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观赏石

个人日记

  如何玩转观赏石(转貼)

  地球上什么东西年龄最长?是石头。

  万物生长离不开石头。是石头滋生了土壤,培育了万物,造就了人类!

  世间什么最伟大、最高尚、最神圣!也是石头。它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百折不挠,托起了人类的辉煌!

  是什么志如铁、坚如钢,实心实意、表里如一、永恒不变、精心呵护人类的成长!也是石头。

  石头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

第一章:鉴赏观赏石必备知识

         观赏石是石头大军的一员,矿物、岩石的精英。它集珍奇的美学特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学内涵于一身。加之不可再生性及不可复制性,因而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那么,如何鉴赏观赏石,怎样正确鉴赏它,需要哪些必备知识呢?这一章节,主要讲讲这个问题。
        
1、什么是观赏石?
       
观赏石,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是供人们观赏的石头。什么样石头值得观赏呢?这个问题也容易回答,当然是“美”的石头了!那么石头美,又美在哪里呢?
    
石头的美,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美,比如,一块石头的造型像一座群峦叠翠的山,某块石头表面的纹理构成,恰似乡间一隅。其造型或图案如同艺术大师的作品。欣赏起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体现了艺术美的一种品质。另一个是科学美,比如,钟乳石的“年轮”记录了它的生长年龄,火山弹是火山喷发的产物。这种美是某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记录,科学美往往给人以知识的启迪。
    
爱好艺术的,善于挖掘石头上的艺术内容。热爱科学的,往往在石头中探寻科学方面的规律。艺术挖掘也好,科学探寻也罢,都是针对石头这一天然物体,在观与赏的前提下而展开的审美活动。那么,什么是观赏石呢?概括起来就是能够承载审美活动,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天然石体。这是从美学角度对观赏石进行的定义。由于赏石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更多的人支持从艺术方面予以定义。观赏石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天然石质艺术品。
    
历史上观赏石的别名很多,称奇石、供石、珍石、怪石的等。我国的台湾,临国的日本、印尼称雅石。韩国称寿石。

图片

    2、艺术审美与科学审美!
    
所谓鉴赏就是鉴别和赏识,可以引深为鉴定和欣赏。从美学角度讲,鉴赏就是审美。它是以艺术形象为着眼点,对事物或自然现象进行鉴别和赏识。这种审美形式称为艺术审美。观赏石艺术审美就是从艺术形象入手,对观赏石这一天然物体进行感受、理解或评判的过程。艺术审美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在东方赏石文化里它是主流。
    
科学审美是对观赏石内在规律法则的分析与解读。它是以矿物、岩石、古生物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其成因、产状、成份、结构等规律性的科学美。科学审美是西方赏石文化的主流。
    
在审美过程中,艺术审美和科学审美都能使人产生一种心身和谐、自由状态下的愉悦。
    
观赏石的美,每一块都有其艺术美的层面,也有其科学美的成分。有的可能艺术美层面的东西多一些,有的可能是科学美的成份多一点。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是艺术审美,还是科学审美,取决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情趣、爱好。懂艺术的,注重于石头的艺术内容。搞科学的,喜欢探寻规律性的东西。
    
但是,懂艺术的最好也要有点地学知识,爱科学的也要懂点审美艺术。艺术的“德”与科学的“才”兼备,才能在观赏石审美活动中,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内涵与真缔。

图片

        3、何谓石头、岩石和矿物?
    
我们知道,石头是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由矿物集合而成。岩石呢?也是由矿物集合而成。这么说,人们说的石头指的是岩石。
    
什么是矿物呢?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体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的化学组成,固态者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性质稳定。矿物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就清楚了。人们常说的金刚石就是矿物,它是一种单质矿物,化学成份为碳(C)。我们每天吃的食盐也是矿物,它是一种化合矿物,其化学成分为氯化钠(NaCl)。此外,我们看到的宝石等矿物晶体都是矿物。矿物是地球三大物种之一,不仅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动物物种,植物物种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岩石与矿物从概念上比较容易区分,但在实际过程中难以严格界定。为此,人们常说的石头,既包括矿物,又包括岩石。

图片

        4、骆驼山属于观赏石吗?
    
山,从地质意义上讲,是一种地壳运动形成的宏观地质结构。桂林的骆驼山虽然险峻奇特,从某个角度望去,像一头巨型骆驼。但它还属于一种宏观地质结构。人们定义观赏石概念,没有规定石体的大小。因而,它也属于观赏石。如果把观赏石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话,那么它属于广义上的观赏石。广义的观赏石不仅包括宏观的地质结构,而且还包括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矿物或化石的磨片。但是在观赏石的鉴赏、收藏,以至于流传数千年的赏石文化当中,都是对狭义观赏石而言的。是那些能够移动、陈列,便于收藏把玩的石体。通俗一点说:就是用于观赏摆在室内,置于室外的石头。狭义观赏石是观赏石理论主要研究对象。
    
有一些印章、砚台或其它那些经打磨处理的石头,其表面也有许多漂亮的花纹或图案,当然可以当作观赏石鉴赏和收藏。但是,要说博物馆里、样品室的岩石、矿物标本(每一块都有科学科研价值,都是某种规律性的代表)都说是观赏石,肯定会有许多不同意见。关于观赏石“域”的问题是理论家的事,倘若特别感兴趣,可以作专门研究。作为普通观赏石爱好者来讲,能够调解生活情趣,产生身心愉悦,就达到目的了。若能够“悟石德而养性,通石理而修身”便达到了一定境界。倘若在观赏石的启迪下,投身于地学中去,并有所建树,那就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了。

图片

        5、哪些石头值得收藏?
    
在浩瀚的石头海洋里,真正值得收藏和鉴赏的石头并不多。从类别上来讲,可以分成这么几类:一是岩石。就是老百姓能够见到的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石头。这些石头。在山上、河边、海滩上甚至田野里都能找得到。二是矿物晶体。矿物晶体绚丽多彩、形态炯异,非常惹人喜爱。但是,它大多产在深山中或矿洞里。三是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记录了大地变迁,气候演变过程,是生物进化的活见证,不仅值得鉴赏,而且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古生物化石与矿物晶体一样,也是产在特定的区域。以外,还有陨石。天上陨落的石头,谁不想一览“星星”的娇容呢!陨石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是找到它是非常非常地难。
    
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这三类是以地质成因分类。若将岩石分为造型石和图纹石两类,可满足立体造型、平面图画两种艺术审美形式的需要。将非地质作用形成的陨石,人工处理过的工艺石,乃至其它特殊石体单独归为一类,称为特种石。
    
据此,观赏石共分五类,即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特种石。
    
6、石头处理要有“度”!
    
对于收藏的石头,先要清除杂物,刷洗清洁,根据形状配上一个座、框。点缀饰品:像关公的,立把刀;酒坛子,贴个“酒”字。也可以施水养润,涂腊防护。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加工处理范围。
    
但是,人工处理是有限度的,需要把握好“分寸”,弄不好弄巧成拙而丧失天然品质,让一方价值连城的精品,变成了一文不值。
    
作为观赏石除了允许切底外(注意:有的石种切底也不允许),不能对石体进行机械加工,打磨、挖补、修改造型或染色、充胶、粘贴。
    
纹理奇巧、色彩艳丽的图纹石,要保持原有的风化或水镀(俗称包浆)层。那些不打磨看不清纹理形态的,可以适度打磨。需要注意的是,打磨必须以显露为目的,不能有深有浅,刻意追求纹理形态。
    
矿物晶体要尽量保持天然原貌,带基岩的不要把它去掉,也不能挖补、粘贴或着色。容易氧化的矿物,要密闭封存;古生物化石的岩性较为脆弱,应精心处理妥善保管,最好交给专业人员处理。陨石的表面风化层也不要破坏,更不能随便进行机械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个别石头可能有放射物质,这一点要注意,以免造成人身伤害。 

图片

      7、观赏石鉴赏、收藏有哪些益处?
        
观赏石鉴赏、收藏必然提出关于岩石方面的问题,它由什么组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这些问题涉及到岩石、矿物等地学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观赏石的鉴赏与收藏,本身就是在学习、了解地学科学知识。而围绕观赏石开展的相关活动,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宣传、普及地学知识。
       
矿物晶体向人们述说了矿物生长、演变过程。古生物化石向人们展示了远古时期生物世界的生态图景。鉴赏与收藏这些观赏石能够加深矿物学的理解,拓宽古生物学的认知广度。而科学审美又会丰富矿物学、古生物学等地学理论。
       
观赏石本身就是资源性“产品”,观赏石行业组织肩负着资源管理的任务。对观赏石资源状况的把握与控制,是观赏石鉴赏、收藏事业的基本内容。这些都是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艺术赏石能够陶冶思想情操,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赏石健脑、赏石睿智、赏石养性、赏石强身”等宜人之处,渐入人心,无疑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大有益处。

图片
     8、观赏石艺术美的构成!
    
按艺术审美形式,可将岩石类观赏石分为具有雕塑艺术形式的“造型石”和有笔墨、绘画艺术特征的“图纹石”。对于造型石来说,着重于鉴赏它的艺术形体的形态;对于图纹石,重点鉴赏类如笔墨、字画的图案。当然,其它的艺术特征也不能忽视,如光滑如玉的石肤,美丽鲜艳的色彩,韵律十足的纹理,甚至是美妙绝伦的声音。
    
观赏石的艺术构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形态、质地、色泽及纹理。
    
形态:有的石头似景状物,有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同一尊尊艺术大师的雕塑作品。这些大自然雕琢的艺术精品,作为收藏、鉴赏对象,就不足为怪了。形象逼真的观赏石非常罕见,普通收藏者很难企及。我们所能收藏到的多为“似像非像”、“稀奇古怪”,或者说是艺术形象时隐时现,有待深入挖掘的石头。
    
质地:石头的质地,分析硬度和密度便可知晓。一般来讲,硬度越高,密度越大,磨削出来越光滑。反之亦然,硬度低、密度小,表面就粗糙。光滑的表面若有滑腻感,质感就好,质感好质地就叫绝了。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好的石头不就是玉吗?对,精湛的雕琢技艺固然重要,而它的质地更为重要。
    
艺术鉴赏,质地服从于形态。
    
色泽:颜色是容易让人激动的。谁都看到过雨过天晴的彩虹,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忘怀。色彩是艺术特征的基本元素,一块石头若有彩虹般的斑斓色彩,无疑是精品了。色彩的种类多寡不限,只要淳朴可鉴,便会让人赏心悦目。
    
对于以色彩为主的色彩石,颜色、色泽鉴赏应放在首位。
    
纹理:纹理清晰,线条婉转流畅,便有欣赏价值。若韵律感强,亮丽多姿,或披金吐银,出神入化,欣赏价值便大为提高。有的图纹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笔墨、字画的艺术特征,有的则表现了浮雕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石头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形态、质地、色泽、纹理反映了现代赏石审美观。

图片

   9、何谓“瘦、透、皱、漏”?
   
“瘦、透、皱、漏”是宋代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根据多年的收藏、鉴赏经验总结出来的赏石、鉴石方法。
    
所谓“瘦”是指石体挺拔俊秀,线条明晰;“透”是指石体纹理纵横贯通;“皱”是指石体表面多有摺皱,凹凸不平;“漏”是指石体内部布满孔穴,孔孔相套,密密麻麻。
   
“瘦、透、皱、漏”主要鉴赏以石灰岩为主要成份的观赏石。它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延续千年的观赏石鉴评方法。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又增加了“清、丑、顽、拙、奇、秀、险、幽”八字。

图片

    10、意境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的艺术理论,通常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叫做“意”,画面的形象称为“境”,两者统一起来叫做意境。并有“借境显意”,“意从境来”之说。观赏石的艺术形象,为大自然所赐。其“境”是由天然的形、质、色、纹乃至“瘦、透、皱、漏”构成的。
    
那么,什么样的石“境”,唤起人“意”呢?有人说:图纹石中的画面,恰如某一事物的缩景,这种巧合的“境”,其“意”最为深远了;也有人说:“似像非像”时隐时现的“境”,才是真正的、传统上的“意”;还有人说:“意”来自于心灵深处,寄托情思的“境”。
    
实际上,这三种说法都没有错。三种“境”,都能唤起人“意”,只是“意”的表现形式不同。第一种是直观的“意”;第二种是委婉的“意”;第三种则是含蓄的 “意”。但是,三种“意”都没离开形象的“象”字。没有“象”,便产生不了“境”,没有“境”,也就形成不了“意”。可见,“象”是意境产生的源泉。
     
实际上,观赏石艺术鉴赏大都由“象”切入。先追求形象,继而求形似,最后求意象。确定了“象”的定位之后,再对其它特性进行鉴赏,意境挖掘。

图片

    11、具象、抽象与意象!
    
观赏石的具象、抽象与意象是对“形象、形似、意象”三种“象”的理性表述。与客观事物具体相象,物象特征特别明显的石头,称为具象石。反映物象特征的线条、结构、色块等概念化的东西称为抽象石。此外,还有一些石头没有物象特征,即什么也不像,其形态客观世界上没有,以怪、异取悦人的称为意象石。
    
自然界里具象石非常罕见。多为夸张变形的线条、结构或色块。而什么也不象,稀奇古怪的石头数量最多。根据统计理论推断呈宝塔型分布,上层是活龙活现的具象石,具象石虽少,但感召力大,人见人爱。中间层是抽象石,抽象石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是中国赏石文化的主流。下层是意象石,意象石的特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基础。
    
具象、抽象和意象,从“象”到不“象”分成了三个梯度。每个梯度之间尚没有严格的理论界线,因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仅供人们在鉴赏收藏时划类参考,初步了解藏石级别的大致定位。

图片

    12、观赏石的科学审美。
    
科学审美是对观赏石地学规律法则分析与解读。科学审美注重于成因、环境、产状等自然因素,运用的是逻辑思维,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研究。
    
科学审美一般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成因:通过石头的成因认知某种地质现象。例如,玄武岩的绳状结构,反映了岩浆冷凝时的温度、冷凝状态、流动方向以及火山喷溢的期次等地质现象。
    
环境:对石头生成环境进行审读,了解古地理环境或成矿条件。例如,古生物化石说明了该地区古地理时期生物繁盛。化石若为水生生物,则说明古地理环境是湖泊或海洋。
    
产状:对产状进行分析,便于了解产出状态。例如,矿物晶体是由矿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形成的。钟乳石是由化学或重力水沉积而成。
    
结构:对石头的颗粒组成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岩石的性质。例如,砾岩、沙岩、粉沙岩它们的物理筛选条件是不一样的。
    
成份:对石头的化学物理性能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化学成份,物理结构等。例如,化学成份是区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科学审美的内容极其丰富,科学审美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地学知识多寡及灵活运用程度。作为观赏石爱好者,科学审美可以由浅入深,在知识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步深入。 

图片

   13、科学审美的基本要求。
    
科学审美以探索与研究为主,缜密、严谨尤为重要。真实性、完整性是科学审美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一块矿物晶体的应有真实产出地,才能结合产出环境、围岩状况进行深入地科学探索与研究。古生物化石也是这样,没有确切真实的产出地和层位,它的科研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失去科研价值。
    
科学审美要求我们,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包括陨石的采集与收藏,必须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不能乱采乱挖。否则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完整性:科学研究需要准确的信息,且信息越全面、越完整,其研究结论越可靠。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石体本身的完整性。比如,有基岩的必须留有基岩。二是资料完整性。石头采掘了,转手卖掉了,没有记载资料,无据可查,损失巨大。辽西古生物化石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许多很有研究前景的化石,因转手倒卖,无法确定采出地址与层位,使科研价值大打折扣,有的完全丧失了科研价值。
    
化石造假,将拼接后的化石卖给国外,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14、艺术审美心理因素重要吗?
    
观赏石的艺术审美受文化、兴趣、爱好、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一块石头往往是人云亦云,或此一时彼一时。观点认识不一,忽高忽低是正常的现象。了解艺术鉴赏的心理因素,对提高鉴赏水平,减少个人偏见,站在社会的高度,作出公允的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艺术审美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感知是鉴赏的出发点,想象是感受的枢纽,情感鉴赏的动力,而理解则是认识的升华。这四个方面总的来说是一种递进关系,但也经常出现互守交融现象。
    
艺术审美是先对石头的形、质、色、纹进行感知,这种感知以双眼为主,以至借助于手,甚至鼻、耳等器官。若有赏心悦目感觉,即产生了愉悦感,此时便进入了想象因素的范畴。通过联想,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或创造性的想象,使感知内容不断丰富、扩大。在感知内容不断丰富、扩大的同时,情感因素参与进来,表现得情绪激昂。此时,丰富而不断扩大化的想象内容与审美经验之间反复发生碰撞,由虚幻初步的认识,逐步深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其鉴赏结论由此而出。
    
心理因素受理想、文化、情趣、爱好、个性、信仰及经验与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降低心理因素影响,提高心理因素素质的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学习与提高。因此,认真学习,善于总结,丰富阅历,不断进取,是提高个人乃至整体鉴赏水平的长期任务。 

图片

   15、艺术鉴赏的“三段论”?
    
艺术鉴赏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四个层面,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艺术认知理论。传统艺术将艺术认知理论的四个层面常常用三个阶段表述,即艺术鉴赏的“三段论”。
    
第一段是“观”:即对观赏石的基本特征进行审视,建立直觉的审美关系,属于感知层面。
    
第二段是“品”:有了一个比较直接的认识后,去细心品味其中的奥妙,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充实、丰富、发展、扩大和完善其艺术形象。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欣赏南朝张僧繇的画。初看,觉得没什么,是“徒有虚名”;第二天又看,看出了点味道,认为是“近代佳作”;第三天又去,这次体会又深了,认为是“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去”。这第三天,该就是“品”了。
    
第三段是“悟”:“悟”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说是达到了“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用审美学理论说是“形成了新的审美经验体”。用赏石业内话说,是艺术“发现与再发现”的升华。
    
资历丰富的赏石家是能够体会到“三段”心境的,那种心旷神怡的快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是,艺术鉴赏的“三段”,不是每一块观赏石都需要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悟”只属于那些有一定艺术修养、文化底蕴较深,又特别执著的人。
    
16、观赏石的赏玩、迷恋及理念!
    
说赏石文化通俗易懂,是指不花一分钱,没有文化,也能收藏得起,鉴赏得到。说它博大精深,是它横跨社会、自然两大科学体系,涉及天文、地理,文化、艺术。从 “通俗”到“博大”,有一个很长的“线性”空间,将“线性”空间按文化知识应用状况“分段”,可分为赏玩型、迷恋型、理念型三种赏石群体。
    
赏玩型。赏玩型也称直觉象形型,这个赏石群体大多出于对石头的好奇和钟爱,不太注重文化知识。追求是像什么、是什么,喜好石头方面的神话、传说、典故等。以直觉的形象实现身心的超脱,体会其形式美带来的愉悦。厅中置石,以显其高雅;几案立石,以显其品位;室内供石,以示虞诚,对自然的向往;而把玩石则显其嗜好。
    
迷恋型。迷恋型又称风格意韵型。风格意韵型比赏玩型进了一步,比较重视文化知识,善于学习并不断武装自己。对石头情有独钟,身心特别投入。能够体验石头的表象美,挖掘内在意韵美,迷恋于情感交融“地带”的快感。艺术审美能够诗、文、歌、赋。科学审美能够从隐约的现象,推测其来龙去脉,臆想古环境万状。
    
理念型。理念型以全面揭示石体内涵,推进赏石文化发展为理念。文识丰富且比较全面,并横跨社会、自然两大领域。这类赏石家既能够精辟揭示观赏石的内在规律,又能够深刻展现外部形式,其理论成果、艺术作品能够形成群体效应,并产生思想共鸣。
    
就现阶段来讲,赏玩型群体规模最大,其次为迷恋型,达到理念型的相对来说少一些。因此,加强赏石文化理论建设,普及观赏石科普知识,推进赏石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当前重要的工作。 

图片
   17、艺术题名与科学命名!
    
艺术题名是观赏石审美活动的劳动成果,是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观赏石鉴赏的切入点和着眼处。优秀的题名往往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准确而有诗意的题名,起到“点石成金”作用。具有“真理投射性质”的题名可将价值提升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高雅贴切、幽默含蓄、令人生趣的题名,使人联想无穷,兴趣盎然。将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给人以反思的题名。可引导赏石爱好者,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明白事理。
    
 但是,艺术题名切忌名不符“石”,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沉于迷信,不讲科学。
    
科学命名是根据石头的物质组成、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产出特征等综合因素而进行的命名。地质学有一套严格的命名方法,古生物化石也有一套规范的命名规则。

图片

       18、赏石文学作品。
    
“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这是观赏石鉴赏公认的美感体验。此外,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这就是心灵的火花。将心灵深处闪动的火花用短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赏石小品文、诗歌。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文学艺术作品。
    
拥有一块高品位的观赏石受人尊重。能写出美妙绝伦的赏石小品文,吟出令人叹服的赏石诗句,同样受人尊敬。求人写,固可行;自己写,价更高。若齐眉同辉,携手并进,便离收藏家、鉴赏家的美誉不远了。
    
 赏石文学作品形式、格式不限,但字数一般不要过多,语言要生动简练,内容活泼形象有趣,经典引据有证。切忌语言涩渍,词不达意,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无病呻吟,任意拔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