特灵,嗅觉奇异,贪吃的习性,总能从空气闻到香喷喷的诱人味道。无论谁家做好吃的,哪怕是炒个葱花,也能真真切切嗅到。乡下亲戚送来的黏耗子,无论母亲藏到哪,我都能嗅到,所以经常偷拿两个,跑出去吃。我吃的黏耗子比别人家孩子的粽子大的多,包裹材质也不一样,人家是粽叶,我的却是段树叶子。

我家是“臭糜子”,“臭糜子”就是过来比较早的关里人,东北食材要比关里多,山东、河南逃荒和支边来的,只会摊煎饼,而早来几十年的关里人,逐渐适应了关东生活习惯。虽然多少年没吃过粽子,但是黏耗子、玻璃叶子、黏豆包、驴打滚(豆面卷子)没少吃,那个年代关里人非常羡慕东北的“臭糜子”。

为什么把早年闯关东的人叫“臭糜子”,我想可能与饮食方式有关,东北冬天气候严寒,有半年时间青黄不接,为了储存过冬的蔬菜,一般家庭都要腌制酸菜、萝卜、储藏土豆等蔬菜,供冬季生活用。最主要的是,东北人喜欢将各种粮食用水浸泡,发酵后,产生一种臭烘烘的酸味,然后用水磨磨成米粉,属于黏性的粮食,做成黏耗子、黏豆包、驴打滚等,其他不黏的粮食形成米粉后,做査子(就像南方的米线一样),爽滑细腻,非常好吃。或者用普通铁锅煎成并,北方人叫“锅出溜”。但是这样浸泡的粮食,容易霉变,所以小时候,经常听说有人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真正吃上粽子是上世纪80年代了。媳妇过门后,家里端午节,多少能见到粽子了。每每端午,媳妇总是跑到食品商店买点粽子,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娘家和婆家。母亲把媳妇送来的粽子藏起来,等晚上一家人齐全了,再分给大家吃。

 民间里端午驱邪,能从香荷包中得知一二。记得大外甥出生后,每年端午节前,他的脖颈都会多一个红色绸缎制作的鸡心状荷包。是买的做的,不甚清楚。好奇之余,会把荷包送到鼻子闻闻,的确有香。艾草的那种味道。戴荷包习俗,就有驱邪除病的讲究。

 1999年搬到吉舒镇文明社区后,二十七栋住着妻子的同事风琴,是做粽子的高手。我们为邻,互相来往密切。他们总会在端午前,包煮很多粽子,分我家一堆。也会在端午前的一两天,都附近的南山,扯一大把艾草,插在我家的防盗门上。

这几年,这种习俗没能坚持下来。问题是,无论是否端午,街上总有卖粽子的。革新后的粽子,不再包入红枣,而是制作蜜汁甜酱,将煮熟的糯米,四周涂抹,吃起来既有米香,也有甘甜,比红枣粽子好多了。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买得就是了。孩子不稀罕了,大人就没有制作的激情。没了激情,就没了动力。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图片
照片名称:08坐上火车去舒兰

图片
照片名称:09在背阴的地方

图片
照片名称:06市场上的粽叶和粽子

图片
照片名称:07卖葫芦的推车

图片
照片名称:10茉莉花开

图片
照片名称:11滨河小区即景

图片
照片名称:12滨河的小花

图片
照片名称:13稠李子树

图片
照片名称:14细鳞河大桥

图片
照片名称:15滨河花园玫瑰花

图片
照片名称:16含苞的玫瑰花

图片
照片名称:17中央公馆的水池

图片
照片名称:18路边的夏花

图片
照片名称:19街边即景

图片
照片名称:20细鳞河畔的牛

图片
照片名称:21细鳞河畔市政府

图片
照片名称:22晨星阁

图片
照片名称:23细鳞河上洗衣人

图片
照片名称:24细鳞河中水鸟

图片
照片名称:25细鳞河中的水草

图片
照片名称:26细鳞亭

图片
照片名称:27细鳞河支流

图片
照片名称:28细鳞河之晨

图片
照片名称:29细鳞河水坝便桥

图片
照片名称:30土豆开花了

图片
照片名称:03段树叶子

图片
照片名称:04柞树叶子

 

文章评论

天天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天天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人生如梦

尽管不知道您的门牌号码 我也要如期挂一把艾蒿在您门上, 愿您平安,不受五毒的恐慌。 虽然我知道您不胜酒力,我也要为您虔心地斟上 满满的一杯福寿,让您今后一直安康。

安静

真羡慕你咋吃都不长肉的节奏!

天天

祝如水大哥端午快乐。

青青子衿

浓郁的端午情怀在文字中绽放,总是想,为什么为物资匮乏的年代节日会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今,生活富裕了节日的氛围却淡漠了呢? 自己包粽子是在来山东以后,也是端午节,也是清晨,满满的一大锅。送给东邻西舍分享节日的快乐。孩子们并没有预想的雀跃,倒是对老乡送来的粘耗子情有独钟,原来,故乡情怀不单单唯我独有。 又是一年的端午,甚至没有包粽子的打算,早市上买来几颗艾蒿顺手插在门楣上,也算象征吧

青青子衿

端午节的葫芦我只见到一次,是东北人卖的,买了三个,大小依次,一直挂到次年的这一天,不为别的只为思乡

太阳石

把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成快乐的样子,顺着好运的路子,带上成功的点子,穿过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进你的小日子,给你幸福一辈子。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太阳石

[ul] 艾叶又飘香,时间近端阳;低头思好友,就在水一方;念念未敢忘,问候送心上;届时配香囊,佑你永安康;粽子尝一尝,瑞气满口香。[/ul]

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