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水浒传》中吴用

个人日记

 

昨天,外甥女问我知道水浒传里的吴用出场经历不?今天虎哥就浅说一下《水浒传》中吴用,并一起回答我外甥女的提问,当时虎哥断章取义回答了她,但不全面。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智多星吴用的形象别具特色,风味不凡。

    在《水浒传》描写的一百单八将中,性情刚烈、武艺高强的起义军形象占了一个不小的比例,先后被逼到梁山的农民、胥吏、军官也有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但这几个方面的人物都不包括吴用。吴用,是个有知识的教书先生,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的智囊和军师,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的奠基人和主动组织者。因此,作者不但让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几乎贯穿全书,而且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他在各个关键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一、秀才造反:无奈选择和必然选择

 

    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一个读书人,本来受的是传统教育,为什么却要选择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

作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吴用是个只能靠教几个小孩子维持生活的不得意的农村穷秀才。唯其不得志,所以能穷则思变,时时想冲出那长期受剥削、受压迫、心情压抑、生活窘迫的境地。他渴望沿着社会制度铺设的阶梯向上走去哪怕是走一步,但事实的铁锤又时常把他的这一合理而不算高的理想砸得粉碎。思变的冲动和现实的不堪每每发生着碰撞。为生活计,更为慰藉自己的心灵计,走上与自己应该按常规走的相反方向的道路,加入到由“泥腿子”、“草帽子”们组成的农民起义军中去,委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读过诗书的他,不但懂得“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的口号并非虚妄,也明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愤很有道理,更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巨大力量。因此,当农民起义的暗流在涌动、呼声在响起的时候,他主动放下秀才的架子,以一个长期受压抑的低阶层的知识分子加入进来,与处于社会底层的光着膀子的农民、渔民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最后汇集到农民阶级反抗起义的铁流中。这种必然选择,成为他主动认真地组织和谋划各个行动的思想动力,也使得他的不一般的秀士才能得到充分表现,把一个“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的读书人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梁山农民起义组织者中的一个焦点和亮点。

 

    二、组织起义:人心凝聚和智力凝聚

 

    吴用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不是一味呆头呆脑或摇头晃脑地诵读“之乎者也”书生,在他身上看不到读过几本书就想不食人间烟火的酸气。而透过水浒传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人物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智取生辰纲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义胆包身”“义气最重”“最有义气”“真有义气”的贫苦渔民阮氏三兄弟,并连夜亲自去说服他们参加这一行动。去石碣村说三阮入伙的详细描写以及他和阮氏三兄弟相见时的言语动作,充分表现出了他们之间平时的熟悉、互敬和信任。同时他与底层的小官小吏有着密切的联系。晁保正“但有些事”便和吴用相计较,晁盖得知偷送生辰纲一事后,想到的是“求请教授商议”。宋江刺配江州,执意不留在梁山泊时,是吴用修书于戴宗,使宋江不但没有伤亡,反而得到了戴宗的保护。一个处于军师位置的人物,他上有头领,下有兄弟,具备深得人心的能力和凝聚力,引导着兄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使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走向成功。

    在作为农民联合起来第一次打击统治者并取得辉煌胜利的事件——智取生辰纲中,是吴用亲自主动说来了阮氏三雄,给“闲汉白胜安排了用场”,并根据刘唐和公孙胜提供的情报,制定了”力则力取、智则智取“的行动计划,结果没动一刀一枪,便把梁中书处心积虑偷送、杨志千方百计押送的十一担金珠宝贝拿到手。劫取生辰纲事发后,在官军追捕甚急、晁盖焦躁地问“怎生解救”时,又是吴用果断地作出“不须商议,走为上计”的决定,进而又明白地为晁盖解释了“奔石碣”、“上梁山”、“入了火”的大胆想法并即刻付诸实施。上梁山后,通过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双用连环计攻下祝家庄、智赚金铃吊挂攻下西岳华州、利用元宵节智取大名府,一直到智打曾头市等等,都体现了吴用在农民起义军中的关键作用。晁盖做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后,碰到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济州府差拨军官、带领约有一千人马、乘驾大小船五百只”,来围剿农民军。刚刚燃起的星星之火,面临着在气势汹汹的围剿中熄灭的危险。在这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头领“晁盖大惊”,而吴用却“自有措置”,他在谈笑间便布置了迎敌的计策,结果活捉了头领黄安及一批官军,缴获了马匹、船只,夺得了新到山寨后“非同小可”的第一次胜利。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中描写的一个大战役。号称智勇双全的宋江,带领梁山英雄好汉首打祝家庄,结果因失其地利,折了兵将;再打祝家庄,损兵折将,几乎“折尽锐气”。正在宋江连连败北、一筹莫展的时候,作为军师的吴用出场。他虚心听取下级兵将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办法,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巧用连环,里应外合,使久攻不下的祝家庄归属梁山,使农民军在人力、物力、威力上得到发展壮大。吴用先后作为梁山起义军第二、第三把交椅上的人物,随晁盖,佐宋江,不但作出了一般好汉作不出的大事,而且起到了晁盖、宋江等头领起不到的特殊作用。这说明,人心凝聚是非常重要的,但智力凝聚更是至关重要的。

 

    三、果断稳重:智谋源泉和智谋运用

 

    《水浒传》中吴用形象的描绘是客观的、现实的。作者不但写了他的足智多谋,而且写出了他的智谋来源。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事事做到知己知彼,是吴用智谋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史进、鲁智深陷于华州,听说“急切难打”的西岳华山“城郭广阔、濠沟深远”,宋江“眉头不展、面带忧容”,其余人无计可施,吴用提出乘“夜月”去城边看那城池,如何用计,却再商量的意见,他“且差十数个精细小喽罗下山去远近探听消息”。正因为走了这一步,才得到了宿太尉“将领御赐金铃吊挂来西岳降香”的消息,为制定智赚金铃吊挂、乔装打扮入西岳华山、救出史进和鲁智深的计策打下了基础。广泛听取下属意见,择善采纳兵将意见,是吴用智谋来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三打祝家庄时所用的连环计,其中的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的计策,是孙立首先同石勇讲出来的。吴用听了这一计策“大喜”,将此作为攻打祝家庄的中心环节,加上切断扈家庄、李家庄与祝家庄的联系等一系列计策,使攻不可破的祝家庄毁在旦夕。作者对吴用这种既有大智、又有智源的写法,就使人物形象立足现实,真实可信。

    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是吴用施展智谋的一个重要特点。梁山军取青州时,因有呼延灼作为青州主力,交锋三五次、各无输赢。吴学究听此情况后,提出“先用力敌、后用智擒。”随即利用呼延灼骄傲的心理,智陷并绑缚了他。反过来,又利用呼延灼在青州的威信,赚开城门,不但唾手得到了青州城,又兼绝了呼延灼指挥的念头,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类此的故事,还有擒索超、捉张青等。作为一个制订战略、谋划计策的人,必须清楚谁能够去完成这些计划,只有知人善任,计谋才能付诸实施,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作者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吴用智多谋广的同时,也酣畅淋漓地刻画了他知人善任的形象。请出圣手书生肖让、使时迁盗甲、迁戴宗寻找公孙胜等,无不体现着吴用这一特点。其中以使时迁盗甲最为典型。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只有汤隆的姑舅哥哥徐宁能破,而要把徐宁引上梁山,除非把挂在徐宁卧房中梁上的金甲偷来——因为这付甲是徐宁的性命。吴用立即任用了能飞檐走壁、妙术多奇的时迁。因为他知道时迁有把握——“只怕无此一物在彼;若端的有时,好歹定要取了来。”这样,就使得计策顺利得到了落实。

    机智而谨慎,果断而稳重,是吴用性格的主导方面,也是他的计谋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吴用说三阮,按说三阮与吴用的关系本来是密切的,不必隐隐藏藏。但吴用深知生辰纲的智取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即使是三阮这样的熟人,也不直来直去,轻易走漏消息。因此,明明去说三阮撞筹,开始却说要“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故意引出三阮对梁山泊起义军的看法。而当三阮说出吴用所想听到的意愿时,又怕他们不坚定,故意反对他们羡慕梁山泊生活的看法,进一步引三阮吐露了确实愿过梁山泊起义军生活的心愿,同时透出了一时没有投奔梁山泊的原因。这时三阮的心情像一匹恋战的骏马,一旦将军到,便会奔腾驰骋。虽然时机如此成熟,吴用还是以“打听得”为名,并先托出了小有名望的晁盖。只有到了三阮异口同声愿意同往、效死力时,他才趁热打铁,完全说明了来意。作者不厌其烦地将这个情节掰开揉碎、细细写来,正是为了充分地表现吴用机智而谨慎的性格。

    总之,作者写吴用多智,没有把他刻画成“多智而近妖”的完人,他也有像第三十九回中所写的因图书而露出假信破绽的失误。但他一察觉,便向大家声明、认错,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样真实而不拔高的描写,不但增强了人物的现实性,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吴用坦白、谦虚、忠诚的性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