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开示】法王噶玛巴于西雅图教授《付悲心于行动》及座谈

个人日记

 美国时间5月9日下午两点,法王噶玛巴应邀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会展中心给予《付悲心于行动》的开示,并与青年人代表进行座谈。

法王开示,慈悲深藏在每个人心中,我们要将它融会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在身语意上。从佛法的角度讲,很多修行方法便是利用我们的五蕴展现慈悲。比如,可练习在注视他人时,目光中充满慈悲与爱。同样,也可尝试用慈悲的心去倾听众生的声音。当我们与他人有身体接触时,如握手、拥抱,我们可以尝试从心中升起慈悲,将内心的温暖与他人分享。总之,要将慈悲转化到我们的五蕴中,与他人分享慈悲的力量。如果可以长年累月持续以身、语行持慈悲,我们一定能拥有大悲心,让别人在看到我们时,便自然而然地平息了烦恼和嗔恨等等,也自然地帮助他们生起慈爱之心。

传统经典记载:弥勒菩萨(慈氏菩萨)因为其慈心广大,发愿直到证悟,都要以慈爱心行持菩萨道,所以,他双脚走过的每一片土地上的众生都因他而受到利益。

法王接着又讲到他个人的亲身经历,他曾拜访过很多真正大德。即便有时候心情不好或者烦躁时,只要见到他们,内心马上感到平和。这就呼应了经典上的例子。

当然,爱与慈悲并非仅体现在佛教的领域,它不是超能力,而是众生本有的。举例而言,母爱就是一种慈悲的展现。当妈妈在时,母爱可以照顾和感动到家里的每个人。而当母亲离世,可以感受到那份温暖的逝去。爱的力量,不是只有特别的人才有,而是人人皆有。慈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上的理解或是心灵上怜悯别人,不然不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他人的痛苦。在心中要有跟他人的连结,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因此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和担当。

修持慈悲时需要一种行动力跟投入,也就是承诺把自己全身的投入。所以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让我们所谓的慈悲把对方放在另一面,当成慈悲的对象(把自己当作慈悲的源头,把慈悲施予别人)。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平等心,感同身受的状态,所以是敞开我们的心胸,感受对方痛苦,而没有自他之间的分别。

真正慈悲的修持超越自他分隔,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分别,我与众生不是分开的。有的时候,我们想对别人有慈悲心,但担心会陷自己于危险中,当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投射,知道自他之间无分别,就会无惧、无犹豫,那样我们的慈悲心便会自然升起。那么,如何超越自他分别,就是去了解到他人的苦乐就是我们自己的苦乐,回归到最原初的生命的基本点,这是最重要的。

开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将与青年代表进行座谈。法王说道,他已于这些青年代表有简短的谈话,并对他们把慈悲心付诸于实际行动,感到非常的开心感恩。

法王与青年代表的座谈:


问题1:现在世界有很多的痛苦和不公平,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

法王开示:我们要觉知到自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自己与他人并非单独存在的个体。所以在社会中,我们必须把这种觉知带到我们的教育中。相互依存并非宗教性的议题,而是对于众生都很重要的世界性议题。

问题2: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稳定? 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帮助流浪的年轻人, 但当我看到很多人的创伤时,我有时候会退缩,想停下工作,该怎么办?

法王开示:说到利益他人,心中要有一种祈愿,但是不要持有太高的期望值,比如一定要做到什么。每一天都可以对自己当天的利他行动感到满足、满意,不需要等到未来,可以从当下任何行动开始来帮助别人,要以此来鼓励自己。这正如,如果自己的手不暖,就无法搓暖别人的手。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坦然地承认在帮助他人时,确实存在有多困难,例如别人问我当法王噶玛巴是什么样的感受,你开心吗?其实当法王噶玛巴并不是很快乐很享受,我这样说可能不是很适合,但是做噶玛巴却令我的人生充满意义。

问题3:在苦难如此之多的世界上,如何能有乐趣。并非为了逃避苦难而寻找快乐,而是拥抱这个世界的情况下得到快乐。也想问法王,您如何寻找生活乐趣?

法王开示:我没有太多玩乐的经验。记得小时候新年来时感觉很兴奋,除夕时兴奋到睡不着,那时候感觉到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到了印度,因为在庆祝藏历新年时,都是以传统方式和仪式进行,对我来说就没有一种小时候快乐兴奋的感觉。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负担很大,就没有很多快乐和调剂。很重要的是,要找到调节自己的方式,如我自己很喜欢艺术,例如音乐和画画。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会让我心里没那么紧张,比较放松,心情感觉也比较愉快。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懂得欣赏它,不要太过于严肃紧张。

问题4:假如接纳他人(包容所有人)是一种慈悲,那么与他人竞争是否是一种排他的(非慈悲)形式?竞争是否一定是一种比较负面的状态?

法王开示:竞争,在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竞争是有可能与慈悲之间取得和谐的,例如我们在从事一些活动时,目的不是为了打败他人,而是让自己成为更慈悲的人,那么这样的动机是可以让竞争包含着慈悲心在其中。

问题5:在所谓的高收入社区或贫民社区中,慈悲展现的方式不太一样。例如在高收入社区,有些慈悲行动的展现,是花了比较多的钱策划行动。在贫困社区,慈悲行动就是给一些食物救济等等。此两种行动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法王开示:我童年在藏区贫穷人家的帐篷里度过,财产不多,却很快乐。记得身边人常常谈到慈悲心,但是现代社会这是比较少听到的,我们常听到的是关于外在物质和财富,因为谈到的多是外在的物质社会,所以没有常常用到慈悲心,因此不太能看到内心中本具的慈悲。举例来说,大部分人都有语言能力,但如果我们生于没人教我们说话的环境里,就不可能适当的学习语言。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常常训练使用内心的慈悲,像我们从小训练语言能力一样,我们本具的慈悲心就能够得到发展。我们应该在社会中提倡慈悲的重要性,鼓励相关的沟通交流应用于教育系统,这是很大的一个工程,不是一个讲座可以做到的。

问题6: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使得大家渐渐变得冷酷,互相践踏,我观察到我们的社会视慈悲为软弱,大家需要隐藏自己的不足。经验告诉我们,没人愿意帮助我,必须自己去争取。即使有人提供帮助时,人们也会认为这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怎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充满慈悲和健全的道德观?

法王开示:当然我们确实居住于一种注重商业、物质的社会中,甚至我听说有人需要是用钱来交朋友。因为节奏这么快,我们来不及去审视内心。佛法中讲到要训练自己升起慈悲心,重点是不求回报,不论是短期或长期回报。如果慈悲有一种主客分别,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有一个生起慈悲心的人和被施予慈悲心的对象,有这种主客差别时,会导致你的付出是想要求回报的。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有一种自他合一,自他无二无别的慈悲心,就不会想要求回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