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入道场之门

个人日记

 学佛之后,从约束自己开始利益众生,从行十不善,开始转向行十善,你不能贪婪,还应该给予众生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你不要杀生,还可以放生;你不要偷窃,还要能施舍给别人;你不要说谎,并能用真实美好的语言与人相处等等。十不善反过来就是十善,我们懂得这些妙法,就真正入了门,进了道场。人间处处是道场,学佛的心在哪里,道场就在哪里。

皈依的对境,外为佛、法、僧三宝,内为上师、本尊、空行。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是排除违缘、圆满事业的根本。上师,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指所有加持的来源。上师,是让我们从迷盲无知中解开心中的疑惑,从此不再深陷无明的善知识。上师,是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所有的历代传承上师、高僧大德们,现代人习惯的称呼就是尊敬的老师们。

佛陀针对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弟子传授了大乘佛法;针对目犍连、舍利子、大迦叶、阿难尊者等五百罗汉为主的弟子,传授了小乘佛教;又针对恩扎菩提国王、月贤国王,包括佛陀自己的儿子罗侯罗为主的弟子传授了密法,就是我们讲的金刚乘。可以说,佛教是最完美的教育,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器和阶段,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悉达多王子在早期修行的时候,从印度的婆罗门教那里,并没有找到解开无明枷锁的方法,后来他经历了六年苦修苦行,终于找到了所有一切苦难的源头——正是众生的自私无明。想要破除掉无明,首先要知道无明带来的痛苦是什么,这些痛苦不是莫名其妙而来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等等,都是因受者曾造作了不善的业力而来。苦的源头叫做“集”,了解“苦”及“苦因”之后,佛陀又告诉我们,只要断除苦的源头,约束自己不去造作不善的业力,就能解决这些痛苦。而灭除痛苦后能达到圆满境界的涅盘,是“灭”;灭除痛苦获得究竟快乐的方法,是“道”。“苦集灭道”,就是佛陀最初宣讲的四圣谛。

痛苦并非你不想要就能不要,快乐也不是你想拥有就能拥有,佛陀告诉了众生弃苦得乐的方法,那就是殊胜伟大的佛法。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自身的反省中,在深奥寂静的禅修中,慢慢地领悟到:一个人不想受苦,方法只有利他的心,只有想到去利益众生,自己才能从苦难中得到解脱。佛陀发现人类所有苦难的结束点在于为他人着想、为众生着想,而佛陀自己在过去生时,正是因为如此,才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福报资粮。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俗子时,曾堕入地狱。他在地狱里和一个叫嘎马日巴的人一起做苦工,去拖庞大的马车。因为行走缓慢,狱卒不断用炽热的兵器捶打他们,让他们痛苦万分。这时佛陀发了善心,慈悲他的朋友嘎马日巴,心想:“与其两个人受苦,不如所有的苦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于是,他问狱卒:“能否将套在嘎马日巴脖子上的绳子,套在我的身上,让我一个人来拖车?”狱卒一听,认为各自造的业只有各自受的道理,谁能违反这个定律呢?就拿起铁锤,往当时还是凡人的佛陀头上用力一打,竟然把他打死了。

大家都知道,六道中地狱道的众生和饿鬼道的众生想早点死是不可能的,地狱中的众生无论被杀多少次,都会死而复生,不断重复受苦,很少会真正死亡再去投胎。所以,在地狱中能够死而转生,是一种解脱。正是因为当时的佛陀一念之善,使他福报现前,得以死后往生到三十三天。这也让佛陀发现,自他交换、代众生受苦、利益他人,可以反过来利益自己迅速得到成就。

学佛之后,从约束自己开始利益众生,从行十不善,开始转向行十善,你不能贪婪,还应该给予众生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你不要杀生,还可以放生;你不要偷窃,还要能施舍给别人;你不要说谎,并能用真实美好的语言与人相处等等。十不善反过来就是十善,我们懂得这些妙法,就真正入了门,进了道场。

平时我们总说“道场、道场”,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叫道场,不是叫佛堂吗?‘道’不是跟道教有关系吗?”实际上,“道”在佛教里的意思就是“路”,这条路并非只是烧香、点蜡烛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佛陀曾经走过的路,这才叫道。我们所说的“道场”,不是单纯为拜佛而来,而是开始净化自己、累积福报、跟随具德上师系统地闻思修佛法,让无始以来迷盲无知的自己,追随佛陀的脚步,寻找解脱的方法。人间处处是道场,学佛的心在哪里,道场就在哪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