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南村镇的灵魂
个人日记
当远古人类离开山洞,迁徙到平原居住时,首先是择水而居的。因为水是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河流相联系着,古巴比伦起源在两河流域,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印度是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中国是黄河和长江流域。
在中国,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后,先贤们赋于水特殊意义。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时的水,就进入文化层面,先贤们已经从水中悟出生活的哲学。水的品质是先贤们向往的。因此,一个城市,一个村镇,如果失了水,就失了灵气,少了魂魄。这也是自然形成的城市都是在河流两旁的原因所在,至于村镇,几乎都是围水而居的。当然,在西北,由于井的出现,让村落可以围井而筑,这也是了不起的进步——这样,把人类沿河而居的线型布置变成了围井而筑的面状布置,远离河流的城市由此而诞生了。但是,井这玩意儿,在长江下游,实在是个奢侈品或多余品,它只是对生活用水起到补充和调剂作用。
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村落。在第一批公布的十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江南地区占五个。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周庄镇、同里镇、甪直镇,浙江省嘉兴市西塘镇、乌镇。这些古镇连同其它江南古镇、城市,共同构成了吴越文化的基石。是文明的物质沿续和见证。长江下游,从河姆渡文化始,吴越文化就不断层地沿续着。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在于:把我国的水稻的人工种植史推到7000年前,从而否定了中国的水稻是由印度流入的伪证。同时,把江南先民干阑式建筑的历史推进到这个年代。至今,江南建筑还保留着干阑式建筑的影子。
江南的民居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 江南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谐与亲切。
江南的建筑,以青石小巷、黛瓦粉墙、前门临街、后门枕河为特色。水是江南建筑永恒的灵魂。河道之于江南,不仅是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之源,还是江南水乡几千年来的交通通道。在河道旁,时常会传来摇橹的吱吱声,而野外的渡口边,横着一条船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摄影:野渡舟横
(谢谢读完,无须评论)
文章评论
满天星
野渡的沙发不是容易抢到的~~~先占上![em]e182[/em]
可乐1+2
渡啃腚得读完,胡舟啃腚野得糊粥[em]e120[/em]
满天星
江南真得好美,只是不喜欢那里的天气。。。
可乐1+2
哥,俺终于明白了野渡舟横的意思了“[ft=,5,仿宋_gb2312]野外的渡口边,横着一条船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em]e120[/em][/ft]
竹坞
江南水秀,因为水秀,所以江南美女出名,女人都是谁做的嘛,要是不出美女,那太对不住江南的水了。哈哈!
云中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em]e120[/em]
可乐1+2
江南水乡誉满全球,小巷流水古镇石阶……美不甚收,很荣幸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让俺拥有了个才子哥多情妹[em]e112[/em]
竹坞
依山傍水,应该是建房的最佳风水宝地吧,哎,可惜如今城市规划,再也感受不到过去那种楼台轩榭,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了
云中燕
河面无波平如镜,倒影绰绰铺水中。江南之美,美在无言。
*天一色
野渡这么快就学会后期制作了。 第一幅图图制作的最有意境,色彩厚重浓染,天水一色,倒影环抱,尤其那座拱桥已经月满西塘了。 有两幅图图貌似被脱去了衣服,骨感,怀旧十足。像连环画册里面的简笔画,呵呵 还是最后一幅图图真实,野渡夫人穿上旗袍,高挽发髻,行走其间,背影如风如梦,恍然间,时光倒退二十年。。。
云中燕
哎呀哎呀,我才看见“无须评论”。赶快噤声,嘘……[em]e133[/em][em]e122[/em]
秋日私语
[em]e160[/em][em]e142[/em][ft=,5,仿宋_gb2312]在河道旁,时常会传来摇橹的吱吱声,而野外的渡口边,横着一条船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野渡舟横[/ft]
听雪
后期制作后,水乡更见柔美,建筑更加有质感,层次分明。
秋日私语
你这大提琴为主奏的音乐我越听越惆怅,我以前用在《生活是自己的》日志中配乐,主要是描写女人心思的。现在欣赏着江南古镇,越听越有些悲伤,你还是换个其他的吧,我眼泪快掉下来啦。。。[em]e123[/em]
墨览心韵
江南的美都有些类似,比如青砖小巷,黛瓦粉墙。但还是为自己是江南人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