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沟前世今生

个人日记

 
图片
棒槌沟的标志之一——进入棒槌沟第一看到的标志。

图片
棒槌沟的标志之二——仍在生产的选煤楼,最高建筑。

图片
棒槌沟的标志之三——具有80年历史的铁路隧道

棒槌沟前世今生

 

/人生如水

 

我在棒槌沟里生活了30年(1969-1999),在棒槌沟的东富煤矿工作了12年(1973-1985),我的亲戚几乎都在棒锤沟生活过,我的双亲在这里为建设发展东富煤矿挥过汗、流过血,在这里退休颐养天年,在这里老去。如今我离开棒槌沟已经16年了,可是每每回到棒槌沟感觉仍然是那么的亲切,没有半分的疏离。

棒槌沟这个地方以褐煤和白粘土著称,这里是典型的山东、河南、河北移民形成的工矿区,也以民风朴实能吃苦著称,可我记忆中的棒槌沟却总是定格在春雨过后那娇艳的刺玫果花和远山如黛的丘陵。棒槌沟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发煤田之一,满清的奏折上记载,早在1815年就有人在棒锤沟发现了煤炭。

棒槌沟的名字形成了100多年,这里盛产桦木,是做捶衣服的棒锤的最好材料,因为清朝末年这里有几家做棒锤的作坊,因而得名棒槌沟。东富煤矿是在棒槌沟的基础上建起的现代化煤矿,1987年曾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工厂”,我的双亲父亲、岳父都是东富煤矿的工人,看见高矗的选煤楼和火车从棒槌沟隧道出来的汽笛声总会让我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现在的东富煤矿11年前破产,已经退出了国家重点煤矿的序列,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就是我的故乡,“紫气来,国家强”“东富”是她另一个名字的由来。

棒槌沟从无到有,从寂静到喧嚣,从荒凉到繁荣,在一片沉默的黑土地上,长出一座现代化的东富煤矿。棒槌沟原本没有历史,但她创造了很多历史。这些辉煌的史迹谱写了棒槌沟的过去与现在。是谁创造了这些历史?是他、是你、也是我。是我们平凡而坚韧的每一个棒槌沟人。棒槌沟的历史有你的贡献,有他的汗水,也有我的参与建设。

退休了,作为一个棒槌沟曾经的建设者,我愿以我的的经历回眸一下棒槌沟的前世今生:

棒槌沟的前世:据《吉林省人文地理学》记载:“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吉林将军富俊因山木缺乏柴价昂贵,奏请开采缸窑、棒槌沟等六处煤矿,后因坑崩水出,先后封禁”。1909年(宣统元年)又有私人在棒槌沟等地开办小窑,进行土法开采。棒槌沟这块煤田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200年的历史,开采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煤炭开采是那段让棒槌沟人蒙受屈辱的历史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棒槌沟、二道河和天昌3个煤矿,19387月成立“人造石油株式会社”,下设磨石、天昌、棒槌沟及大口钦四个“矿业所”,对棒槌沟及其他三个煤矿的煤炭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生产的煤炭主要用于液化制油,支援侵略战争。

当年,小日本在棒槌沟建了四对矿井,上世纪70年代时,日伪时期建的井筒仍在。第一处在大鼻子沟附近,第二处在原东富一井,第三处在东富三井(老车队),第四处在现在的变电所后面。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前是日伪时期的居民区,那里到处是瓦砾和瓷砖。我下乡的生产多队,许多上岁数的人都在当年的棒槌沟给日本鬼子做过苦工。棒槌沟北面庙岭山东坡的落叶松、黄花松、樟子松、刺槐都是当年那些劳工栽植的。

1946年杨子荣所在的部队解放了舒兰县,民主政府接收了棒槌沟的煤窑,改组为县营煤矿,隶属舒兰县工业局管辖,进行非正规开采直到1960年。1960年开始建设东富一井,恢复日伪时期的伪二井的旧井筒,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东富一井停建,1966年东富一井开始恢复建设。设计能力15万吨/年。

1965年夏天,我和玉生、矿生,曾到过棒槌沟,50年过去了,我清楚的记得,双宝(现在的服务楼)附近是个土坯盖的食堂,前后有几栋土坯房,向东走是一趟钢筋混凝土的地基,据说是日伪时期“矿业所”的联合办公楼,旁边还有一个废弃的井筒,从哪到车站,是一条羊肠小道,我们三个从这一直走到小街。小街当时还保留着日伪时期的模样,建筑全是木板式的青瓦日本房,据说是当年的妓院。东山坡是几栋土坯房,岗墚上有条街,叫前进。还有所小学,是东富村的。

 棒槌沟的今生:经过三年恢复建设,1969101日棒槌沟的第一对矿井东富一井正式投产,棒槌沟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当年我家还没搬到棒槌沟,我在舒兰煤矿第一中学读书,19696月,我们学工劳动,参与建设了东富矿的选煤楼和供应科,直到当年的7月份。那时的棒槌沟还是建井队管理,居民区只有小街和前进岗顶上几栋干打垒的公房以及七栋房。

1970随着东富二井的开工建设,棒槌沟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70年建起了小楼,1971年建起了矿工俱乐部,1972年建起了第一座职工住宅楼1号楼,1972年建起了2号楼。197610月东富三井投产,自此东富煤矿形成了年产51/年生产能力的三对矿井。

197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建起了270多栋职工住宅,总居住面积大16万多平方米,建起了职工食堂、独身宿舍、游艺室、图书馆、矿工俱乐部、职工医院等公用设施。1975210日,吉林省工交工委决定恢复舒兰矿务局体制,下辖吉舒、丰广、东富和工程处三个县团级单位。

1976年文革结束,东富矿也是百废待兴。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下,东富矿三对矿井都是简易投产的,矿井布置和设施先天不足,从而导致1978215日东富二井发生震惊全国的井下电器设备着火的特别重大事故,68名矿工兄弟牺牲在井下。

经历重大事故后的东富矿开始一蹶不振,矿井产量低下,亏损严重,竟管困难重重,但是困难没有压垮棒槌沟人,1980年果断关闭了煤质不好的东富三井。经过棒槌沟人的不懈努力,1982年棒槌沟的东富矿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第一次突破矿井设计能力,东富矿开始步入鼎盛时期。

1984年经过全面企业整顿,东富矿开始成为全局经营管理的典型,为了弥补先天不足的生产布局,全面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大地面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起了闻名全国的第一个矿工公园“园外园”,建起了新的独身职工大楼(现在离退休人员管理科),现代化的托儿所,俱乐部,环境的改变,条件的改善,使东富煤矿渐进佳境。

1985年我离开了东富煤矿,但东富矿的风采一直持续到1995年,如今我已经离开东富矿30年了,30年不短也不长,但是我对棒槌沟的情感依旧,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在关注着棒槌沟。要了解棒槌沟,就要体味棒槌沟的风骨。生产煤炭确实是棒槌沟的重要特征,但它只是棒槌沟风骨的组成之一。棒槌沟的风骨,不仅取决于它的发展,更取决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风物人情、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这些因素交融沉淀,凝铸了棒槌沟的神韵和风度。

棒槌沟人正直、善良、热情、纯朴,他们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不尔虞我诈。虽然这里是个移民矿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为了棒槌沟的荣耀,为了棒槌沟的发展,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像亲人一样,团结和谐,互相提携。没有在棒槌沟生活工作的经历,我不会走到今天,没有棒槌沟人的风骨鼓舞我,我也不会这样努力奋斗,如今棒槌沟衰败了,大多数人搬迁了,但是他们仍然热爱棒槌沟,依恋棒槌沟。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故乡是你年轻的时候拼命想离开,而到中年以后又拼命要回去的那个让你一生都感觉既矛盾而又亲切的地方”。掐指算来,我在棒槌沟度过了30载。自从离开故乡,我客居他乡已整整9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深深地牵念着棒槌沟、爱恋着棒槌沟,对棒槌沟怀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图片
大鼻子沟附近,80年前这里建了伪满一井的位置。

图片
原东富一井的砟山,这里曾是伪满二井的位置。

图片
原东富三井,原伪满三井的位置,70年代井筒还在。

图片
这是80年前伪满四井,如今井筒还在,前进变电所北面。

图片
进入棒槌沟必经的沉陷区大泡子

图片
两个沉陷区大泡子相连的涵洞。

图片
沉陷区形成的沼泽地里成群
野鸭子。

图片
沉陷区形成的沼泽地中的苍鹭——长脖老等

图片
游弋在大泡子中的野鸭子

图片
棒槌沟北面锅盔顶子山,我下乡的地方。

图片
通向矿区的主要马路,红屋顶的房子是车队办公室,也是原东富三井的位置。

图片
原东富三井的天桥架子还在。

图片
棒槌沟北面的五桦一级公路。

图片
原东富二井,现在的舒兰矿业集团二矿。

图片
通向棒槌沟东部的的村路。

图片
这是棒槌沟小街附近,50年前这里还保留不少小日本的建筑。

图片
站在前进岗上看选煤楼。

图片
前进棒槌泉的生产基地,南面是选运的煤山。

图片
棒槌沟前进的大街,目前只有两栋房了。

图片
前进东边职工住宅前的花儿。

图片
通往省会长春的铁路客车。

图片
铁路边上的大李子。

图片
高高的煤山

图片
棒槌泉的水源地

图片
挑水的居民,光膀子是我同学的弟弟。

图片
双宝东山,也是自来水的水井位置,海拔292米。

图片
煤山上的载重车和推土机。

图片
原东富矿医院,曾是东富矿的办公室,我在这里工作过。

图片
东富矿公园——园外园的大门。

图片
1971年建设的矿工俱乐部,旁边是后建的邮局。

图片
1985年建成的东富矿办公楼,建成后我就走了。

图片
当年的独身职工宿舍,现在的矿区离退休人员管理科。

图片
当年的游艺室、图书馆、广播站。

图片
1970年建成的的小楼,曾是矿区建设指挥部,有过多种用途。

图片
园外园的残垣断壁。

图片
东富车站的候车室和调度中心

图片
我家曾住过的老房子,34年了,已经人走屋空。

图片
当年棒槌沟最繁华的街道。

图片
原东富矿办公大楼的正门

图片
东富矿的托儿所和俱乐部

图片
棒槌沟最后的一座饭店。

图片
当年我家住的四号楼。

图片
三号楼和十二号楼。

图片
后来建成的五中教学楼。

图片
棒槌沟的第四代人。

图片
棒槌沟唯一的公铁立交桥。

图片
老君庙水库下面的稻田

图片
老君庙水库

图片
有人新建了老君庙。

图片
从老君庙水库旁上山的路。

图片
山下的农田。

图片
棒槌沟的南山

图片
在南山上看棒槌沟

图片
远山如黛的棒槌沟

图片
开采近五十年形成的砟山,成为棒槌沟的新景观。

 
 

文章评论

青花瓷

五律·夏之梦 文/青花瓷 月紫生灵气,蛙鸣奏昊天。 飞莺鸣翠柳,绿草没晨烟。 舞影随波动,歌声凭水传。 佳朋频进酒,一醉梦诗仙。

香羽灵

大哥,您已经成为了家乡的代言人,用您的亲身经历记录回家乡的历史,展现家乡的文化,您的文章将成为历史文献。

天天

棒槌沟的风骨,不仅取决于它的发展,更取决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风物人情、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这些因素交融沉淀,凝铸了棒槌沟的神韵和风度。

安静

棒槌是过去东北人用来槌洗衣服的工具吗?

大美棒槌沟。[em]e179[/em]

太阳石

棒槌沟前世今生写得深情,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的发展相结合,衰败的棒槌沟在大哥的笔下,仍是那样的勃勃生机,大哥真是个上进的人,这么多文章,没有一篇是哀怨的,每一篇都是写得那么美好。这就是一个人的心态,心态好看什么都美好,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老。

太阳石

这篇文章,用了近60幅照片,可见大哥跑了多远的路程,才使这篇力作图文并茂,让人们不仅看到了80年前的建筑,也看到了棒槌沟的发展过程,看到了棒槌沟的美好景色,这些不仅需要心计而且需要体力,三伏天这么热,大哥以不老的精神,为人们奉献着精神食粮。这可能就是棒槌沟人的风骨吧。

青青子衿

有时候失去也是一种得到,只是失去的代价很是让人心痛。曾经的辉煌仍然深藏在心,无论走到哪里,回忆都是温暖

青青子衿

前世今生,几兴几废,30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割舍不断的情怀,都在文中一一体现。矿区的历史在作者笔下的立体呈现,无不反应了对这片土地的熟捻和热爱。读文知史,文字便不再枯燥

天天

阳光之人,所有的文章都充满阳光,看过大哥所有的文章,无不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

☆紅旗下の蛋

我转到微信朋友圈后,家乡同学大量转载,谢谢大哥![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静思语

佩服你的阅历,欣赏你的文采。退休后的你,仍旧勤劳好学,更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