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重人格,从受虐者到天才

天下杂侃

1977年10月,比利·米利根在美国俄亥俄州连续犯下3起强奸案,却因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被判无罪。

他承认,是他多重人格中的其中二人实施了犯罪,他们分别叫里根和阿达拉娜。

里根原本只想劫财,到达现场后,渴望爱抚和拥抱的女同性恋阿达拉娜代替了里根,把抢劫案变成了强奸案。然而,比利对这两重人格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无法对此负责。

案件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比利究竟是受害者还是高明的骗子,社会对此争论不休。


 图片


《24个比利》基于以上真人真事写成,用纪实的笔调记录了比利从童年到犯罪后接受治疗的人生经历,披露了比利一生的隐匿真相。

比利幼时遭继父暴打、性侵、活埋,极端孤独与不幸的童年导致了人格分裂。
他是无助的受虐者,却也是一个天才,惊人的天赋表现在他的24重人格各自的专长上,他们分别是雄辩家、神枪手、画家、鼓手、电力工程师、逃脱术大师……

24个比利一致对抗外部世界的残暴冷漠,他们轮番出现,时而懦弱时而凶狠,亦正亦邪,使故事本身具有扑朔迷离的神秘趣味。

比利的道德观是最质朴原始的道德观,他的24人大家庭的首条家规是——不能说谎。

人心早已进化得圆滑世故,从小吃尽苦头的比利却不学乖,心智反而停留在某个侠义年代,其天真不仅好笑,更带着一点悲剧意味。

 

图片
 

比利案件的经手者对比利表现出的善意和呵护令人感慨。人人都为比利的悲惨遭遇掬一把泪,宽容他的反常行为。一位律师甚至在比利身上投入过多时间,无暇顾及家庭,离婚了。而比利是这样反应这些善意的:“他知道,有人对他好,他一定得报答那个人”。

比利最终被判无罪,并让俄州的法律为之增添一个条款。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的结果实属不易。(七十至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对于精神病辩护制度的态度以保守为主,大部分民众反对为了保障精神病人的权利而牺牲社会安全。七十年代后,美国有许多州不再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而是将其与普通囚犯关押在一起。)

然而,对比利的怒斥声仍然存在。若干议员密切关注他的行为,稍有风吹草动便借助媒体大肆渲染。他们指责医院让比利享有特权,所谓特权其实不过是让他自己选择室友,并在非用餐时间吃三明治。他们指控比利再度犯下强奸,而唯一证据是他曾出现在醉酒且衣衫不整的女病人身边。迫于压力,法院最终还是把比利送进了监管最为严酷的医院,在那里,他遭到关押和虐待。

图片
 

数位权威的心理专家和精神病医生给出证明,称比利已不具有危害性,此证明却遭到刻意忽视。围绕比利展开的争论和混战逐渐超出了理性和法律的界限,比利成了政客手中的筹码。他百口莫辩,被迫处于失声状态。

美国对精神病辩护制度的讨论一直不断,然而最相关的当事人,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嫌疑犯,比如比利,却被排除在讨论以外。他们受到的待遇的好坏与舆论的转向息息相关,却没有途径为自己的权益辩护。比利的经历在此层面上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他是失去话语权的沉默者当中的一个,《24个比利》就是他为自己的不公正遭遇进行辩护的一次尝试。

《24个比利》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他的人生经历,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开诚布公,无所隐瞒,写法可谓太老实了。作者本就不打算将其写成悬疑惊悚的心理推理小说,而是用两本书的体量客观呈现比利·米利根的心理状态,让社会了解他的精神疾病,作者曾在一个访谈里说:比利这么多年的经历对他震动极大,他觉得这个真实的故事比虚构有力得多。考虑到这一点,这种枯燥的写作方法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是最为谨慎,合适的。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原作名: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译者: 邢世阳

出版年: 2015-6-30

 


 





文章评论