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习惯于在单纯的事物上加概念

个人日记

 法王噶玛巴2011美国之行最后一场佛法开示教授
 

1、第一次、第二次出国都是来到美国,来到这里感觉上是被众多的朋友围绕,深刻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对这样的业缘非常的感谢。第一次, 第二次来美所见到的朋友,这些业缘和联系等等都是来自于十六世噶玛巴的延续。这个象征意义在我心中,让我更加对于我们之间透过爱与真实友谊的关系是生生世世的有更大的信心。这样的联系不只在今生,而是会随着时间不断的加深,生生世世,而有这样的信心是来自于各位。
 

2、传统佛教徒的修持源自于对众生的爱与慈悲心的愿心,与众生密切的业缘连结,而有如寂天菩萨所教示的“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不论时间经历多久,而仍可以维持这样的清净发心。
 

3、我小时候想到美国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可以放手去做任何自己受到启发的事情的自由国度,可以选择创造自己的未来。而空性呢,就是包含各种可能性,意味着涵藏各种机会。
 

4、佛陀的教法,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独立存在,不管是快乐、痛苦、名利、自由等等,都是互为缘起的现象。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去建立正面的业缘上,在爱与慈悲心的基础上去建立与他人的关系,焦点要放在正面的思维角度。
 

5、举个特定情况来说,像一般的伴侣关系,若是以愤怒来回应愤怒,其结果是关系里变得有更多的刻意的愤怒。若是能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面对的情境,牢记当你的友伴对你怒目相向时,他是被烦恼控制着而没有自由、不能自主的。进而应该要把这样的情况当成一积极的教育机会,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正向的改善关系。那个状态下,他们是无能为力,没有自由而且对自己失去控制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修持应当是多去思维如何利益他们,这种思维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力量,可以更改善关系。
 

6、当我们说到慈悲心时,那是一种随时准备好利益他人的心。我们在做修持练习时,想去思维了解到众生无别的都想离苦得乐,而我们如何去帮助周遭的亲人达到离苦得乐,再渐次地扩大到更大的亲友圈,以致于渐次到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7、所谓利益众生,应该因着自身的经验,以开放的心去面对一切当下的情境,充分准备好去面对能力所能及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才是利益所有众生的真实意义。
 

8、真正的慈悲心是机动性的,当下立即的。身口意常在慈悲的状态中,而不是有了状况才生起。这个很难去解释清楚,它就是在那里。
 

9、关于心性的本质,不是去否认我们当下的拥有,觉得不够有吸引力,对现状有所不满足,以为心性是什么更高深的状态。所谓的认出心性,不是去找出什么新东西出来,好像iPhone手机,要从一代手机进化到第五代,那样的往外去找。而是要去认出你现在有的iPhone的所有功能,充分去使用这个现有的手机,而不是去等待更高级的iPhone,一直往外去找寻更新、更高级的东西,是不正确的。
 

10、要善用现有的条件去充分了解现有的功能,而将之发挥出来。而非去期待变成什么更高、更新的状态才去做些什么。
 

11、有人可能觉得心的本质非常深奥难以认出,其实问题不在于它太深奥,而是它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12、我们非常习惯于在单纯的事物上加概念。
 

13、去看看我们自自然然的样子,我们人类具有的特质,像是微笑, 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具备的,它们会哭,可是好像不会笑。
 

14、我们常常过度忙碌到无法充分分配我们的时间。应该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在一个很自然的状态中,给自己一些机会,别忘了去欣赏真正的自己,去成为真正的自己。
 

15、我们常常会习惯于以外在的身份去自我认同,像是医生或是其他的外在身份,而不是去留意内心的状况。
 

16、所谓的认出心性,不是要去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去认出我们自己真正是谁。
 

17、要练习去认出我们现在当下自己的情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正因为如此,“法”才会有次第。你的修持要根据符合你目前当下的程度、自己的经验,要去觉知研究我们理解的适当状态。
 

18、哲学或理论不同于实际经验,教授和实际经验也不同,很容易因为懂得理论教授,事实上缺乏实际经验,而自我认知有高于自己实际的状况,以为自己有某个阶段的修持。
 

---尊圣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教授《慈悲心与心性本质》之开示笔记摘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